他是明末思想家,一生與清朝對抗,為何卻被奉為清學開山始祖?

毫筆一揮,歷史如墨

他是明末思想家,一生與清朝對抗,為何卻被奉為清學開山始祖?

本文作者揮墨歷史,歡迎閱讀文章後點贊、關注和留言。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山西曲沃,一位老人到此訪友,結果在上馬時不慎失足,嘔吐不止,於是一病不起,離開人世。

就在這位老人悄然離世後的數百年裡,無數文人學者對其懷念追思,稱其為清朝“開國儒師”、清學開山始祖。

可就是這樣一位被清朝文人敬重的老人,卻一生都在反清復明,踐行著他經世致用的學風。

他,就是顧炎武。

他是明末思想家,一生與清朝對抗,為何卻被奉為清學開山始祖?

出生在萬曆中興年間(1613年),成長於名門望族,顧炎武若是安分守己,一生定是繁華無憂。可奈何他是個思想張揚的人,不讀四書五經,反而對天文地理感興趣,因此也註定了顧炎武科舉之路的艱難。

因為科舉屢屢碰壁,導致顧炎武直到27歲時還沒高中,於是他毅然放棄科舉,專注經世致用的學問。無論是經濟耕作還是商業學問,都在顧炎武的研究之中。

他是明末思想家,一生與清朝對抗,為何卻被奉為清學開山始祖?

他投身其中,將理論和實踐結合,同時兼顧武藝,與傳統文人背道而馳,結果很顯然,他被當時的明朝士人們嘲笑得很慘。那時的明朝,士風墮落,讀書人空談闊論,卻鄙視著最實際的學問。

在這樣的環境下,顧炎武隱忍不發,默默沉澱,期待著自己經世致用的學問能夠在有一天大放異彩,挽救衰微的朝廷。可讓顧炎武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在他31歲那年,國家危難!

他是明末思想家,一生與清朝對抗,為何卻被奉為清學開山始祖?

崇禎皇帝上吊殉國,清軍鐵騎踏碎北方,接著兵不血刃橫跨長江,江南已是砧板上的肉。朝廷軍隊連連敗退,繁華的江南之地,已是滿目瘡痍。

高談闊論的士人們倉皇而逃,所謂的忠君報國,已然淪為笑話!國難當前,經世致用的顧炎武看著破碎山河,心中只有一個念想,抗清到底,絕不妥協,正如他詩中所言:“我願平東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 ”


他是明末思想家,一生與清朝對抗,為何卻被奉為清學開山始祖?

清兵入關後,顧炎武加入南明朝廷,扔下書本,拿起手中長劍,走上了對抗清朝的血戰之路。他的弟弟在崑山保衛戰中犧牲,他的嗣母得知常熟淪陷後,絕食殉國……當這種家族的忠勇傳遞到顧炎武身上時,他深知,“深受國恩,以身殉國,義也!”

於是是接下來的二十年裡,顧炎武多次參加抗清戰鬥,面對氣勢洶洶的八旗軍隊,他凜然不懼,衝鋒在前,倒在他劍下的清兵,多達數人。他用自己的言行踐行著以身許國的信念,並咬牙堅持。

他是明末思想家,一生與清朝對抗,為何卻被奉為清學開山始祖?

可明朝已大勢已去,隨著鄭成功退守臺灣島,明朝徹底地完了!此時的顧炎武,並沒有就此放棄,而是用寫書的方式,繼續自己的堅持。

於是我們看見,顧炎武開始了他的苦行之旅。背井離鄉的他,用幾十年走遍大江南北,甚至深入到遼東大地。這一路上的珍貴體會,都化作他筆下的文字,呈現給世人。儘管曾多次被清朝威逼利誘,甚至鋃鐺下獄,可顧炎武斷然拒絕清朝的橄欖枝,絕不妥協!

他是明末思想家,一生與清朝對抗,為何卻被奉為清學開山始祖?

值得慶幸的是,顧炎武得到了不少讀書人的幫助,度過了很多生死時刻。然後他接著進行實地考察,寫文,訪友,直到去世。

多年經世致用的學問,多年實地考察的積累,最終匯成了《天下郡國利病書》和《日知錄》等書。在國破家亡的悲憤下,更透露出顧炎武最冷靜的思考。無論是商品經濟的思想,還是對專制皇權的抨擊,放在那個時代,就是最震撼的聲音。

他是明末思想家,一生與清朝對抗,為何卻被奉為清學開山始祖?

思想飛揚的顧炎武,用自己的言行詮釋著讀書人應有的脊樑和骨氣,“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千百年來,每逢朝代更迭,我們總在思索,為什麼我們的民族遇到了這樣嚴重的災難,還能堅強重生呢?原因很簡單,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顧炎武,他能夠忍受一切負面的影響,並滿懷著飽滿的決心和熱情,默默堅持著,直到復興的那一天。

他是明末思想家,一生與清朝對抗,為何卻被奉為清學開山始祖?

五千年的文明發展,這樣的堅持從未斷絕,顧炎武或許只是一個縮影,但通過他,我們卻得以窺見一個生命力頑強的華夏民族,歷萬難仍能重生。

或許正因為顧炎武所擁有的這種特質,他不僅成為了明朝的思想巨匠,更成為了清朝的思想巨匠。他用自己經世致用的學問,引領著清朝樸學風氣,真正傳遞著“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實踐真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