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清朝與外國人交涉初期不允許外國人進京?

歷史的天空好精彩11


依然是清王朝“天朝上國”的自滿心理所致。

關於清政府與外國交涉初期不允許外國人進京的問題主要是指1858年的《天津條約》中要求外國人獲得在北京設立使館的權利。咸豐帝為了不讓外國人進京寧願以全免洋貨關稅和不禁鴉片為代價。清政府也非常明白外國人進京會引發一系列覲見問題,而且這一問題由來已久。

覲見問題從乾隆帝時期的馬嘎爾尼訪華就已經成為清政府與外國外交的重要問題。

而在清朝乾隆之前的康熙時代,荷蘭東印度公司代表就已經到訪北京,當時由於這隻隊伍代表公司,不代表荷蘭本國,所以使團成員接受了康熙三跪九拜之禮,這也使得清帝國更加堅持自己天朝上國的威嚴,把荷蘭當作朝貢國看待。

馬嘎爾尼使團與乾隆政府就禮節問題產生了巨大爭執。最終在多番討論下,達成以其見英王的禮節——“屈一膝而吻王之手”來覲見乾隆帝。後來出於中國傳統,刪去吻手的禮節,也就是形成後人所知的“單膝跪地”的禮節,但是最後當馬嘎爾尼使團在面見乾隆帝之時,被皇帝威嚴的儀仗隊所震驚,一眾大清官員一起三叩九拜,使團成員竟然不禁也雙膝著地。對於乾隆帝來說,大清的“國威”沒有喪失。

到後來1816年英國阿美士德使團訪華的時候,嘉慶帝就這一使團不願行三叩九拜之禮非常不滿,怒道“乾隆五十八年爾使臣行禮跪叩如儀,此次豈容改易?”表明阿美士德應該像馬嘎爾尼使團一樣三跪九叩來面見皇帝,結果後來阿美士德稱病一昧拖延,使皇帝震怒,被驅逐出境。

這就不難看出咸豐帝這個時期的心理,不準外國人進京是防止皇帝與外國使節產生禮節糾紛,因為咸豐帝明白,這個時候的清帝國已經千瘡百孔,強盛不在,不可能讓外國人答應行跪拜禮。但是作為天朝君王,咸豐帝又不想在自己做皇帝的時候丟掉先皇九五之尊的面子,只能拒絕外國使節進京。

加上自鴉片戰爭後,滿清政府對洋人猜忌和懷疑心理更加嚴重,讓他們各派使節常駐京師,容易對皇帝產生威脅,對維護統治非常不利,所以咸豐帝對這個問題就非常敏感了。


若磐lz


你說的這個應該是《天津條約》簽訂後,咸豐皇帝曾表示,“因思駐京一節,為患最巨,斷難允行,至進京換約,如能盡力阻止,更屬妥善。”這番話實質上反映了清政府受到了傳統外交體制上的束縛,畏首畏尾。在清朝來看,除了天朝,其他的都是些夷民小國,來我這兒都是給我進貢的。咸豐皇帝為何不見洋人,就是因為這個禮儀問題,鴉片戰爭之後,中國與西方列強的關係發生了巨大變化,清朝再也不是那個天朝上國了。可是清朝政府卻還是認為西方諸國都是蠻夷,不能也不允許他們和自己平起平坐。一旦平起平坐就破壞了清朝自開國以來的朝貢體系,所以清朝寧願選擇割地賠款也不願意開放使館進京。說白了,就是死要面子。



小剛11


中國在古代是全世界最發達的國家,特別是在唐朝的時候達到了頂峰。那個時候全世界都知道強大的唐朝,玄奘西行拿一手通關文牒走遍各國,足以說明唐朝之強大。

這種強大一直延續到了明清時期,在清朝,清政府實行了閉關鎖國政策。但是西方對於中國的茶葉,瓷器,香料的需求是巨大的。這個時候大清去外國之間的貿易形成了巨大的貿易順差,大量的白銀流入大清,大清可以說是當時最富有的國家。

因為國家的強盛,大清統治者自認為大清是天朝上國。西方各國都是蠻夷,大清給予外國一點好處都是加恩體恤。天朝上國的觀念深深植入。所以他們覺得西方蠻夷成日與鳥獸為伍,不懂孔聖之道,不配與大清帝王相見,更不配進京!




帆斷刈


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夏,承德避暑山莊,英帝國所派使臣馬格爾尼子爵覲見,一干人等因為不肯行清朝的雙膝跪拜禮,而與和珅等重臣相持不下。乾隆皇帝被擾得不堪忍受,於是允許馬格爾尼子爵等人可以行單膝跪拜禮。此時正逢乾隆皇帝生日,馬格爾尼子爵還帶來了生日禮物。不過,馬格爾尼子爵的目的並不是來給中國的皇帝慶生,而是帶著英皇的意願,希望與中國建交,發展對華貿易,並希望英國在北京設常駐使節,處理兩國事務。


  馬格爾尼信誓旦旦的來,望“取得以往各國未能用計謀或武力獲取的商務利益與外交權利”。簡單來說,就是中國僅僅開放廣州一個貿易窗口並不足以稱其海外貿易,希望還能增設寧波、舟山群島、天津為貿易口岸。但是乾隆皇帝一口回絕了他,並傲慢地說:“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貨物以通有無”,並警告他們不要再到浙江、天津等地進行貿易,否則必定“驅逐出洋”。在中國閉關鎖國政策面前,馬格爾尼碰了一鼻子灰。乾隆皇帝連解釋的機會都沒有給他,在自己祝壽典禮結束之後,便派人一再催促馬格爾尼使團起程回國。馬格爾尼只得率領使團帶著一堆乾隆賜予的無用之物,經廣州敗興而歸。更不用提在北京設立常駐使節的問題了。


  61年後,清王朝在鴉片戰爭中慘敗,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這一次,英美以戰勝國的姿態,向清政府提出修約,明確要求在京設立駐華使節,但是咸豐皇帝仍然不敢答應。按道理來講,乾隆皇帝敢於斷然拒絕英國設駐京辦事處,是因為大清帝國仍處在隆盛時期,敢於與英國分庭抗禮,但面對敗局的咸豐皇帝,為什麼也同樣拒絕英美的要求呢?一切可從中國閉關鎖國政策處追究。

  清廷不敢答應外國人在北京設立領事館,擔心有二:第一,清廷有專門負責外交事務的特命外務大臣,一旦駐華使節進駐北京,就會威懾朝廷,直接向皇帝施壓,使得外務大臣形同虛設,而皇帝也將面臨被逼迫的境地;其二,各國駐華使節的生活習慣各有不同,宗教思想均與中土封建思想相左。雍正皇帝時期下令驅逐傳教士,就是因為傳教士傳播的宗教思想有動搖大清根本的嫌疑,所以乾隆、咸豐皇帝不敢讓使節進駐北京也是這個原因。

  鴉片戰爭後,外國人多次要求進京面聖、遞交國書,清廷都會一拖再拖,不讓其進入北京半步,寧可犧牲主權和國家利益,也不同意此事。

  由於清王朝沒有認清外國駐華使節和領事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失去了瞭解世界的機會,失去了瞭解外國人性格的機會,也就因此令本國在與外國打交道時大為吃虧,而殖民帝國藉此機會逐步剝削中國。後果之嚴重,令人扼腕。


賈大智


害怕啊。公使進京就要清國成立平等的外交機構與之打交道,這是清國皇帝完全不敢接受的事實。他們所受的教育都是四夷來朝的,全世界只有中國,是其他所有國家的宗主國,其他國進京都是朝貢。現在突然來了幾個外國人,和你平等的打交道,要求通商、貿易、建立外交關係,這才真是事關國本的洪水猛獸。所以咸豐絕對不能讓他們進京,不能見他們,這樣就可以依然活在自己的夢裡。


甲申十七年


為了安全


智勇無雙必勝


朝的雙膝跪拜禮,而與和珅等重臣相持不下。乾隆皇帝被擾得不堪忍受,於是允許馬戛爾尼子爵等人可以行單膝跪拜禮。 此時正逢乾隆皇帝生日, 馬戛爾尼子爵還帶來了生日禮物。不過,馬戛爾尼子爵的目的並不是來給中國的皇帝慶生,而是帶著英王的意願,希望與中國建交,發展對中國貿易,並希望允許英國在 北京設常駐使節,處理兩國事務。馬戛爾尼信誓旦旦地來,希望“取得以往各國未能用計謀或武力獲取的商務利益與外交權利”。簡單來說,就是中

國僅僅開放廣州一個貿易窗口不足以滿足貿易。據瞭解,清朝已經設立了外務大臣專門負責外交事宜,一旦再設外國駐京辦事處,必然有駐京外務使節,其兩者之間必然會頻繁交流,外務使節一般來說身份尊貴難免會威懾朝廷,更容易向清朝施壓;各國駐京後不同的文化和信仰的外國人便會更多的進入京城,尤其是傳播宗教思想的傳教士有動搖清朝根基的嫌疑。因此,清朝歷來就不允許外國使節駐京城的。所以說,清王朝沒有認識到外國駐華機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意味著閉關自守,以井底之蛙為榮,只看井口這片大的天空,感到非常滿意和滿足,因此失去了和世界交流、溝通的大好機會。接著在發展和外交事務上萎靡不前和徘徊,錯失了工業革命的機會,實在是令人痛心和惋惜。個人看法,就事論事,敬請指正。


和諧131679225


很有意思的問題,其實最早的時候清朝政府並不恐懼外國進入北京,從早期交流史文獻看,清庭內部有很多外國人任職,其中比較著名的有郎世寧(宮廷畫家)、湯若望(欽天監的掌印官)、南懷仁(教授皇帝西洋知識)、戴進賢(欽天監任職30年)等等,1793年,英國公使馬戈爾尼率領使團到北京為乾隆皇帝祝壽,並進行通商洽談,雖無功而返,但也證明當時,清政府並不恐懼外國人。且清朝皇帝對於外部世界是有著比較深刻了解的。

那麼,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清庭禁止外國人進入北京呢,還是要從1840年鴉片戰爭說起,第一次鴉片戰爭已清政府的慘敗而告終,簽署了中國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在當時,清政府有項規定,不允許外國人在中國城內居住,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要求進入廣州城,清政府同意了,但是廣州城內軍民自發開展“反入城運動”,咸豐皇帝十分害怕外國公使入京,曾提出以關稅換取外國公使不得入京的想法,後遭至全體朝臣的反對,才就此作罷。至此清政府就十分恐懼外國人進京了。

等到第二次鴉片戰爭時,在簽訂的《天津條約》中規定,要在北京劃出一塊區域作為使館,派駐公使常駐,清政府雖不願但也沒有辦法的咬牙同意了。

說白了,還是國力決定了外交的底氣,國力不足自然恐懼外國人入京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