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響,糧食戰爭要來了嗎!

最近一段時間,隨著疫情在其它國家不斷的擴大,網絡上又傳起了各種關於糧食問題的文章,有些糧商和投機分子想要藉助疫情獲利,

製造“囤糧”的恐慌,想要拉高糧食價格。

事實上,疫情對農業的影響比較小,而且我們的主糧是能夠自給的

由於我們的耕地面積不足,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我們放開了副糧市場,主要依靠進口,但是我們的儲備量比較大,國際資本也不敢輕易投機做空。

先說大豆。

中國傳統的大豆產區在東北,尤其是黑龍江。

大豆是生產豆油和豆粕的原料:豆油用途是食用油,豆粕是動物飼料中蛋白質的主要來源。

1994年以前,中國大豆基本自足,還少量出口,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對肉類的需求增加,中國成為純進口大豆國家。

到2017年,中國80%的大豆需要進口。相應的中國人均肉類消費量從幾十年前的不到10公斤/年,上升到2018年的59公斤/年(印度為4.4公斤/年),接近歐美國家的水平,遠超其它發展中國家。

國際糧食貿易基本上被ABCD四大國際糧商壟斷:

A:ADM(美國);

B:Bunge Limited,邦吉(美國);

C:Cargill,嘉吉(美國);

D:Louis Dreyfus,路易達孚(法國)。

?王外站在原地大聲喊道,但自己有少錢自己也不清楚,畢竟財不外漏,自己的

“我的錢呢?”王員外站在原地大聲喊道,但自己有多少錢自己也不清楚,畢竟財不外漏,自己的財產還是不能輕易告訴別人。所以在這玄關之內的密封效果還是很不錯的,儘管自己撕心裂肺,但外面人絲毫聽不見裡面的動靜。看著空蕩蕩的一切,王員外一臉慘白,但他還是讓忍住內心的憤怒,緩緩走出,對著周圍的人說道“你們這些人如果不在三天內將我丟失的錢找回來,我就殺了你們”聽到員外如此猙獰的表情,眾人紛紛一愣,隨後連忙點頭,但丟失了到底多少錢,這是士兵都不知道的事情,但他們也不敢問,直接低著頭然後慢慢退下。看到眾人離去,王員外一直在想自己的錢財為何會被別人盯上,而且自己的錢財只有自己知道在哪裡,其他人也不知道,難道是內部人乾的?可這時候突然想到了一個人,那就是剛剛來不久的王大拿,難道他知道內幕?想到這裡,王員外急速趕回了房間。房間中王大拿也是在焦急的等待對方的歸來,畢竟今晚的事情十分重大,如果對方家中真的丟了東西,那自己這條信息很可能讓自己在本地更加如魚得水,心想事成。這時候,門外王員外正慌慌張張的從外面跑了進來,一進門便把外面的們給關了上來。雖然一臉緊張的問道“兄弟,你剛剛所說我家是不是少了東西,你怎麼知道?”看到對方的表情,王大拿心中也是一喜雖然不知道對方的到底少了多少錢,但看到對方的表情就知道,肯定不少。心中也是暗自竊喜,這種事情不正是自己立功之時嗎。於是便說道“敢問是不是丟錢了?”王員外此時也不敢在隱瞞於是連連點頭。看到這裡,王大拿表情異常精彩起來,於是說道“大人現在是不是還不知道小偷是誰?”王員外連連點頭,畢竟那些錢可不是俸祿,都是一些見不得光的錢,王大拿也不是官場之人,所以說一下也是可以,只不過稍微一筆帶過即可。“沒錯,我正想知道呢,你有消息?”“沒錯,我這麼晚趕過來就是為了這件事情”王大拿說道。看到對方一臉認真,而且絲毫不像吹牛的樣子,員外也是有些感動,於是說道“你說我家把守如此森嚴而且還有高手坐鎮,怎麼可能在這個眼皮子底下出現被盜的事情那是不是內部人乾的?”王大拿輕輕搖了搖頭,這個時候他其實也要擺出一個高人一等的樣子,這樣對方才會漸漸的重視起自己來,畢竟之前也說過王大拿確實是一個有能力的人,要不然也會在這兵荒馬


受疫情影響,糧食戰爭要來了嗎!


既然中國75%的大豆需要進口,他們當然不甘心賣低價,同時他們希望控制中國的大豆壓榨市場,把整個供應鏈都掌握在他們手中。

2001~2004年,因為炒作中國需求,美國大豆從415炒到1064(單位是:美分/蒲式耳),同期中國大豆也跟漲。導致東北豆農大量擴種,國內壓榨能力也大幅增加。

然後,從2004年4月,國內外大豆價格暴跌,短短7個月時間,美國大豆從1064跌到500,攔腰跌去一半還多。

受疫情影響,糧食戰爭要來了嗎!


國內的大豆價格也一樣暴跌,很多豆農鉅虧。

而國內的壓榨企業,他們進口的大豆還在海上,價格就已經跌去一大截,不得不“洗船”,就是寧願違約罰款,也不願收貨,讓賣家轉賣給其他人。

很多國內壓榨企業由於鉅額虧損倒閉,外資乘機低價收購佈局,基本上控制中國的壓榨行業。

可以說,這次大豆戰爭,中國輸得很徹底。

不過,這也警醒了中國,在隨後而來的更大規模對戰中有了經驗。

既然外國資本控制了中國的壓榨市場,他們當然要追逐最大的利潤。

於是,從2006年開始,又一波更大的上漲開始,美國大豆從500多一直漲到2008年7月的1654。

受疫情影響,糧食戰爭要來了嗎!


對中國的影響就是:豆油從5000元/噸,最高漲到15000元/噸,豆粕從2000元/噸漲到4000多元/噸,導致國內的食用油和豬肉價格,在2008年達到一個高峰。

當時,中國幾乎無能為力,因為在2008年以前,中國的糧食儲備以主糧為主(小麥和玉米等),大豆和豆油的儲備很少。

中國盡了最大的努力,在2008年3月限制企業對食用油的漲價幅度,同時安排中儲糧和中糧等國企入市,採用小包裝食用油定點供應。

豆油價格從3月4號開始暴跌,短短半個月,從15000跌到10000左右,讓很多哄抬價格和搞囤積的商家血本無歸。

豆油價格是壓下來了,但大豆的價格沒辦法,因為主要靠進口。於是,國內外投機商接著把豆粕的價格炒到4200元/噸,導致肉類和家禽類價格暴漲,不過這時候,全球的金融形勢已經開始見頂。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大豆價格也隨之暴跌,從7月初的高點,到年底價格跌去一半,中國的豆農再一次面臨鉅額虧損。這時中國突然大量收儲,價格比市場價高,又略高於豆農的種植成本。

既然國產的大豆不可能滿足需求,我就靠巨量的儲備來穩定市場價格:價格太低時我收購,價格太高時我拋儲。

可以說,從2008年以後,中國雖然大豆進口量越來越多,但國內的大豆價格基本上處於一種穩定的狀態:當中國的大豆儲備達到半年甚至一年的消耗量時,沒人敢去炒。

以中國的人口和耕地面積,中國不可能讓主糧和大豆同時自給自足。所以當時的策略是:主糧一定要自給自足,大豆可以靠進口。

對於東北大豆種植區,一畝地的主糧產量是大豆的三倍,如果要實現大豆自足,每年就會有1億多噸糧食的缺口,這是很恐怖的事情。

有人說主糧也可以進口,主糧如果也靠進口,中國可能比印度還慘。

中國寧願每年多花100億元從農民那裡收購糧食,讓農民去種植糧食,也不完全依靠進口,因為一旦主糧被控制了,那麼以後則可能要多花1000億甚至上萬億。

下面我們再來說說主糧。

2006年-2008年,中國和國外資本在主糧上進行了規模宏大的對戰:空方是我們的政府,多方是國際投機資本、國內買辦、國內的小投機商。

這場“戰爭”從2005年12月開始,到2008年7月結束,空方大勝,多方全面爆倉。

從2005年底開始,國際糧價開始上漲。理由是什麼?

就是炒作全球糧食緊張。

按照當時的數據,估計全球也就是千把萬人口的糧食缺口。

問題是:糧食,你不吃不行,不吃就得餓死人——不像銅鐵等原料,價格高了可以不用。

既然糧食不夠,那就漲價,誰花的錢多就賣給誰。

比如地球上有100個人,以前每餐是1元,現在突然某種原因只有99個人的飯了,讓大家競價,會是多少錢一餐呢?

有人說只有1%的缺口,按理只漲1%-5%就差不多了。

事實會告訴你:可以漲到無限。

因為誰也不想成為那個被餓死的人,他們會拿出所有的錢去瘋狂購買糧食,所以糧食價格會一直漲到最後有人因為買不起而餓死,才會恢復平衡。

2005年12月-2008年7月,國際小麥價格從291漲到1334(單位:蒲爾/美分),漲了4.6倍;國際玉米價格從185漲到758,漲了3.2倍。

受疫情影響,糧食戰爭要來了嗎!


僅僅千萬人的糧食缺口,不到全球人口的0.2%,糧價居然翻了幾倍?

是的!

因為再貴也得買,不買就餓死。

同期中國的糧食價格呢?

當然也漲了,漲了多少?

小麥從1400左右漲到2000左右,漲了0.7倍;玉米從1200左右漲到1800左右,漲了0.7倍。

為何國際糧食暴漲,而國內糧價如此“平靜”?

其實並不“平靜”,國外國內的資本都來了,想炒國內的糧價。

問題是:中國有個國家儲備。

戰略儲備是常規儲備,多是中儲各分公司根據調自行決定輪進和輪出時間,數量一定。

週轉儲備,是為避免“穀賤傷農”和“谷貴傷民”的,數量、輪出時間均不一定。

儲備決大多數是國儲,但也要求有地儲備,“省長米袋子”,產區和銷區要求不一樣,具體的不說了。

於是,“戰爭”爆發了。

在國際糧價暴漲的同時,國內的糧價也蠢蠢欲動,中國開始拋儲。

拋儲的糧食來自那些經常被媒體批評為管理落後、蛀蟲多、跟不上時代的國家糧庫。

拋儲開始,多方拼命抬價,全部吃進,造成供不應求的形勢……

再拋儲,多方再抬價,再全部吃進……

最後,多方發現,拋儲源源不盡,到最後沒人敢接了。

中國剛開始拋儲糧食,也比較謹慎,開始是十天半個月一拋,到後來每週一拋,最密集的時候,每隔一兩天拋一次。

當時好多先期已經吃進的人估計傻了,不敢買進了。

這時候中國又放出風聲,說中國的貯備糧有1億噸,夠全國用一年的。

沒人知道中國的糧食儲備到底有多少!

不過,所有人都相信,中國的儲備足以撐死炒作的投機資本,於是多方崩潰,糧價見頂和金融危機的爆發點高度巧合。

連鎖反應之下,所有的大宗商品價格全面暴跌,時間就是2008年7月初。

為什麼金融危機後,西方那些大投行紛紛倒閉,唯獨中國過得很滋潤?

歸功於糧食的自給自足,並能略有贏餘,可以建立龐大的國家儲備。

1000萬人的糧食缺口,就導致國際糧價漲了4倍多,如果中國的主糧也要進口,哪怕是100萬人的糧食缺口,現在的大米不可能是2-4元/斤,10元/斤小意思,50元/斤不是沒可能。

中國現在是:主糧靠國內的農民,哪怕以高於國際價格收購,也要保證主糧能夠自給。

如果中國主糧有缺口要進口,光炒個話題就可以把價格漲到天上去。

其他經濟作物,如果需要進口補足產量,就建立國家儲備來調節價格。

2008年之後,中國強化了大豆、豆油、菜籽油、棉花、白糖等經濟作物的貯備;有計劃的提高農產品收購保護價;扶持國企進入終端市場進行競爭。

同時,中國有時也幫其他國家的農民撐價,讓外國農民願意種植中國需要的農產品。如果他們覺得價格不划算而減少種植,價格又會飛到天上去。

目前,美國的人均肉類消費仍遠遠高於中國,但有個值得注意的趨勢:中國的人均肉類消費是逐年增加的,而美國從2007年起逐年下降。

以地球有限的資源來說,很容易理解這種變化:中國人多吃一點點,美國人就要少吃一大截。所以我們和美國的對抗,不是制度的對抗,而是資源的爭奪。

關於糧食戰爭的輸贏怎麼定性:對於國家來說,如果糧食和其他農產品的價格穩定由我掌控,就算贏。

以大豆為例,2008年前大豆價格中國無能為力,完全被外國控制;2008之後,儘管進口量越來越多,但大豆的價格反而變得更穩定了,中國隨時可以用巨量儲備來調節市場價格,使之不會大幅波動。

你說中國是贏了,還是輸了?

國企是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存在,包括一些政策上的傾斜,可真到了關鍵時候,還是國企承擔社會責任。

經歷過植物油、豬肉、棉花、白糧價格的大幅漲跌後,國家也大幅增加了相應儲備。

國際上糧食庫存消費比的安全警戒線是17%,但是我國糧食儲備的庫存消費比,遠遠、遠遠高於此。特別是兩大口糧,小麥和稻穀庫存大體相當於全國人民一年的消費量。總得看,我國糧食是產量豐、庫存足,即使在前一階段國內疫情比較嚴重的時候,市場上的糧食以及各類副食品都是貨足價穩,老百姓家裡都是米麵無憂,現在更沒有必要去搶購囤積。我們說,糧食還是要吃新的好。

受疫情影響,糧食戰爭要來了嗎!


受疫情影響,糧食戰爭要來了嗎!


受疫情影響,糧食戰爭要來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