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裡的清朝後妃制度和你看的一樣嗎

電視劇裡的清朝後妃制度和你看的一樣嗎

清朝後妃制度

清朝後妃制度,指的是妃嬪的選擇、冊封、晉封以及日常生活需遵循的相關制度,隨著時間而逐步完善。在清朝,將皇后之下的妃嬪分為七等級,為: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還有最小的官女子:就是可以侍寢的宮女)。

中文名

清朝後妃制度

頒佈時間

順治十五年(1658)

有效執行

康熙之後後典制完善

相關典籍

《清史稿·后妃傳》

後宮之主

皇后

妾 室

皇貴妃、貴妃、妃、嬪

通 房

貴人、常在、答應

目錄

1. 1 等級

2. ▪ 君主

3. ▪ 儲君

4. ▪ 內命婦

5. ▪ 外命婦

6. ▪ 冊封冊寶

1. 2 歷史沿革

2. ▪ 後金時期

3. ▪ 入關後

4. ▪ 清中、後期

5. 3 歷代后妃人數

6. 4 先朝妃嬪

1. 5 選妃過程

2. 6 后妃朝服

3. ▪ 朝褂

4. ▪ 朝袍

5. ▪ 龍褂

6. ▪ 龍袍

1. ▪ 朝珠

2. ▪ 后妃列表

3. 7 歷史記載

等級

君主

皇后

儲君

皇太子妃

內命婦

皇貴妃(地位視同皇太子妃)

貴妃(地位視同親王妃)

妃(地位視同世子妃)

嬪(地位視同郡王妃)

貴人

常在

答應

(皇貴妃至嬪為妾室,嬪以下的貴人、常在、答應僅為通房,不算妾室,沒有朝服和朝冠)

外命婦

親王妃

世子妃

郡王妃

長子妃

貝勒夫人

貝子夫人

鎮國公夫人

輔國公夫人

不入八分鎮國公夫人

不入八分輔國公夫人

鎮國將軍夫人(正一品)

輔國將軍夫人(正二品)

奉國將軍夫人(正三品)

奉恩將軍夫人(正四品)

冊封冊寶

冊封/冊立皇貴妃、太子妃、貴妃、親王妃、世子妃用金冊;冊封妃、郡王妃用鍍金銀冊;冊封嬪用銀冊;冊封貝勒夫人及以下用紙冊;貴人、常在及答應無冊。

歷史沿革

後金時期

關外努爾哈赤時期還沒有後妃制度。這時妻妾沒有名號,稱“福晉”或“格格”。努爾哈赤的16個妻子都叫“福晉”(下面12帝后妃表中,其大福晉姑且依後來的制度稱為皇后,其他稱妃子)。

皇太極時期,后妃制度逐步完善。天聰六年(1632年)二月,已冊立了中宮福晉、西宮福晉(具體何人不詳)的皇太極,選擇扎魯特博爾濟吉特氏為東宮福晉。第二年,扎魯特博爾濟吉特氏生皇太極第六女。天聰九年(1635年),生皇太極第九女。同年九年十月初七日,扎魯特博爾濟吉特氏被皇太極給了葉赫部的南褚。其後事蹟不詳。《清史稿·后妃傳》中,未提及扎魯特博爾濟吉特氏改嫁他人之事。

其後,皇太極建立了五宮:中宮清寧宮、東宮關雎宮、西宮麟趾宮、次東宮衍慶宮、次西宮永福宮。

入關後

入關後,后妃名稱多了起來。順治十五年(1658)決定採用禮官建議,乾清宮設夫人1名,淑儀1名,婉侍1名,柔婉、芳婉都是30名。慈寧宮設貞容1名,慎容2名,勤侍沒有定數。此外還有女官。然而這個制度並沒有真正執行。同時“福晉”、“格格”的稱謂仍然存在。

康熙後典制完善了,用“福晉”和“格格”稱呼後宮嬪妃的情況才消失。后妃設皇后1名,居中宮,皇貴妃1名,貴妃2名,妃4名,嬪6名貴人、常在、答應,沒有定數,分居東西12宮。東宮有景仁宮、承乾宮、鍾粹宮、延禧宮、永和宮、景陽宮,西宮有永壽宮、翊坤宮、啟祥宮、長春宮、鹹福宮、儲秀宮。每宮都有宮女供役使。

清中、後期

嘉慶帝逝世後,道光帝對父親嘉慶帝的遺孀、諸位庶母晉尊升位,例如:如妃晉尊為皇考如貴妃、安常在晉尊為皇考安嬪。此後,先朝妃嬪晉尊升位,成為清帝登基後的慣例。此慣例延續至清末。同時,道光帝的多位妃嬪降位在清朝諸帝后宮比較少見,如彤貴妃連降三級亦是罕見。

晚清時,同治帝、光緒帝的后妃人數與前朝相比大為減少。同治帝僅一後四妃,光緒帝僅一後二妃。

歷代后妃人數

每個皇帝的妃嬪數目有很大差異:康熙皇帝擁有後宮嬪妃等79人,而光緒皇帝只有一後二妃三人。

清朝後妃數目初看似乎不符合規定數目,但這是由於有後妃逝世,其他後宮女子可以進位補上,加上後世對已經逝世的妃嬪的追封,才導致最終數目大於規定數目。

先朝妃嬪

在紫禁城內的隆宗門外,坐落一組以慈寧宮為主體的建築群。有人把它稱做紫禁城中的寡婦院。因為這裡原主人便是先皇的後、嬪、妃們。她們當中主要是通過選秀女而入宮的。明清兩代皇帝雖不象唐代“後宮佳麗三千”,但人數並不算少。

皇后、皇貴妃、嬪、妃、貴人、常在、答應等,她們都住在乾清宮兩側的東西六宮。一旦皇帝駕崩,按祖制她們都要搬到慈寧宮、壽康宮、寧壽宮、壽安宮居住。這裡的生活可以說是與歡笑無緣,只有在“紅顏暗老白髮新”的清寡單調的生活中了此一生。慈寧宮偶爾也有歡樂,如給皇太后上徽號,冊立后妃以及元旦、冬至、皇太后萬壽節等都要在這裡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只有這時清王朝的遺孀們濟濟一堂,飲酒作樂。但這樣的活動畢竟一年只有幾天。慈寧宮建築群中的佛堂很多,這些太后、太嬪、太妃們在百無聊賴的守寡期間,焚香禮佛,試圖從那虛無縹緲的佛界中尋求精神安慰和寄託。

選妃過程

第一步是選秀女。

每3年由戶部主持選閱駐防八旗和外任旗員之女。吳振《養吉齋叢錄》卷二十五敘述了挑選八旗秀女的做法:

舊制,挑選秀女,皇后及內廷主位之親姊妹皆免挑。凡八旗官員、兵丁、閒散之女子,皆備選。嘉慶十一年,命漢軍自筆帖式,驍騎校以上女子備選。十八年,命滿洲蒙古自護軍、領催以上備選。其拜唐阿(執事人)、馬甲(清代八旗驍騎營馬兵的別稱)以下女子不備選。

挑選八旗秀女,事隸戶部。其年自十四至十六為合列。有應挑而以病未與者,下屆仍補挑。年已在十七以上,謂之逾歲,則列於本屆合例女子之後。每日選兩旗,以人數多寡勻配,不序旗分也。挑選之前一日,該旗參領、領催等先排車。如挑正黃、鑲黃兩旗,則正黃之滿、蒙、漢分三處,每一處按年歲冊,分先後排定。鑲黃之滿、蒙、漢亦分三處,每一處亦按年歲冊,分先後排定,然後車識行。首正黃之滿洲,而蒙古,而漢軍。繼以鑲黃之滿、蒙、漢。貫魚銜尾而進,車樹雙燈,各有標識。日夕發軔,夜分入後門,至神武門外。候門啟,以次下車而入。其車即由神武門夾道而出東華門。由崇文門大街至直北街市,還繞入後門而至神武門。計時已在次日巳午之間。選畢者,復以次登車而出各歸其家。雖千百輛車,而井然有序。素謂之排車。聞舊時車馬雜沓,先後凌亂,應選者爭路不得進,不特墜珥遺簪而已。自嘉慶間額駙丹巴多爾濟定此法,人皆稱便。又內務府三旗挑選,亦排車在地安門之沙灘地方。

應選女子入神武門,至順貞門外恭候,有戶部司官在彼管理。至時,太監按班引入,每班五人,立而不跪。當意者,留名牌,謂之留牌子。定期復看,復看而不要留者,謂之撂牌子。其牌子書某官某人之女,某旗滿州人(蒙古、漢軍則書蒙古、漢軍),年若干歲。

秀女入宮後,一般封答應。然後其中一些晉升為常在、妃、嬪、貴人。貴人以上得出自世代顯貴人家,貴人以下只須從拜唐阿子女中挑選。有的秀女配近支宗室或皇子、皇孫。至於皇后,一般先由太后從近支王公大臣的女兒中挑選,由皇帝冊封。日後,皇帝不喜歡還可以撤換。順治帝就廢過順治八年(1651)八月冊封的皇后博爾濟吉特氏。

清朝宮廷選美,即所謂秀女,首先必須是血統純潔的官員的女子,以保持滿洲貴族的尊嚴和特權。在保證血緣和社會地位高尚的情況下,才講女子的美貌與素質。在八旗子女內部“選秀女”形成定製以後,每三年都有一批年輕的旗籍女子被選到宮中,不僅皇帝的后妃要從這些女子中挑選,有的秀女還有可能要配給皇帝的近支宗親。選擇作為后妃的秀女有嚴格的條件。清制規定秀女一般從滿、蒙八旗中遴選,凡年齡在13至16歲,身體健康無殘疾的旗籍女子,都必須參加閱選。嘉慶六年(公元1801年)以前,甚至公主下嫁所生之女也得經過選秀女這一關之後,才能論及婚嫁。

秀女年滿十三歲稱“及歲”,超過十六歲稱“逾歲”。“逾歲”者一般不再參加挑選。如因故未能閱選者,則必須參加下屆閱選,否則雖至二十餘歲亦不能出嫁,違者將受懲處。凡應選的旗女,在未閱選前私自與他人結婚者,也將由該旗都統參查治罪。即便是因為殘疾不具備選秀女的條件,也要經過各旗層層上報,最後由本旗都統呈報給戶部,再上奏皇帝認可後,才能免選。凡屆挑選秀女之期,由戶部行文各旗都統,將應閱女子年歲等,由參領、佐領、驍騎校、領催及族長,逐一具結呈報都統,然後彙報戶部,戶部上奏皇帝,皇帝批准何日選看秀女後,戶部馬上再行文各旗都統,各旗造具秀女清冊。由參領、佐領、驍騎校、領催、族長及本人父母或親伯叔父母兄弟之妻,親自帶秀女送至紫禁城的神武門,依次排列,由戶部交內監引閱。這算是第一次挑選。凡經太監挑選被記名的,須再行選閱。這是第二次挑選,凡不記名者,聽本家自行聘嫁。如各旗官員女子,因有事故,不及與選者,下次補送選閱。未經閱看之女子及記名之女子,私相嫁聘者,自都統、參領、佐領及本人父母族長,都要分別議處。被選秀女的年齡,必須是13歲至17歲的未婚女子。經太監兩歇挑選後,最後報皇帝選定,或被納為妃嬪,或指婚給親王或王子為妻。選中被記名的秀女,在記名期內(一般為五年)不許私相聘嫁,違者上至都統、副都統、參領、佐領,下至旗長及本人父母,都要受到一定的處分。選中留牌子的秀女久不復選,而記名期已過,那麼,這樣的女子只得終身不嫁了。

清王朝把選擇后妃看成一大政治。清王朝選擇后妃,主要從滿族中挑選,其次是從蒙古貴族中挑選,目的是為了加強與蒙古貴族的聯繫。佟洵、侯久萱《清宮后妃》根據《清皇室四譜》編制的《清宮后妃表》,列出12帝后妃187名,除8名未標族名外,12名是女真族,136名是滿族,蒙古族21名,漢族9名,維吾爾族1名。

后妃朝服

電視劇裡的清朝後妃制度和你看的一樣嗎

朝褂

(1)皇后、太皇太后、皇太后朝褂,

按《大清會典》規定,有三種款式,均石青色,織金緞或織金綢鑲邊。這三種朝褂領後均垂明黃色絛,絛上綴飾珠寶。朝褂是穿在朝袍外面,穿時胸前掛彩帨、領部有鏤金飾寶的領約、頸掛朝珠三盤、頭戴朝冠,腳踏高底鞋,華美絕倫。

電視劇裡的清朝後妃制度和你看的一樣嗎

①圓領對襟,有後開裾,缺袖的長背心,自胸圍線以下作襞積(褶襉),其紋飾在胸圍線以上前後繡立龍各二條,胸圍線以下則橫分為4層,第1第3兩層分別織繡行龍前後各2條,第2第4兩層分別織繡萬福(蝙蝠)萬壽(團壽字),各層均以彩雲相間。

②圓領對襟、缺袖、後開裾、腰下有襞積(褶襉)的長背心,紋飾前胸後背各織繡正龍一條,腰帷織繡行龍4條(前後各2條),下幅織繡行龍8條(前後各4條)。三個裝飾部位下面均有壽山紋,平水江牙。

③為圓領、對襟、缺袖,無襞積左右開裾至腋下的長背心,前後身各織繡大立龍各二條相向戲珠。下幅為八寶壽山江牙立水、立龍之間彩雲相間。如果說前兩式朝褂的裝飾風格是橫分割,精美秀麗,則這第三種款式為豎分割,豪放富麗。

(2)貴妃、妃、嬪朝褂,與皇貴妃相同,但領後的絛為金黃色。

朝袍

(1)皇太后、皇后朝袍,分冬夏兩類

,均為明黃色,其基本款式均由披領、護肩與袍身組合。開領和袖子另有特點,開領是從領口右緣向右折斜,故與斜領或圓領右衽的一般款式不同。袖子是由袖身與接袖(約12釐米寬)、綜袖(又稱中接袖)、袖端(即馬蹄袖)相接而成,並在腋下至肩部加縫一段上寬下窄的裝飾性護肩,領後垂明黃絛,上綴珠寶。穿時朝袍必與朝褂配套。

龍褂

電視劇裡的清朝後妃制度和你看的一樣嗎

龍褂為圓領、對襟、左右開氣、平袖端、長與袍相應的服裝。龍褂只能由皇后、皇太后、太子妃、

親王妃、世子妃、郡王妃等皇族正妻女性使用。皇貴妃、貴妃、親王側妃、郡王側妃所穿就叫吉服褂而不叫龍褂。皇后龍褂紋飾,據文獻記載有兩種類型,北京故宮所藏實物,則有三種類型,均石青色。一種飾五爪金龍八團,兩肩、前胸後背各一團為正龍,前後襟行龍各二團;下幅八寶、壽山水浪江牙及立水紋;袖端行龍各二及水浪紋。第二種只飾五爪金龍八團,下幅及袖端不施紋彩。第三種飾五爪金龍八團,下襬加水浪江牙、壽山、立水紋。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太子妃、親王妃、世子妃龍褂與此相同。郡王妃所穿龍褂,兩肩前後正龍各一,襟夔龍四,餘同世子妃。

吉服褂形式與龍褂相同,皇子福晉吉服褂石青色,飾五爪正龍團紋四,兩肩前後各一,親王福晉、世子福晉織繡五爪金龍四團,前胸後背正龍各一團,兩肩行龍各一團。固倫公主、和碩公主吉服褂同此。郡王福晉五爪行龍四團兩肩前後各一團。貝勒夫人吉服褂,前後織繡正蟒各一團。貝子夫人吉服褂前胸後背飾四爪行蟒各一。鎮國公夫人、民公夫人、輔國公夫人、郡主至三品夫人吉服褂,均飾花卉八團,石青色。

龍袍

皇后、皇太后龍袍為圓領、右衽大襟、左右開裾、袖有袖身、接袖、綜袖、馬蹄袖端的長袍,明黃色。領與接袖、中接袖、袖端石青色。紋飾有三種類型。

①型:飾金龍九條,間以五色雲及福、壽紋,下幅飾八寶立水,領託前後飾正龍各一,左右及交襟處飾行龍各一,袖端飾正龍各一,袖相接處飾行龍各二。綿、夾、裘根據季節而定。

②型:織繡五爪金龍八團,兩肩、前胸、後背飾正龍各一。襟飾行龍四。下幅飾八寶立水,餘如①型龍袍。③型:下幅無紋飾,餘如②型龍袍。朝裙

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朝裙,款式為右衽背心與大擺斜褶裙相連的連衣裙,在腰線有襞積,後腰綴有繫帶兩根可以系扎腰部。冬用片金加海龍緣邊,膝以上用紅織金壽字緞面料,膝以下用石青行龍妝花緞面料,均以正幅裁製。夏用紗為之。太子妃、親王妃、世子妃均相同,

朝珠

電視劇裡的清朝後妃制度和你看的一樣嗎

清代皇后穿朝服時,要身掛三盤朝珠,中掛東珠朝珠,兩側為珊瑚朝珠;穿吉服時則掛一盤,珠寶雜飾隨意。而皇貴妃、貴妃、妃等人身穿朝服時,中間佩戴一盤蜜蠟或琥珀朝珠,左右斜挎肩掛兩盤紅珊瑚朝珠;嬪以下乃至貝勒夫人、輔國公夫人、鄉君等人,身穿朝服中間佩戴一盤珊瑚朝珠,另兩盤為蜜蠟或琥珀朝珠

《清史稿·后妃傳》(節選):

太祖初起,草創闊略,宮闈未有位號,但循國俗稱“福晉”。福晉蓋“可敦”之轉音,史述后妃,後人緣飾名之,非當時本稱也。崇德改元,五宮並建,位號既明,等威漸辨。世祖定鼎,循前代舊典。順治十五年,採禮官之議:乾清宮設夫人一,淑儀一,婉侍六,柔婉、芳婉皆三十;慈寧宮設貞容一、慎容二,勤侍無定數;又置女官。循明六局一司之制,議定而未行。

康熙以後,典制大備。皇后居中宮;皇貴妃一,貴妃二,妃四,嬪六,貴人、常在、答應無定數,分居東、西十二宮。東六宮:曰景仁,曰承乾,曰鍾粹,曰延禧,曰永和,曰景陽;西六宮:曰永壽,曰翊坤,曰儲秀,曰啟祥,曰長春,曰鹹福。諸宮皆有宮女子供使令。每三歲選八旗秀女,戶部主之;每歲選內務府屬旗秀女,內務府主之。秀女入宮,妃、嬪、貴人惟上命。選宮女子,貴人以上,得選世家女;貴人以下,但選拜唐阿以下女。宮女子侍上,自常在、答應漸進至妃、嬪,后妃諸姑、姊妹不赴選。帝祖母曰“太皇太后”,母曰“皇太后”,居慈寧、壽康、寧壽諸宮。先朝妃、嬪稱太妃、太嬪,隨皇太后同居,與嗣皇帝,年皆逾五十,乃始得相見。諸宮殿設太監,秩最高不逾四品,員額有定數,廩給有定量,分領執事有定程。此其大較也。

二百數十年,壼化肅雍,詖謁蓋寡,內鮮燕溺匹嫡之嫌,外絕權戚蠹國之釁,彬彬盛矣。追尊四代,惟宣皇后著氏族,且有繼室,託始於是。歷朝居正號者,謹而次之,並及妃、嬪有子若受後朝尊封者。世祖以漢女為妃,高宗以回女為妃,附書之,以其僅見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