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4個育兒“昏招”,看似省事卻會讓孩子“長不大”,家長要有數

在部分家庭中存在一些育兒“昏招”,看似省事卻會讓孩子“長不大”,這都是因為家長怕麻煩、怕孩子受傷害、怕孩子哭鬧、出錯,而選擇了省事的育兒方式,但這會讓孩子成為長不大的巨嬰。


這4個育兒“昏招”,看似省事卻會讓孩子“長不大”,家長要有數


1. 一手包辦

“孩子吃飯吃的慢,米粒油湯常常滴在桌上,前襟和袖子都蹭髒了。這多難洗啊,算了算了,我來喂吧。”這是很多家長都存在的心理。一手包辦確實省時又省事,但是教育孩子就是磨鍊的過程,既磨家長又磨孩子。

為了孩子多吃點長身體,偶爾喂個幾頓可以理解。但是長期養育中,絕對是要以孩子自己吃飯為主的。除了吃飯還有穿衣服、收拾玩具等方方面面的小事,凡是孩子開始有搶著做的苗頭時,家長就要開始教孩子自己做。


這4個育兒“昏招”,看似省事卻會讓孩子“長不大”,家長要有數


2. 有求必應

有些家長怕孩子哭鬧,擔心嗓子哭啞、岔氣,或是個別孩子從小體弱易生病,就會對孩子有求必應。這樣會給孩子一個錯誤的溝通模式,即“只要我哭鬧就能達到目的”。這樣下去孩子就會越來越驕縱,很難真正的得到成長。

3. 過度保護

“今天風太大不要出門玩了”,“夏天太曬還有蚊子不要出去玩了”,“冬天太冷容易感冒,不能出去玩”……在過度保護的家長眼裡,時時處處都危險。但在這樣的保護下,孩子不僅學不會如何自我保護,而且還會變得越來越膽小內向。

為了發展孩子各方面的能力,作為家長應該創造條件給孩子成長的空間,考慮有沒有適合孩子玩的地方,有效的保護措施,而不是一味不準這樣不準那樣。


這4個育兒“昏招”,看似省事卻會讓孩子“長不大”,家長要有數


4. 過分管制

“廚房不要去,有火有刀”,“不準玩水”,“不準跟樓下的小孩玩”……有些家長出於自己固執的成見,認定自己的一套帶孩子的方法很好很有效,加之強勢的性格,就會過分管制孩子,所有的活動都要在自己掌控中。


這4個育兒“昏招”,看似省事卻會讓孩子“長不大”,家長要有數


那麼家長應該如何做才是適合孩子成長的呢?

1、 及時放手讓孩子自己嘗試

學習的過程是需要不斷嘗試的,孩子不可能天生就會自己吃飯、穿衣、做家務,所以當孩子可以做到的時候,家長一定要及時放手,給孩子嘗試、學習的機會,讓他得到真正的成長。

2、 讓孩子適當參與到家庭生活中

孩子都喜歡模仿家長,他們看到家長生活中忙碌各種看起來挺有意思的事情時,也是躍躍欲試的,這時可以讓孩子參與進入一些簡單的流程。比如幫忙洗菜、倒垃圾等。


這4個育兒“昏招”,看似省事卻會讓孩子“長不大”,家長要有數


3、 鼓勵孩子多探索、多嘗試

如果有條件的話,應該儘量讓孩子多接觸大自然,多探索、嘗試自己好奇的事物。比如,給孩子準備一把小鍬,讓他自己挖挖翻翻,春天的土裡有過冬的蟲子,有螞蟻窩,大自然是最好的課堂。

4、 尊重孩子的想法

雖然孩子的有些想法有些幼稚或者太過理想化,但仍然是需要家長尊重的,只有家長尊重孩子的想法,以平等的態度和孩子討論、幫孩子嘗試,孩子才能學會更周全的思考,思想才會一點點成熟。


這4個育兒“昏招”,看似省事卻會讓孩子“長不大”,家長要有數



育兒的目的是幫助孩子成長,創造條件鼓勵他們主動認知,而不是圖自己方便。家長們在審視自己育兒方法是否妥當的時候,還需要考慮一個度的把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