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要麼你就拼命,要麼只能認命。


2020年 要麼你就拼命,要麼只能認命。

這幾年關於 " 跳出舒適圈 " 的討論,一直很熱烈。所以很多年輕人都對按部就班的人生嗤之以鼻,他們崇尚改變,嚮往拼搏,這當然是一種非常積極的人生狀態。


可是,你有沒有想過,現在的年輕人真的過得舒適嗎?

2020年 要麼你就拼命,要麼只能認命。


我合租的室友,因為公司主要業務來源都是線下,所以當疫情來臨,公司收入斷崖式下跌,公司80%以上員工待崗,她每個月拿最低工資,連交房租都不夠,一下子溫飽也成了問題。


當意外突然降臨,我們才後知後覺地意識到,這世上根本沒有舒適圈,就連平凡的人生,也是需要拼盡力氣才能獲得的。


《2008年中國城市通勤研究報告》裡曾經公佈過一組數據,數據顯示,北京是最早醒來的城市,上班族平均通勤路程是13.2公里,平均通勤時間是56分鐘。


我一個在互聯網公司工作的同學,住在北京五環外,每天通勤時間3個小時。北漂6年,她見過無數次凌晨4點的北京,卻沒有見過一次工作日的夕陽。


她說她最期待的人生,就是能每天睡到自然醒,不緊不慢地吃飯、看書、散步,希望能真的享受人生,而不是咬牙生存。


2020年 要麼你就拼命,要麼只能認命。


蔣方舟在《圓桌派》中說: " 對於現在很多年輕人來說,一眼望得到頭的生活,是一種很奢侈的生活,他們一眼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明天在哪裡。 "


在很多人的印象裡,舒適圈是一眼望到頭的生活,但這 " 一眼望到頭 " 的背後,也意味著只要你完成工作,就不必為溫飽擔憂,只要你努力工作,就能有所獲得。


你看看現在的年輕人,凌晨還在電腦前改方案的是他們,為了趕地鐵連早飯都顧不上吃的是他們。


還沒畢業就被巨大的就業壓力,壓得夜夜失眠的也是他們,就算已經拼盡全力,但仍然在房貸、車貸、日常開銷裡斤斤計較,焦慮不安的還是他們。


2020年 要麼你就拼命,要麼只能認命。


去年,有兩個關鍵詞戳中了無數職場人的內心。一個是關於996的討論,另一個是華為董事長任正非宣佈,寧願冒著賠償10億的風險,也要辭退7000個員工。


如今再回頭看,你會發現,不管當時人們在網絡上如何爭論不休,如何抗議發聲,一旦從虛擬空間回到現實生活,所有人都無一例外地妥協了。


那些在網絡上喊著想要回歸生活,反對996的人,最後都為了生活,不僅屈服於996,甚至恨不得997;而那些被淘汰的人,最終只是成為7000個人裡,無人問津的分子,然後繼續埋頭衝進人群裡,去求一份穩定的生活。


你看看他們,誰在舒適圈裡?


2020年 要麼你就拼命,要麼只能認命。


生活就是這樣,優勝劣汰,物競天擇。你不想被淘汰,就只能時刻上滿發條。所以在我們這個時代裡,拼搏是宿命。很多人起早貪黑,不遺餘力地奔跑,不過是為了能有朝一日跑進舒適圈裡。


嚮往舒適圈的生活,是人之本性,沒什麼丟人的。真正可怕的是,你被別人的觀點牽著鼻子生活,把 " 跳出舒適圈 " 當成人生信仰,把在陌生領域裡吃苦、受打壓當成一種進步和成長。


2020年 要麼你就拼命,要麼只能認命。


朋友圈裡有一個女孩,大學時聽從家人的建議考了教師資格證,併成為了一名編制內的教師,但是她卻總覺得自己的生活過於平淡,於是一拍腦門辭了職,跑來北京找工作。


她拒絕從事任何與教育相關的工作,又因為對別的工作一無所知,所以處處碰壁,不到半年,把積蓄花光,只能回老家找了個培訓機構繼續上班。


我很喜歡蔡瀾的一句話: " 把自己已經取得的成就和生活習慣妖魔化,真是這個時代的悲哀。 " 所謂的舒適圈,是指一個人已經擁有了在某一個領域裡,成熟、全面的處事方式和思維模式,而能達到這種舒適,本身就是一種能力的代表。


如果你已經擁有了這種能力,為什麼要否定自己呢?如果還沒有擁有,就盲目放棄現有的生活,去另一種陌生、不安的環境裡,追尋虛假的 " 成長 " ,又有什麼意義呢?


2020年 要麼你就拼命,要麼只能認命。


把吃苦當成美德,這本身就是一種很偏激的觀點。我們讚頌那些不屈服於命運、勇於挑戰的人,但也不要忘了,有能力為自己構建舒適圈,並且保持住自己的舒適圈不被打破,這本身就是一種了不起的本事。


當你說著不要過一眼望到頭的生活,不要被別人安排著過人生時,也請不要忘了,因為網絡上的某篇文章,就盲目拋棄自己現有生活的做法,只是表面上跳出了一個圈子,事實上是跳進了別人劃定的另外一個圈子。


希望我們每一個人,在做每一個選擇的時候,都是源於自己內心的渴望,而不只是,為了迎合其他人的標準。

原來是魚仔 原來是魚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