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清明節:帶孩子參與全國性哀悼活動就是最好的生命教育


寫在清明節:帶孩子參與全國性哀悼活動就是最好的生命教育

又是一年清明節,今年的清明格外不同,從形式上很多民眾都不能親臨現場參加哀悼活動,只能通過各種“雲祭奠”的方式來表達哀思;從內容上大家由於親身經歷了國內的抗疫以及對於目前國際疫情的瞭解,也在追思自己親人的同時緬懷著這次在抗疫過程中獻身的英烈和不幸逝世的同胞們,這份哀思已經由往年的小家、小格局延伸至了大家、大格局,相信經歷過這次的全民事件後,每一位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所波瀾,對於生命、對於死亡也有了更為深刻的領悟和覺醒。

其實我們發自內心地不願在這個日子去動筆寫點什麼,只想靜靜地做日常工作,平安順利地度過今天,但從去年的3月30日涼山大火到今年的舉國抗疫,總是會在清明節前發生些什麼而讓我們被迫失去那麼多可愛的人,心痛之下有感想發。

寫在清明節:帶孩子參與全國性哀悼活動就是最好的生命教育

隨著父母們的教育意識和教育能力的普遍提升,大家都有意識地想通過各種節日、活動等能夠親自參與的方式來拓展對於孩子的教育內容。近年來我們也發現有更多的父母開始藉助清明節來對孩子進行愛國教育和生命教育內容的實施,其實這是需要父母們很大的勇氣和教育能力的。因為說實話,很多成人都對死亡、生命、獻身缺乏相當的領悟,又何來的底氣能夠給孩子表達清楚這些涉及人心靈層面的教育內容呢?很多成人都對死亡充滿了恐懼和各種複雜情緒而難以自持,又何來的勇氣能夠坦蕩地給孩子解釋清楚這些情緒本身以及背後需要生髮的更多的複雜情感內容呢?

曾有很長的一段時間,父母們是拒絕和孩子談論死亡話題的,但小孩子因為好奇心驅使而向大人無意間問起相關的內容,大人們也是做“噓”的閉嘴動作,以示這是小孩子不能觸及的話題。從死亡作為家庭的禁忌話題到現在有很多父母會主動通過各種方式來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這段路走得並不容易。

寫在清明節:帶孩子參與全國性哀悼活動就是最好的生命教育

而從學校教育看,我們卻有著優良的對於生命教育的繼承傳統,最具規模的就是對於所有進入小學系統教育的學生們開始進行的多種形式的愛國教育,因為這項教育內容不僅涉及到了生命、死亡、犧牲、奉獻,更涉及到了我們中華民族的發展史、屈辱史、振興史,無論對孩子們深入瞭解我們的國家、民族和自已的由來還是對於他們認知我們的未來都具有著重大而深刻的意義。這項教育內容既有對於過去的回顧性,也有對於未來的前瞻性。

很多時候其實成人們不需要太擔心說讓孩子聽了很多革命先烈英勇就義的故事細節而做噩夢,因為我們確實低估了他們小小心靈的承受能力,孩子們比我們想象地表現地更加勇敢、無畏,他們的勇敢無畏不是因為無知、無見,反而是因為他們聽過太多血與淚的鬥爭史,近距離見識過太多那些被鮮血染紅的“刀袍”以及軍服,每一次在英雄紀念館的駐足停留都使每一顆看似弱小的心靈震撼不已,同時也激起了少年一代更強烈的奮進心和求知慾,他們在不斷的洗禮和認知中逐漸塑造出了中華民族子孫該有的堅韌頑強、勇於進取的品格,他們暗自下定決心要刻苦學習以優異的成績和能力在新時代以新的方式為國效力。

寫在清明節:帶孩子參與全國性哀悼活動就是最好的生命教育

所以那些平日裡在父母看來還是小小人的孩子們,只要進入到小學後,認真接受著學校的系統教育,誠心參與著所有的公共活動,嚴格執行著學校老師安排的所有思考題,基本上是不會在除學習成績以外的諸多方面發展滯後的。當然這個前提是作為孩子教育成功的三足鼎立中的核心力量——家庭教育不能短缺,更不能扯孩子後退,否則即使學校教育執行得再完善,孩子們還是會被不完善的家庭所影響。那麼面對這些觸及心靈層面的教育內容,家庭又可以如何出力加持呢?

首先,父母需要嚴格認真地引導孩子完成所有學校安排的課外活動內容,不能替代、不能心疼,只有孩子親力親為才會有所感受和領悟

寫在清明節:帶孩子參與全國性哀悼活動就是最好的生命教育

其實從孩子進入小學後,學校會不斷地借各種機會和場合安排很多課外活動,但對於這些活動,其實很多父母並沒有深刻意識到這些內容背後的教育意義,而是以各種藉口理由幫孩子應付了事,當然有個別父母確實是因為時間問題。但這裡要提醒父母的是,不要以應付的心態來陪孩子或者替代孩子完成學校的活動任務,這樣既剝奪了他們親身體驗的行為和心理認知過程,對於孩子的全面教育特別是人格和能力的塑造形成是百害而無一利的,同時父母也給孩子做了個壞示範,等孩子長大了有一天回想起來會以有這樣敷衍淺薄的父母為恥。

學校每次安排的活動項目其實都是在試圖對孩子們進行生命教育、情感教育、品格塑造和能力訓練,比如清明前往當地的烈士陵園進行祭掃瞻仰活動,我們需要提前和孩子做小白花,和孩子步行到祭掃地,在孩子親手做和走的過程中,我們可以一起聊聊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徵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即使孩子的小白花做得沒有大人的漂亮,即使孩子行走的途中有休息有停頓,但只要是他們親手做的,堅持走完了全程,完成了祭掃瞻仰的全過程,這本身就是對於烈士和革命者最好的贍養。有多少父母會這樣做,這樣要求而不是替孩子做,開車送孩子去呢?

寫在清明節:帶孩子參與全國性哀悼活動就是最好的生命教育

其次,父母需要有意識地關注時事和社會發展的各項事務,為孩子的成長拉長拉寬視野和思考範圍

仔細翻看各年級的課本內容,我們就會發現現在孩子們學習的內容越來越龐雜,但同時又是必修的,因為我們現在的教育已經不止是以培養頂尖人才為目標了,而是以培養全面合格的社會人為出發點的,所以從課程內容設計上,增加了特別多專題教育的內容。從近年來的高考試卷中,我們也能發現考生們需要掌握系統而全面的知識體系方可應對,一旦哪個維度不熟悉缺失就會導致失分,在很多人看來的“意外”或者“偏難”其實是必然。

而這些失分點真的是孩子們因複習不到位導致的嗎?當然不是,而是從小開始接受教育的過程中,無論是孩子還是父母都沒有意識去做知識領域的拓展、常識的瞭解、時事和社會各項事務的時時關注等,這些都沒有在家庭生活中、孩子的學習經歷中成為習慣。這些習慣的缺失最終才導致了高考場上的必然失利。此刻可能給那些一直認為只要孩子每天勤啃課本就能順利過獨木橋的父母們提了些醒,高考一定是源於課本但高於課本的。如果孩子平日裡沒有足夠多而紮實的積累以及深度的思考習慣是沒辦法自如應對的。面對涉及生命、死亡、奉獻、愛國等等心靈層面的題目孩子們沒有深刻的感受與領悟又如何完美地作答呢?而這些生活中的事件一定會在每一次的考題中出現。

寫在清明節:帶孩子參與全國性哀悼活動就是最好的生命教育

再者,父母需要從小帶領孩子瞭解歷史、熟識歷史知識,並且訓練其對於未來未知的積極應對心理

對於歷史的瞭解和學習未來可能成為全民常識學習的一個重要部分,隨著高考教育改革對於文理不分科的概念推行,每個孩子都要學習。曾經看過一個視頻,有人在街頭隨機採訪現在的年輕人,問他們是否知道南京大屠殺是誰做的,遇難者有多少?但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居然有人回答含糊,不確定,對於離我們不太遙遠的重大侵略屠殺事件居然有年輕人不清楚、不知道,這個事實我相信很多人都無法接受,也看不下去了。

如果說含糊者在學校讀書時就是整天睡覺了,那麼作為生養的父母又做了什麼呢?學校教育中很多的歷史內容都是以教授知識的形式讓孩子們知曉的,但瞭解這些知識其實才是開始,能夠深入每個孩子的心靈還能使他們的心因此而滾燙燃燒才是我們要做的事。中華民族奮鬥不息的精神從哪裡來?家國情懷從哪裡來?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從哪裡來?無私奉獻的精神又從哪裡來?這些都是從我們民族五千年的傳統文化中和那長達一百年的屈辱史中來。

寫在清明節:帶孩子參與全國性哀悼活動就是最好的生命教育

孩子們只有知道了過去,才能被激發出更多的動力,才能形成屬於中國人的品格,才能更好地應對未知的未來。如果沒有這些發自心靈深處的精神積澱,沒有先人們遺傳下來的遺志和精神基因,我們又如何能做到代代人都堅韌頑強地面對呢?所謂“知恥而後勇”,我們的孩子們需要知曉歷史的真相,更應該在成長的歷程中經歷磨練與苦難。這同樣需要成人的有意識和心硬。

結語

如果今天之前,作為父母的您每天都有關注時事關注社會動態的習慣,就會得知今日全國舉行哀悼活動;如果作為父母的您意識中有對於孩子教育內容的補充和對於家庭教育核心價值的認知,昨天晚上就會帶領孩子親手製作小白花,並且和孩子溝通今天的活動流程、具體內容和意義,也不忘告訴孩子準備好今日需穿的黑色禮服,然後今天嚴格按照時間、著裝要求進行悼念,即使是在自家的社區院子裡,也能頭朝武漢的方向一絲不苟地執行。這就是我們給孩子最好的教育示範。

寫在清明節:帶孩子參與全國性哀悼活動就是最好的生命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