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淤泥而不染,歷史上都有哪些人是這樣的?

用戶5789832704087


有:陶淵明,屈原。

1陶淵明: (東晉詩人)身處亂世陶淵明,生於東晉哀帝興寧三年,即公元365,卒於劉宋文帝元嘉四年,即公元428年.他這一生,經歷了臣子篡逆,軍閥互鬥還有外族戰爭,屬於中國歷史中最黑暗的歲月,一個“篡”與“亂”交替動盪的時代.燕談博客《宋書.陶潛傳》中記載,“曾祖侃,晉大司馬.”“潛弱年薄官,不潔去就之跡.自以曾祖晉世宰輔,恥復屈身後代,自高祖王業漸隆,不復肯仕"。

2屈原 (約前340~約前277) 名平,又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楚人.自言“舉世獨醉而唯我獨醒,舉世獨濁而為我獨清.”傳為湖北秭歸人.出身貴族,曾做左徒、三閭大夫,懷王時,主張聯齊抗秦,選用賢能,但受貴族排擠不見用,遭靳尚等人毀謗,被放逐於漢北,於是作《離騷》表明忠貞之心;頃襄王時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譖言而流放至江南,終因不忍見國家淪亡,懷石自沉汩羅江而死.其忌日成為後人紀念他的傳統節日 -- 「端午節」.重要著作有《離騷》、《九章》、《天問》等賦,對後代文學影響極大。

以上資料顯示陶淵明對當時社會狀況的無耐,卻又不想同流合汙,自清高但又改變不了社會現狀,幾次的工作都是辭職告終,身邊人及家人的不理解,借酒消愁愁更愁,養不起家,造成自已家庭內外優患,不工作沒錢賺,打零工也貼不上家用,遠大報負終究無門,此時此刻的心情用現代的話講這樣會造抑鬱的,不知當時的陶淵明抑鬱嗎。

屈原也是如此,雖然是貴族,少年受到良好教育,但體恤百姓之苦,好多詩篇能看出屈原當時的心境,屈原當時是有工作屬於政府機關的工作人員,的對國家的忠心得不到認可,心裡面的愛國心被壓抑。引用( 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後流放至和流域)。秦國打敗楚國之後,屈原身心疲憊抑制不住難過,現代話講可能屈原是身體過慮加傷心過度抑鬱成疾~。(圖片Cr瀏覽器)


Eleazarchen


海瑞,包拯,魏徵


起點222


太多了,望你多讀名人錄!


用戶46401212138824大


你好,個人認為歷史上出淤泥而不染的有三位,分別是包拯,于謙和海瑞。

出淤泥而不染出自南宋周敦頤的《愛蓮說》,比喻在汙濁的環境中依然保持高尚品格的人。

包拯:北宋,歷任監察御史、權知開封府、三司使等職務,為人清明剛正,明察秋毫,鐵面無私,不懼權貴,敢於替百姓申冤,世稱“包青天”。

于謙:明代,為官清廉,剛正不阿,在土木之變後,以一己之力力挽狂瀾,就社稷於危難,扶大廈於將傾,在明英宗復位以後,遭小人陷害至死,錦衣衛抄家,無餘財,當時全國的人都認為于謙是含冤致死。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正是于謙一生的真實寫照。

海瑞:明代,剛正清直,不附權貴,為民請命,解民斯難,敢於死諫嘉靖,巡撫應天時,很多人畏於海瑞威嚴,主動投案自首,貪官汙吏自動辭職,因為深受百姓愛戴,被稱為“海青天”。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你





文欣雕龍


堯舜、佛陀、、、、


薛紅娟


在白色恐怖下上海,許多做地下工作的共產黨人,在這個國民黨的花花世界裡,面對金錢,美女、地位,決不改變對黨和人民的忠心。陶淵明辭官賣紅薯;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他們的高潔品格,在中華民族的史冊上,永遠閃光



漁樵之人W


出淤泥而不染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屈原

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因遭貴族排擠毀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憤交加,懷石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



百科小白講事


曾國藩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他攻陷太平天國的都城南京之後,看到這裡因戰亂而變得經濟凋敝,民不聊生。於是,他採措施復秦淮河的遊樂事業,舞榭歌臺,什麼特種營業都有。

曾國藩本來是一個十分謹慎、嚴肅的人,但為繁榮遊樂業,便聽從部下的建議,親自到秦淮河去逛,以示提倡。不過,他並不像別人那樣去享樂,只是去做做樣子而己。

據說,他在遊逛時碰到一個妓女,藝名"少如”。她頗有文才,曾要求曾國藩送她一-副對聯。曾國藩便想用她的藝名“少如”兩個字嵌入聯中,選寫出上聯:“得少住時且少住。"意思是能在這裡偷閒休息片刻就不妨休息片刻。

寫完上聯後,曾國藩想考考少如的文才到底如何,便要她親自對出下聯。為料,這女子很調皮地開了曾國藩一個玩笑提起筆來寫道:“要如何處便如何。”

這個故事也許並不真實,但曾國藩為了繁榮經濟而親前往煙花之地,並且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蓮而不妖,卻是歷史上傳為佳話。


筆筆一筆呀


出淤泥而不染,歷史上有哪個人會這樣的?

中國歷史上“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有哪些?

寫回答有獎勵 共1個回答

1條回答

暖紫薰

LV.9

關注

屈原 (約前340~約前277)

名平,又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楚人。傳為湖北秭歸人。出身貴族,曾做左徒、三閭大夫,懷王時,主張聯齊抗秦,選用賢能,但受貴族排擠不見用,遭靳尚等人毀謗,被放逐於漢北,於是作《離騷》表明忠貞之心;頃襄王時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譖言而流放至江南,終因不忍見國家淪亡,懷石自沉汩羅江而死。其忌日成為後人紀念他的傳統節日 -- 「端午節」。重要著作有《離騷》、《九章》、《天問》等賦,對後代文學影響極大。

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句能體現他不願與官場的貪官汙吏同流合汙。

陶淵明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寧可不踏仕途之路,也不願為了追名逐利而出賣靈魂,另一方面,也說明他將自己寄情與山水田園的悠然。


探索0解密


1、陶淵明

陶淵明所生活的晉朝的環境,無論是生活環境還是朝堂之上的環境,說一句淤泥毫不為過,從個人能力來看,陶淵明曾經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多種職位,但是都感到十分的不滿意,尤其是最後的彭澤縣令,僅僅任職了十餘天就自行離去了,歸隱田園成為一代田園詩人。

2、周敦頤

周敦頤是北宋時期的人,宋朝儒家理學思想的開山鼻祖,愛蓮說也是他晚年的作品。由於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周敦頤是提倡改革的,也因此在官場上得罪了不少人。仕途受到了限制,縱然一身的才華和理學的造詣無法發揮,我們所知道的王安石變法中就有一些是從周敦頤那裡學習的。

可惜就如同他的愛蓮說一樣。出淤泥而不染,周敦頤不願意與哪些人一起在官場上同流合汙,不願意為了仕途而背離自己。最終還是止住於朝堂了。

3、李白

李白,這個唐朝最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給後世留下了非常多的傳世之作,但是本人卻始終未能得到朝廷重用。多次被貶的李白寫下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詩句,正是在表達自己的豪放不羈的個性和不同流合汙的決心。

4、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以他的家世,如果想要進入仕途的話。可以說是易如反掌,但是他卻不想違背自己內心的夙願。就這樣,在文壇上就留下了一位惜花惜木的納蘭性德。與納蘭性德從小玩到大的玩伴,有很多已經在官場上混的風生水起。而納蘭性德更中意於一花一樹一菩提。

5、薛濤

薛濤幼年喪父,十六歲時為生計所迫,入了樂籍。由於相貌清麗絕俗,擅長音律,詩詞一絕,而聲名鵲起。一提起女妓,我們對她們的詩詞總會產生質疑。這裡老鴨解釋,據資料顯示,這些聲名在外的名妓,一般人是很難請到的。

她們的文采在當時高過無數士人才子,可惜女性地位低下,無出頭之路,否則這些享震詩壇的女子登科及第也是沒什麼問題的。薛濤與當時的名士元稹、牛增孺、張藉、白居易、劉禹錫、張祜、段文昌等都有過往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