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療患者出院後血常規監測重要性

血常規的檢查主要包括3個大的項目,第一個是血紅蛋白,判斷患者是不是貧血;第二個是血白細胞,判斷患者是不是存在感染,是不是出現了白細胞下降、會不會影響化療或者放療;第三個是血小板,如果血小板太低,會引起出血,會導致化療或者放療延期,如果患者貧血了,首先會出現胸悶氣急的症狀,影響生活質量,另外,如果血紅蛋白低於一定數量,會影響化療和放療療效,也會加重化療和放療的不良反應使患者的治療很難堅持下去。如果白細胞升高,伴隨著發熱、咳嗽、咳痰等,可能提示存在感染,化療或者放療就需要適當延期,待感染控制後才能進行。如果白細胞下降,需要查明下降的原因,另外進行升高白細胞的治療,因為白細胞是機體抗擊細菌和病毒感染的“戰士”,如果白細胞很少了,機體是不能抗禦這些細菌或者病毒的感染的,會發生很嚴重的肺炎甚至敗血症,重者可導致患者死亡。血小板是負責凝血的,如果血小板數量減少或者質量下降,凝血功能會下降,會出現血不止的現象。


一般來講,血常規、血生化檢查,在每次化療前都要進行,化療結束後,一般每週查2次血常規,1次血生化,主要查肝腎功能、電解質,如果化驗結果有異常,比如白細胞、血小板減少,需要進行升高白細胞、血小板的治療,那麼,每週至少3次化驗血常規,直到白細胞正常兩次以上。如果肝腎功能出現異常,也需要保肝保腎治療,每週至少2次化驗血生化來監測變化情況,必要時,需要調整用藥以保證肝腎功能快速恢復正常,以使後續治療順利進行下去。每次治療前,都要進行心電圖檢查,及早發現治療的心臟毒性,及時處理,以確保治療的安全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