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伊朗君王譜】薩非王朝(一):建國進程


【古伊朗君王譜】薩非王朝(一):建國進程

薩非王朝(一):建國進程

伊朗薩非王朝(阿拉伯語:سلسلهٔ صفويان,英語:Safavid dynasty;1501—1736年),又稱薩法維王朝、沙法維王朝、波斯第四帝國,是由波斯人建立統治伊朗的王朝,是繼阿契美尼德,帕提亞,薩珊以來第四個完全統一伊朗東西部的王朝。

1502年,伊斯瑪儀在伊朗建立薩非王朝,伊斯瑪儀自立為伊朗王,建都大不里士,為了鞏固新的政權,薩非王朝宣佈什葉派伊斯蘭教為國教,並且開始了什葉派教義的宣傳活動。阿巴斯大帝時期王朝達到全盛。蘇萊曼一世時期(1666—1694 年),薩非王朝開始衰落。1747年納迪爾沙阿被刺殺後薩非王朝王室後裔又被立為伊朗沙阿,但是這個短時間統治的目的只不過是為了為桑德王朝提供一個合法的過渡藉口。1760年伊斯邁爾三世短暫的傀儡統治就結束了,卡里姆汗覺得他的力量已經足夠鞏固,他正式登基,結束了薩非王朝。

薩非王朝強盛時,疆域東起呼羅珊,西至幼發拉底河,北抵卡拉庫姆沙漠與鹹海,南達波斯灣與阿拉伯海,囊括伊朗全境,伊拉克大部,高加索部分地區,土庫曼斯坦,阿富汗西部,烏茲別克斯坦南部,在阿巴斯一世時期,版圖甚至遠達庫爾德斯坦與土耳其東部的迪亞巴克爾。

薩非王朝將伊斯蘭教什葉派正式定為波斯國教,自薩珊王朝之後首次完全統一了伊朗的東部與西部各個省份,由此重新激起了古代波斯帝國的遺產,是伊朗從中世紀向現代時期過渡的中間時期。

1.王朝起源

薩非王朝起源於一個於14世紀在阿塞拜疆非常昌盛的名為Safi的薩非教團,這個教團的創立者是薩非·丁(Safi Al-Din,1252年—1334年),這個教團就是以他命名的。

薩非王朝起源於今屬於伊朗的阿爾達比勒,至當代為止在該城裡還保留有他的聖陵。由於蒙古人的西侵,在今伊朗西北和土耳其東部產生了一個政權真空,薩非所建立的教團的任務在於平息這些混亂。在15世紀裡,隨著帖木兒帝國的衰落這個教團得以乘機獲得政治與軍事力量。1447年教團的領袖將教團改變成一個試圖獲取波斯統治權的什葉派運動。


【古伊朗君王譜】薩非王朝(一):建國進程


2.建國進程

15世紀奧斯曼帝國不斷擴張,佔領了整個小亞細亞,通過迫害什葉派他們試圖穩定被佔領地區。15世紀末奧斯曼帝國禁止什葉派。1501年對奧斯曼帝國不滿的阿塞拜疆和東土耳其民兵(由於他們使用紅色的頭巾被稱為“紅頭”)與薩非教團聯合佔領了大不里士,推翻了當地土克曼人的白羊王朝遜尼派君主。

當時的薩非教團主是一個15歲的少年伊斯邁爾一世。從父系來看他是薩非教團創始人薩非·丁的後代,而從母系來看他是白羊王朝創始人的外孫子。為了穩定政局他自稱是穆罕默德的女兒法蒂瑪與穆罕默德的繼承人阿里·伊本·艾比·塔裡卜的後代。為了進一步鞏固他的王權他自稱是薩珊王朝的後裔,稱自己為沙赫。

伊斯瑪儀一世自登基之日起就致力於武力統一伊朗和向外拓展疆土。1503年—1508年經廣泛戰爭幾乎征服整個波斯、亞美尼亞和伊拉克大部。1510年,伊斯邁爾一世與另一位中亞征服者,烏茲別克汗國汗昔班尼激戰於呼羅珊,獲勝(謀夫戰役,昔班尼於是役陣亡)。伊斯邁爾一世向西推進的行為終於導致他與奧斯曼帝國的衝突。1514年在查爾迪蘭戰役中,伊斯邁爾一世被奧斯曼帝國蘇丹塞利姆一世擊敗,他兩個妻子被塞利姆抓獲。對土耳其軍事力量的共同擔心使他向一些歐洲國家伸出橄欖枝(包括威尼斯、西班牙和匈牙利)。

伊斯瑪儀一世的對內政策主要是,宣佈伊斯蘭教什葉派為國教,並自任什葉派的領袖。他還是一位有學問、有教養的人,能夠寫詩。戰敗後伊斯梅爾很傷心,因為他的無敵的光環也隨之破滅,也沒有參與政府事務。


【古伊朗君王譜】薩非王朝(一):建國進程


3.擴張與內亂

伊斯瑪儀一世死後,十歲的兒子塔赫瑪斯普一世即位。他於1538年兼併希爾凡汗國,又於1551年把舍基併入波斯。1544年,他幫助印度莫臥兒皇帝胡馬雍恢復帝位。塔赫瑪斯普一世因此得到坎大哈作為回報。約在1548年,塔赫瑪斯普一世把王朝的都城從大不里士遷至加茲溫。

塔赫瑪斯普一世在位時期,波斯連續不斷地與奧斯曼帝國和烏茲別克汗國(後改名布哈拉汗國)互相攻戰。

在初期的奧斯曼—薩非戰爭 (1532年—1555年)中,奧斯曼帝國最終取得了當代相當於伊拉克的那片土地,塔赫瑪斯普一世只好在1530年代與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締結哈布斯堡—波斯同盟,共同在軍事上對抗奧斯曼帝國。1553年,塔赫瑪斯普一世抵禦了奧斯曼帝國蘇丹蘇里曼一世的進攻。1555年,塔赫瑪斯普一世與奧斯曼帝國締結了和約。1565年,塔赫瑪斯普一世取消關稅。1576年死於加茲溫。塔赫瑪斯普一世死後,其子伊斯瑪儀二世在與奧斯曼帝國蘇丹穆拉德三世的戰爭中失敗(1578年),失去了外高加索地區。

伊斯瑪儀二世逝世後,奇茲爾巴什(什葉派土庫曼武裝)軍隊派系推舉他的弟弟科達班達為下任沙阿。波斯的宮廷不和讓外國勢力有機可乘。烏茲別克人一度入侵伊朗東北部,其後被馬什哈德總督擊退。與奧斯曼帝國的戰爭是科達班達統治時期最重要的事件。奧斯曼帝國蘇丹穆拉德三世在1578年對波斯薩非王朝發動戰爭,戰事一直延至1590年。維齊爾拉拉·穆斯塔法帕夏(Lala Mustafa Pasha)率先入侵格魯吉亞和希爾凡,另一支由奧斯曼帕夏(Osman Pasha)和費爾哈德帕夏(Ferhad Pasha)率領的軍隊在1585年攻陷了大不里士。科達班達派遣長子哈姆扎·米爾扎迎戰,但他在作戰期間遇害身亡,大不里士在此後20年一直受奧斯曼帝國管治。 [3] 當烏茲別克人大舉入侵呼羅珊時,當地的烏茲別克基齊勒巴什派系領袖穆爾西德·古利汗認為推翻沙阿的時機已到,扶植科達班達的兒子阿拔斯·米爾扎,當時阿拔斯·米爾扎受到穆爾西德的保護。穆爾西德和阿拔斯趕往加茲溫,阿拔斯在1587年10月成為新任沙阿。科達班達並沒有作出反抗,同意遜位。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