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能漲60%?”大V遭啪啪打臉!浙商銀行為何如此不給面兒?


浙商銀行上市前夕,某大V在雪球上曾發聲:浙商銀行3天后有望衝擊8.5元大關,並聲稱其在過去的幾年對新股的預測統計數據表現的準確率維持在72-78%之間。



還有人在同花順上發文預測,渝農商行上市首日未能封住漲停,僅上漲27%,而從資產的質量看,浙商銀行要遠遠好於渝農商行,首日的表現應該不會比渝農商行差;另外,浙商銀行AH股溢價是1.22(4.94*1.1/4.45),並不是很高,所以基於以上的情況,估計浙商銀行首日是不會破發的,上漲的空間還是蠻大的。


上述“專家”預測,蘇州銀行上市最高上漲91.73%,第四天打開漲停板,基於蘇州銀行的盤子比較小,預計浙商銀行的最大漲幅應該在50-60%之間。

“上市能漲60%?”大V遭啪啪打臉!浙商銀行為何如此不給面兒?


然而,現實卻啪啪打臉。


浙商銀行上市後實際的走勢與這些預測大相徑庭,11月26日上市首日開盤僅漲0.20%,盤中一度破發,最低價觸及4.88元,跌破發行價4.94元。隨後股價迅速拉昇,漲10.32%,觸發臨停後又回落,最終全日僅微漲0.61%。


浙商銀行也成了繼2014年新股發行制改革以來首隻上市即破發的新股。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浙商銀行是唯一一家總部設立在浙江省的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以全資產經營戰略為導向,業務 快速增長、運營穩健高效、資產質量優良。


業務主要位於華東地區(包括浙江、江蘇與上海)。該銀行目前經營的主要業務為公司銀行業務、零售銀行業務及資金業務。


在英國《銀行家》 (The Banker)雜誌“2019年全球銀行1000強(Top 1000 World Banks 2019)”榜單上,按一級資本位列第107位、按總資產位列第98位。中誠信國際給予浙商銀行金融機構評級中最高等級AAA主體信用評級。


2016-2018年公司收入分別為 335.02億元、342.22億元、389.43億元,淨利潤分別為101.53億元、109.50億元、114.90億元,三年中營業收入和淨利潤的複合增長率分別為 7.82%和 6.38%。2018 年公司淨利率為 29.69%。


數據顯示,今年1-9月,浙商銀行實現營業收入344.03億元,同比增長25.04%;實現淨利潤114.08億元,同比增長15.29%。數據顯示,在浙江450家上市公司中,共有2家淨利潤超過百億元,而浙商銀行以114億元位居第一,堪稱“最賺錢”的A股浙江公司,同時,浙商銀行也被稱為“區塊鏈銀行股第一股”。


1


破發之殤在何處?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於今年上市的其他5只銀行股,浙商銀行選擇直接破淨髮行上市,浙商銀行上市前每股權益5.73元,上市後每股淨資產為5.17元,上市發行價4.94元/股,可投資者仍舊不買賬。根據浙商銀行的發行結果顯示,網上投資者放棄認購941.42萬股,棄購金額達4650.63萬元;網下投資者放棄認購400.32萬股,棄購金額達1977.6萬元。


另外業內人士表示,不同於此前金融機構上市的直接定價方式,浙商銀行採用的是市場化詢價定價發行,將首次公開發行詢價對象限定在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專業機構投資者,推動投資者獨立自主報價,從而進一步推進市場化發行。


“上市能漲60%?”大V遭啪啪打臉!浙商銀行為何如此不給面兒?


業內人士認為,更宏觀的層面來看,破發對新股生態有著重要的積極影響:一方面是助推投行等機構在新股發行定價過程中更加理性合理,另一方面也能改變“新股不敗”帶來的各種投機現象,要讓投資者適應和接受成熟市場的規則,倒逼市場化定價機制充分發揮作用。


某頭部券商研究員分析稱,近期破發現象增多尤其是銀行新股連續破發破淨,受國際國內諸多因素影響,給整個市場帶來不穩定性,新股發行常態化,發行節奏加快,持續抽血造成市場流動性緊張。


銀行業層面看,受外界市場波動、經濟下行壓力下,市場對銀行資產質量的擔憂、國內金融業開放競爭愈加激烈等多方面影響了銀行板塊的行情。“銀行業整體估值下行更多是宏觀經濟週期造成的,但近期銀行新股的連續破發大概率屬於個別現象,兩個連續破發的新股上市前就被關注問詢了多項問題。”上述研究員稱。


2


踩雷之痛在何處?


浙商銀行本身的資產質量狀況不樂觀,同時存在多項內控風險,從而引起市場警惕。


半年報顯示,2019年6月末,浙商銀行陷入不良“雙升”局面,不良貸款為127.85億元,比上年末增加23.71億元,增幅為22.77%;不良貸款率為1.37%,比上年末增加0.17個百分點,而撥備覆蓋率卻明顯下滑,該行撥備覆蓋率為239.92%,比上年末減少30.45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浙商銀行房地產業務引發監管層注意,在證監會發行監管部提出的五大問詢問題中,其房地產貸款佔比較高被關注。


“上市能漲60%?”大V遭啪啪打臉!浙商銀行為何如此不給面兒?


此前媒體報道,2018年末,該行房地產業貸款金額為1185.27億元,相比2017年末增幅高達62%;佔貸款及墊款總額的比例為13.7%,在各貸款行業中高居首位,同比增長了2.83個百分點。2019年6月末,浙商銀行房地產業貸款金額為1176.92億元,佔比為12.62%,兩個數字均比去年末有所下降,但數額仍然巨大。


在監管趨嚴的背景下,浙商銀行房地產貸款大幅增長的現象進入到證監會的視線,被證監會要求該行說明,房地產業公司貸款佔比較高的原因和合理性。


近年來,浙商銀行還因內控缺失頻頻受到外界的質疑。由於踩中輝山乳業、樂視網、中城建和盾安控股等多個雷,其風控薄弱問題成為投資者詬病的焦點。


浙商銀行暴露內控風險早已引起市場和監管層的高度關注。


招股書披露,2015-2017年間被境內監管部門處以行政處罰51次,涉及罰金合計1798.23萬元。從2018年年初開始,浙商銀行連續收到監管層的處罰,今年5月還曝出的“假理財”事件震驚業內,2019年半年報顯示,涉及浙商銀行作為被告的未決訴訟/仲裁案件(不含執行異議之訴)共計21起,涉及金額16887.99萬元。


除此之外,12月17日,沉寂了15個交易日之後,浙商銀行在大盤的推升下,一度漲超8%,但無奈“憋”了半個多月的投資者太多,紛紛趁機逃竄,全天換手率接近25%,成交金額高達24億元。未來該股在二級市場的表現仍將面臨重重阻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