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戊戌變法成功,會改變大清滅亡的命運嗎?為什麼?

林浩長清


戊戌變法算是在中國早期的救國存亡運動中一個比較重要的歷史事件,雖然很振奮人心,但是還是最終以失敗告終。戊戌變法在最開始的推行以及進行的途中就註定了它必然要失敗,因為在當時的中國社會環境中,戊戌變法改革措施並沒有觸及到中國當時急需要改變的國家體制和人民問題。

從當時戊戌變法的主要內容來看,大部分還是聚集在科學教育的方面,鼓勵發展科技發展教育培育新興的人才,創辦新興企業,根本沒有提出改革國家體制的問題。

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是《馬關條約》以及甲午戰爭都已經以中國失敗而告終,中國已經遭受到了列強的入侵和瓜分,中國附近的很多國家都已經淪為了殖民地,這個時候即使發展科學教育也根本上是治不了標,也治不了本。因為中國在這方面已經落後了國家很多,第一次工業革命就已經落下了。在這個時候在多麼費力的發展科技教育這接近百年來的缺失都是無法彌補的。

雖然在當時民族資本主義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是由於這個階級所存在的妥協性和軟弱性,是根本無法領導一場成功的變法或者改革的。

在戊戌變法時期最重要的還是要改革中國君主專制制度還有改善地主階級與人民群眾的矛盾問題。再說戊戌變法的維新人士沒有比較強有力的政黨領導以及比較科學的指導思想,與人民群眾脫離嚴重,歷史的創造者以及推動者是人民群眾,縱觀古今中外,眾多的變法或者改革中,脫離了人民群眾的支持的變法幾乎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說在最初的支持層面上,戊戌變法就脫離了成功的條件,失敗是必然的。


歷史365


中國近代史也是一部國家和民族的屈辱史,在這百年屈辱中,中國人有沒有奮起而改變的機會呢?也是有的!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就被認為是一個,光緒皇帝親近維新派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希望利用他們改變現狀,振奮國人,發展國力,壯大國家。

有些事情可以假設,因為事件本有可能發生,而沒有發生,比如,崇禎如果南遷歷史會如何走向,如果崇禎不搬到魏忠賢會怎麼樣,假如長平之戰輸的是秦國會怎樣,這些都是有可能發生,而且有很大可能,但是沒有發生,我們在總結失敗教訓的時候,加入一些如果,那麼會增加很多有意思的東西。

僅僅是依靠幾個毫無從政經驗的書生,就能夠領導中國這樣一個五千年的古國邁向新世界?怎麼聽都向是神話。連童話故事都比這樣的想法具有邏輯性,一個古老的國家就會有極多的保守勢力。這些人有漢族人,也有滿族人。尤其是滿族的貴族,是改革最大的阻擊。

慈禧本身是支持變法的,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康梁想學日本,弄個四不像的君主立憲制和天皇的結合體,在中國推進就如同在山頭林立之間找到一條紐帶,日本維新學的歐美技術,洋務運動幾十年只不過堅船利炮,對社會工業化影響有限。經濟基礎決定了後期的動盪政治局面。

變法群體的能力實在太差。看看康有為後來遠走國外,除了吃喝嫖賭集資外,什麼都沒有搞成,梁啟超倒是文學建樹頗豐。百日維新基本就是一群熱血青年,在康有為的忽悠下,沒有任何政治歷練和經濟實業經驗,講白了就是東施效顰,比起張居正的變法不值一提。

清末八大總督雄兵在手,新軍也在袁世凱手下。維新派人士的政治理念,處事方式和理想主義,勢必導致內憂外患更加深重。推進不超五年估計就是天下大亂,既得不到普通百姓支持,又失去封疆大吏的擁護,軍閥混戰提前上演。

治國理政則幻想自己一招就能扭轉乾坤;做文人呢,家都養不好養不活,卻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相信自己有經天緯地大庇天下之本領。不是說儒家文化不好,但是不能只有指揮者,卻沒有執行者,最後變成了假大空。我總覺得現在的中國算是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實業興國才是最靠譜的。

文字將實行大大簡化,在西方人眼中可能更像是密碼,建築為中西結合的方式,不像現在的全球樓差不多的樣子,滿清除了皇室沒有特權,基本上通婚沒有區分。但科技教育會有中國的一席之地。





河南小孟0221


首先,歷史是不能假設的,因為沒有意義。關於所提出的問題,戊戌變法只是一個治標不治本的改良運動,即使成功最多隻能延長已病入膏肓清朝壽命,而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從後來的清末新政和立憲運動就可以看出這個問題的答案。袁世凱在戊戌變法時期所寫的萬言書,可以說是相當有見地和有針對性的,在後來的清末新政時期,他正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並深受慈禧信任,可以說他萬言書中的抱負在這時期得到了較好的體現,但也不過是補臺而已,挽救不了大清衰亡的命運,因為根本原因是制度問題,而維持其制度的經濟基礎此時已千瘡百孔,元氣殆盡。這也是後來辛亥革命能夠形成在各地揭竿而起,以摧枯拉朽之勢將清王朝推翻的原因。


拾荒堂主


不會改變大清滅亡的命運。因為:別說戊戌變法,哪怕清末立憲中要是載灃和那群宗社派穩一點,願意分權給地方的漢人軍政要員,會特喵的是這種結果。搞了個皇族內閣搶了漢人官僚的政治權力,又整個鐵路國有化來搶地方派的經濟利益,立憲派不涼心才怪。那幾個軍政要員可不是為了什麼虛頭巴腦的民族主義大旗,他們只是因為權力被侵犯了才站在了清政府的對立面,不然在黃花崗早就成功了(哪怕是武昌起義後,各省立憲派還是舉棋不定,差不多等了清廷一週時間表態,然而清廷就像個鐵憨憨一樣)很尷尬,清廷不知道自己的命在立憲派的軍政要員手裡,還以為“集權是唯一出路”,哦豁,玩脫。

如果是戊戌變法時期,搞日式君憲,絕對沒問題,那時清廷對地方還有一定控制力,中央也還有政治強人。要是在平定太平天國後就改革,別說日式君憲,就是德式君憲(甚至俄國的偽君憲)都是沒問題的。可惜,清廷錯過了半個多世紀的改革窗口期,到最後才醒過來,還自己玩脫。

哪怕是《十九信條》早一個月頒佈,清廷都可以繼續苟到一戰。不過還好他在一戰前完蛋了,不然如果清廷真的苟到並參加了一戰,闊能我們就會落得一個和西邊另一個古老的大君主國——奧匈帝國一樣的結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