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中國甘肅篇

你見過什麼樣的中國?是960萬平方公里的遼闊,還是300萬平方公里的澎湃?是四季輪轉的天地,還是冰與火的樂章?像鳥兒一樣離開地面,衝上雲霄,結果超乎你的想象。前往平時無法到達的地方,看見專屬於高空的奇觀,俯瞰這片朝夕相處的大地,再熟悉的景象,也變了一副模樣。

航拍中國甘肅篇

這是航拍中國的開場白,萬里關山,遼闊溼地盡收眼底,讓我們一起領略甘肅的炫彩風光。


航拍中國甘肅篇

麥積山

“萬洞千窟神鬼斧,寸童丈佛巧工雕”首先來到麥積山,麥積山位於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是小隴山的一座孤峰,高142米,因山形似麥垛而得名。麥積山石窟始建於384-417年。存194個窟龕、7000多尊造像、1000平方米壁畫,被譽為東方雕塑藝術陳列館。


航拍中國甘肅篇

七彩丹霞

"念丹霞秋冷,風巾霧屨,五湖春暖,雨笠煙蓑”,之後你來到傳說中的七彩丹霞,七彩丹霞地貌群位於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倪家營鄉南臺村,該丹霞地貌群以其面積大、集中,層理交錯、巖壁陡峭、氣勢磅礴、造型奇特、色彩斑斕而稱奇,有紅色、黃色、白色、綠藍色,色調有順山勢起伏的波浪狀,也有從山頂斜插山根的,猶如斜鋪的彩布,在陽光的照射下,像披上了一層紅色的輕紗,熠熠泛光,色彩異常豔麗。


航拍中國甘肅篇

嘉峪關

之後來到明長城西端起點“嘉峪關”,嘉峪關,位於河西走廊中西結合部(中部偏西),始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比山海關早建九年,是現存長城上的最大的關隘,也是中國規模最大的關隘嘉峪關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由外城、內城和甕城組合而成。嘉峪關內城牆上建有箭樓、敵樓、角樓、閣樓、閘門等共十四座,關城內建有遊擊將軍府、井亭、文昌閣,東門外建有關帝廟、牌樓、戲樓等。素有“河西重鎮,邊陲鎖匙”之稱。


航拍中國甘肅篇

月牙泉

“歸晚星稀興未盡,上弦掉入月牙泉。”古稱沙井,俗名藥泉,位於甘肅省敦煌市西南5公里鳴沙山北麓。月牙泉早在漢代就是遊覽勝地。唐代有船舸,泉邊廟宇。泉南岸原有一組古樸雅肅、錯落有致的建築群,從東向西計有娘娘殿、龍王宮、菩薩殿、藥王洞、雷神臺等百餘間。各主要殿宇有彩塑百尊以上,所繪壁畫數百幅。重要殿堂均懸置匾額、碑刻,如“第一泉”、“別有天地”、“半規泉”、“勢接崑崙”、“掌握乾坤”等,書法雅俊,堪稱上品。當時這裡亭臺樓閣,廟貌輝煌,宮廳柱廊,臨水而設。林木蓊鬱,泉光與山色相映,古剎神廟,繞以常年香火。歷代騷客遊玩,吟詩詠賦,揮毫者不乏其人。史載,漢元鼎四年(前113年),漢武帝得天馬於渥窪池中,後人疑月牙泉即漢渥窪池,遂立一石碑曰“漢渥窪池”。“四面風沙飛野馬,一潭之影幻游龍”。由是,奇特的月牙泉更增添了傳奇色彩。


航拍中國甘肅篇

莫高窟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航拍中國甘肅篇

玉門關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玉門關,始置於漢武帝開通西域道路、設置河西四郡之時,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於此而得名。漢時為通往西域各地的門戶,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


航拍中國甘肅篇

陽關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陽關是中國古代陸路對外交通咽喉之地,是絲綢之路南路必經的關隘。位於甘肅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灘附近。西漢置關,因在玉門關之南,故名。和玉門關同為當時對西域交通的門戶。


航拍中國甘肅篇

黃河石林,黃河石林是位於白銀市景泰縣東南部,與中泉鄉龍灣村毗鄰,規模宏大,佔地約10平方公里的景區。群山環抱,環境幽靜,空氣清新,風景秀麗,以古石林群最富特色,景區內石林景觀與黃河曲流山水相依,頗具天然大園林神韻。


航拍中國甘肅篇

莊浪梯田

莊浪梯田位於甘肅省平涼市莊浪縣。被譽為“梯田王國”的莊浪大地,望山山翠,看地地平,層層梯田如雕如塑,如詩如畫。其“山頂沙棘戴帽,山間梯田纏腰,埂壩牧草鎖邊,溝底穿鞋”的生態梯田綜合治理模式,將黃土高原精心描繪成一幅景色迷人的風景畫。


航拍中國甘肅篇

洮河

洮河,洮河藏語稱為碌曲(從龍王宮殿流出的泉水意思),是黃河上游右岸的一條大支流,發源於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縣西傾山東麓。在黃河各支流中,洮河年水量僅次於渭河,居第二位。洮河流經甘南、定西、臨夏等地,在臨夏州永靖縣境內的劉家峽水庫大壩上游匯入黃河。為甘肅中部提供了豐富的水資源。


航拍中國甘肅篇

阿萬倉溼地草原

阿萬倉溼地草原,遙遠的阿萬倉草原,位於甘肅省南部的瑪曲縣南部黃河的臂彎裡。湛藍天空下,漫無邊際青青的草原,潔白的羊群,黑黑的犛牛群,星星點點,悠然自得;草原上條條溪流彎曲縱橫,沼澤星羅棋佈,在陽光下泛著銀光,美輪美奐;遠處不時有天籟般的牧歌飄過,地道的藏語,原始古樸;一切是那樣的靜謐、和諧,處處是連綿不斷的畫卷,這裡除了自然還是自然,千百年來,一直就是這樣,歷史更替興衰,阿萬倉草原依舊,遠離都市的喧囂,沒有現代文明的汙染。


航拍中國甘肅篇

藜麥


航拍中國甘肅篇

藜麥

最後講述的是藜麥,原產於南美洲安第斯山脈的哥倫比亞、厄瓜多爾、秘魯等中高海拔山區。具有一定的耐旱、耐寒、耐鹽性。上世紀末在中國西藏等地區開始實驗種植,2008年中國山西、2014年中國西北地區開始種植,截至2017年,我國的藜麥種植面積已經達到13.5萬畝,主要種植地區有甘肅、青海、山西、雲南和內蒙古。藜麥的營養價值超過任何一種傳統的糧食作物,藜麥是一種全谷全營養完全蛋白鹼性食物,藜麥作為一種藜科植物其蛋白質含量與牛肉相當,其品質也不亞於肉源蛋白與奶源蛋白。藜麥所含氨基酸種類豐富,除了人類必須的9種必須氨基酸,還含有許多非必須氨基酸,特別是富集多數作物沒有的賴氨酸,並且含有種類豐富且含量較高的礦物元素,以及多種人體正常代謝所需要的維生素,不含膽固醇與麩質,糖含量、脂肪含量與熱量都屬於較低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