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國有房地產公司寧願房子賣不出去,也不願意降價?

quwulc


現在不止是國企,私企也一樣,房價不降的最主要原因是各地政府部門嚴令降價銷售,導致企業不敢降價。

前幾年由於炒房,房地產給各地政府帶來了海量的財富。導致各地出臺各種政策鼓勵房地產發展,各種上市公司、房地產中介公司、有錢個人等都大量進入房地產,炒房屯房。

從18年開始,國家出臺各項政策打擊炒房,明確房住不炒的根本性原則,房地產結束黃金髮展期。

然而房地產有相當長的開發週期。經過初步融資、拿地皮、辦理開發手續、設計、施工、上市交易等需要一定的週期,當國家政策出來後仍有相當存量的房子壓在開發商手裡。

然而,市場上的大部分房子都是銀行貸款買的,銀行貸款額至少在60%左右。如果房地產降價,引起惡性循環,所有存量房將全部砸到銀行手裡,可能會導致銀行破產,經濟大衰退。

所以從這兩年各地政策來看,只要有房地產降價出售,地方政府立即行動,約談房地產公司,然後行政干預,最終結果就是房子不讓降價。

估計這種情況將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直到這些存量房屋的貸款回收率到70%左右各地政府才有可能放棄行政干預。

在這期間將是持久戰、拉鋸戰,最終結果肯定是房地產大洗牌,一部分房地產企業和中介公司將會支撐不住倒閉。

預估房地產僵局將從二手房開始破局。最好結局就是炒房團開始在二手房市場陸續降價出售個人和上市公司等手上的房子,緩解一部分資金需求壓力,也緩解銀行回款壓力。


紶看颩憬


說真話、講實話、不廢話、沒套話,讓我們今天說一點大家都能夠聽得懂的人話,大家好我是你們的社長。

為什麼當前有很多房地產公司寧可房子賣不出去也不降價,最終導致有價無市的結果,這一現象從當前的發展來看主要是分為兩方面。

而當前房地產公司不願意降價銷售的這種情況也許已經被打破,從破繭重生的角度來看又分為兩個角度,下面我們就一一進行一個分析。

房地產處於被動

雖然我們可以看到當前地方經濟已經從房地產開始轉移,但就目前來看房地產依然作為地方經濟的主要收入來源,而決定房地產漲價或降價的最主要原因是土地。

隨著近幾年房地產行業的大力發展,在相對發達的城市當中可發展的土地面積越來越小了,基本實現了城鎮化的城市已經沒有可發展的空間,也就是所謂的物以稀為貴。

另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到房地產近十幾年來,價格不斷處於上漲之中,很多城市的房價上漲幅度已經超過了三倍以上,當初3000元左右一平米的房價如今達到了15,000左右,而這樣的房價當中多多少少都會存在一些泡沫。

由於地方經濟的限制,導致房地產公司降價銷售處於被動地位,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房地產行業硬著陸,導致當前的房價呈現出有價無市的現狀。

恆大地產打破房地產僵局

從2020年2月份恆大地產的一系列舉動可以看到,線下銷售房屋確實處於有價無市的事實,但降價又受制於地方經濟的制約,導致房地產回籠資金速度較慢,部分房地產企業申請破產。

作為房地產行業的龍頭企業恆大地產,率先發起了線上銷售,最近我們可以看到恆大地產75折銷售所有在售房源,同時可以簽訂無條件退房協議,引發全民銷售,還可以拿到1%的提成。

線上銷售不但打了線下銷售控制房價下跌的擦邊球,而且突破了有價無市的僵局,快速回籠資金的新銷售模式將會引發房地產行業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主要通過線上銷售。

綜合來看:房地產行業房子賣不出去主要原因是有價無市,而有價無市受制於地方經濟的制約,不是說房地產企業想要降價就能夠降價,在現下處於被動地位的情況下,恆大地產率先打破僵局,引領房地產行業進入線上銷售。

換句話來說房地產行業降價是順應趨勢,防止房地產行業硬著陸是大勢所趨,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社長財經


現在的房子真沒有以前好賣了,以前有個朋友就是從事房產工作的,跟他了解了一下,說現在的情況是買房子的少,賣房子的多,供大於求了,越是降價越不買,人的心理都一樣,一看到漲了,就擠破頭往裡進,看到降價了,就開始觀望了,買漲不買跌這是國人的普遍心理。房地產是真的不敢降價,假如降價了就真的越走越遠了,市場亂了,再無迴旋之餘地了,總體來說房產屬性已經迴歸,人們也迴歸理智,不會回到以前的大起大落時代了,房地產也會越來越精細化,個性化。能生存下來的都是精品。




搭豪時光


這種情況分為很多種原因,歸結為以下幾點:

1、對市場及銷售情況預判。是不是整個市場價格都在下降,或者看直接競品樓盤是否降價,是否降價是唯一的選擇。如果市場情況差,但是可以判斷很快企穩,或者銷售情況短期受影響,需求很快又會得到釋放的情況下,開發商為了保障利潤最大化,還是會選擇維持原有價格體系不變,等待市場變化。

2、輿論影響 。如果一開始樓盤標榜自身價格的穩定,絕不會降價,或者在價格方面做出過什麼承諾,那麼如果說降價勢必會引起業主的投訴,甚至是打砸,造成很惡劣的社會及品牌影響。還有現在政府對於房價全面維穩,不得暴漲,但是更不能降價,如果一旦降價,有可能會引起跟風行為,造成樓市崩盤的輿論壓力,影響政府的整體調控。

3、銷售狀況正常,並非不好賣。有可能這個樓盤看上去賣得不好,但是實際銷售情況正常,通過銷售回款完全可以支撐項目繼續運營,不存在以價換量的基礎,所以,我不需要降價。

4、堅持品質 。開發商不是福利機構,也不是活雷鋒。降價百分之百意味著降標。從各種角度都可以降標降低成本,比如外立面裝飾、材質、保溫防水管道電線品牌、鋼筋水泥密度、各種公共設施配套、景觀綠化密度及樹齡等等各個方面,把這些成本降下去了,也就可以在保證利潤的基礎上來降價銷售了。開發商的利潤沒變或者影響很小,而購房者買到的房子是劣質品堆砌而成的。最後吃虧的還是購房者。看似撿便宜,實則得不償失。所以說,有的開發商(鳳毛麟角)為了保證品質不降,所以售價不降,既保證品質有保證利潤。比如當年宋衛平的綠城。

5、差異化產品。比如說,最好的學區房,這種房子一定不會愁賣,短期內的困境並不會影響它的價值。或者是這個城市內最好的,滿足業主特定需求的小區,想買這樣的房子只能買它,那麼短期內可能有人會等待它降價,而實際上這種產品的價格支撐力很強,不僅不會降價甚至還可能逆市漲價。

6、無資金壓力。我根本不擔心資金的問題,資金鍊很充足,能賣就賣,不能賣我就放兩年,賣現房。這種開發商一般都是私人老闆,錢都賺夠了,沒有資金壓力,開發的小區可能都是自由資金或者合夥經營,並沒有銀行貸款和其他的融資,所以,沒有還款壓力。我就見過這樣的開發商,房子都是現場,景觀沒做,工地裡的草漲的比人高,就是不著急賣。直到現在,還非常佛系,願買就買,不願意買就拉倒,沒有任何的營銷廣告和手段。

所以說,開發商不降價的因素非常多,並不是只有某一個原因,很多人想像開發商都是黑心老闆守財奴一樣,都是資本家,寧可兩敗俱傷也不肯讓步。

而且換另一個角度看,你一直期望他降價,不就是看好這個樓盤的房子了嗎,為什麼看好了這個樓盤而沒看好那些降價的樓盤,這就是他不降價的原因,一分錢一分貨。

買房的人不能因為一口氣,感覺不講價就不買你的,這樣會讓自己掉到自己的陷阱裡。


海底的青蛙


房地產屬於中國支柱產業,它的任何舉動都可以給中國經濟帶來一定的影響,所以一直來,國家更多的都是宏觀上調控,以穩定為主,要求房地產行業穩定發展,以穩定中國快速發展的經濟。

第一、房子什麼時候賣不出去

房地產是週期性調控的產品,自2000年以來,房地產行業呈現高速發展,但是這個過程中也出現了多次波瀾,有市場好的時候,也有不好的時候,市場好的時候房子好賣,市場不好的時候房子賣不出去。我稍微列舉一下。

比如03年非典的時候,人心惶惶,自然沒有購房慾望。就賣不出去了。

比如08年地震的時候,大家都對高樓一度恐慌,正臨市場攀升的時候,房地產一度崩盤,大家不敢買了?

比如11年國家首次限購限貸,大型調控,購房者失去購房資格了,從國家行為上導致大家不看好房地產投資,進而採取觀望態度。所以房子賣不出去了。

比如19年,由於自2017年來的接二連三對房地產的政策調控刺激,大幅度的透支消費者購買力,並且調控持續升級,所以沒有購房資格也沒有購買力了,自然賣房及其困難。

比如20年,由於肺炎疫情,不得復工,所以出現了短暫的0成交,至於肺炎結束之後市場如何,網上已經有很多預測,但是我相信,房地產屬於國家調控行為,自然是利好的,所以大家也不用太擔心。

第二、關於降價的問題

我認為降不降價主要取決於以下三個方面:

1、開發商實力

對於資本雄厚的國有房地產公司,在短期內銷售量上不去,只會增加其運營難度,但並不會造成致命性的打擊,他們只需要通過合理安排調度,度過這段低谷期,畢竟房地產的週期性發展,一定會讓他們在市場好的時候賺的滿滿當當。

2、房價構成包括地價、造價、人工、營銷、資本利息等,由於高昂的地價,降價只能更大的虧損,而不得采取

我們都知道,房地產拿地都是提前拿地,地段發展起來了在進行開發。拿的地都是高價,因為幾年前按照房地產漲價的增速來算,房價還沒有起來的時候,地價已經早早的上漲了,所以導致全國各個地區屢屢爆發出地王的新聞,而隨著開發週期的到來,現在他們拿地的成本價格已經和周邊樓盤售價差不多了,盲目拿地導致地價成本增加,

當市場低迷的時候,投入的營銷成本又會增加,在有限的購房人群裡面去和競爭對手競爭。

資金利息就更不用說了,資金得不到回籠,只能在貸款,只會增加更多資金利息。

從而導致開發商放棄了降價止損的想法,只能硬著頭皮等待下一個市場峰值。

3、政策

房地產企業屬於政策性調控行業,開發商一旦降價的話,就會形成連鎖反應,有可能引起美國那樣的次貸危機,所以開發商出於穩定局面考慮,也不會輕易降價。

當然更多的還是在等待國家出臺救市政策,因為房地產支柱產業,國家一定不會讓它出現問題,這也是穩定中國經濟必要手段。

就如這次肺炎期間,已經有多地出臺房地產救市政策,相信如果在肺炎結束之後,房地產市場如果舉步維艱,國家一定不會坐視不管,一定會出臺更加好的政策來刺激房地產市場,讓我們一起來期待明天會更好。


陳習習房產專家


從市場角度來看,人們買漲不買跌,越降價人們越觀望,反而不利於銷售和回款。

從企業角度來講,國企的資金壓力和負債情況要好於大多數私企,壓力小也就不著急。

從銷售的積極性來講還是私企的積極性高,關係到自己的生死存亡,國企差點,有國家支撐。



大楊的地產生活圈


現在的房地產業早已遠離房子用來住的百姓買得起初使含意,座實了房地產虛擬化金融化讓百姓買不起暴利化驅動。土地資源來源簡單沒有原始成本賺得房地產營業收入三分之一以上得高額利潤。火箭速度來錢快,全國各行各業扎堆湧向房地產業,土地進入二級房地產開發市場後,大量百姓在銀行的存款以幾萬億的狂吸融量進入房地業,把樓市一步步推向虛高,使價格遠遠背離其價值。當今樓市百姓住房所有權擁有量已達96%以上!房屋空置率接近30%,近幾年全國人口出生率連年下降,未來樓市沒有鋼需!房地業泡沫化日趨嚴重是不願明言的事實存在?那麼為什麼房地產業已步入膏荒境地還不降價呢?若降價銷售,會出現雪山崩塌式連鎖助推效應,房地產樓市會太曝跌,銀行會大批倒閉百姓存款損失怠盡!炒房者血本無虧!嚴重經濟危機爆發……,託樓市不會發生爆漲爆跌,“房子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溫和抑制樓市將是常態化房地產改策,任何炒做房地產做法是害國害民的行為!


吉祥使者695


本人從事房地產工作近8年。行情好壞。市場政策鬆緊的時候都經歷了一些。

針對這個問題。大概幾個方面聊聊陋見:

1.房地產商建房子。眾所周知。是來自銀行的貸款。房子賣不出去。銀行比開發商更著急。銀行也會相應的想辦法促進銷售。萬一開發商破產了。房子就只能銀行接盤或者拍賣了。實則損失最大的事銀行。

2.消費者心理。追漲不追跌。越漲越買。助長了開發商的銷售主導位置。

3.降價在業內屬於某種程度上的惡意競爭。你降我也降。很有可能就扛不下去被擠垮了。

4.降價面臨前期業主維權的風險。


小曾聊房


每個樓盤都有黃金期,剛開盤是賣的最好的黃金期,之後到平穩期,到開發商房子賣的差不多時,就剩下是尾盤了,樓層,位置都比較差,開發商也不做廣告了,賣的自然就差了,這時候開發商也不會打拆賣,一打拆,別的業主先前買的房就貶值了,那個業主也不喜歡看到,都喜歡自己的房子越來越值錢,如果打拆過多,惱怒了業主,業主會聯合起來找開發商退錢,找開發商麻煩,哪個開發商也不希望看到,所以在賣不動也不會做廣告打拆,開發商會找中介,按低於售樓部很多的價格給中介代理出售。所以市面上沒有開發商,尾盤處理很多的房子在賣的。



我是房產經紀人方華


這都是房地產銷售得套路,主力戶型都是走量,基本上賣完就回本科,剩下的邊角料拿來做特價房,低價處理掉,剩餘的樓王,就是拿來掙錢的,就是純利潤,所以先不著急,樓市好的時候呢就高價賣出去,樓市不好的時候也不低價處理,等著樓市回暖的時候再高價賣出去總之一句話,就是不低價賣。所以在很多銷售和中介口中就成了樓市堅挺的證據。想想,真是套路多,可笑。尤其是一些大地產公司好多都是項目經理負責制,資金能不能回正,是集團考核項目經理的一個重要指標,所以沒回正之前,他們比誰都著急,等回正了,也就不著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