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舉例分析魏晉詩歌和南朝詩歌的不同及原因?

沛兒和小六子


第一,題材上看,南朝樂府民歌與男女愛情;北朝樂府民歌則充滿發批判精神,視野開闊,凡戰爭慘景、貧富對立、民風土俗、恐龍人物等有所涉及,老女、孤兒、窮漢、戰虜、騎射稱雄的健兒、背井離鄉的遊子,種種人物都在詩中出現,歌辭描寫的也正是他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第二,風格上看,南北樂府民歌的風格同樣顯著不同。南歌專寫纏綿婉約的情愛,風格委婉細膩;北歌則抒發了一種慷慨悲涼的情緒,風格直率粗獷。

第三,語言上看,南歌清麗,多用雙關、諧音隱語;北歌質樸中帶有粗野的氣息。

第四,聲調上看,“梁陳盡吳楚之音,周齊皆胡虜之曲”,吳聲西曲是侑酒佐飲的女樂,聲調軟;而鼓角橫吹曲則是軍中馬上的武樂,聲調以雄渾悲忼為特色。

第五,藝術形式上看,南北樂府民歌的形式體制相對說比較接近,北歌也大都是短小的抒情詩,五言四句的最多。

北歌有一部分本用外族語言寫成,曾經過漢譯;一部分則直接用漢語寫,南北朝同是五言詩的昌盛時期,民間歌辭也多五言本是不難理解的。加上北方民歌在由北入南時經過南方作家的翻譯潤色,在體制上更容易同南方民歌接受。不過南歌有五言三句、五句、六句者,為北歌所無;而北歌的七言二句、四句體也不見於吳聲西曲。至於敘事詩,更是北歌獨擅。


群音之下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五言詩發展的全盛時期,而且開始形成不同時期和不同風格的詩體,主要有建安體、正始體、永嘉體、陶體、謝體、永明體等。

南北朝的詩歌形式,上承漢魏,下開唐宋,在民間歌辭的基礎上,經過許多詩人的努力,逐步形成各種詩體,成為一個重要的詩體過渡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學日益擺脫經學的影響,而獲得獨立的發展,開始進入文學的自覺時代。詩歌、散文、辭賦、駢文、小說等文學樣式,都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漢末建安時期,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父子為核心、加上“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籍、應暘、劉楨)組成的鄴下文人集團,繼承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傳統,並普遍採用五言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詩歌的高潮,創造了“建安文學”的輝煌。建安文人的作品大多反映時代動亂和人民疾苦,抒寫個人理想抱負,具有“慷慨以任氣”、“志深而筆長”的風格,他們的詩作表現了時代精神,具有慷慨悲涼的陽剛氣派,形成為後世稱作“建安風骨”的獨特風格。建安詩歌以曹植和王粲的成就最為傑出

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壇的風雲人物,其中曹植所取得的藝術成就最高,人稱“建安之傑”。曹植(192-232)的詩歌內容富於氣勢和力量,描寫細緻、詞藻華麗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氣奇高、詞采華茂”的藝術風格。《白馬篇》、《贈白馬王彪》分別是他前期和後期詩歌的代表作。他的散文和辭賦也表現出很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著名的(洛神賦〉美不勝收。建安時代的詩,是從漢樂府發展到五言詩的轉變關鍵,曹植是當時的代表詩人。他的詩受漢樂府的影響,但卻比漢樂府有更多的抒情成份。

兩晉時期的詩歌創作逐漸走上形式主義道路,詩歌內容空泛。

西晉太康時期詩歌繁榮,詩人有“三張二陸兩潘一左”之稱,陸機、張協、潘岳等人的作品追求麗辭縟採,開中國詩歌雕琢堆砌的流風:繼承和發揚“建安風骨”傳統,作品內容充實的詩人是左思(250左右-305左右)。他的《詠史詩》八首,借古事諷喻時事,思想性很強,情調高亢,筆力矯健,有“左思風力”之稱。但這類詩作畢竟不是主流,而且越來越少,直到東晉末年的陶淵明才給詩壇帶來接近現實的作品

東晉在玄學的彯響下,“理過其辭,淡乎寡味”的玄言詩氾濫一時。直到東晉末年陶淵明的出現,才使詩壇驟添異彩。代表作《歸園田居》《飲酒》《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隱居不仕的陶淵明把田園生活作為重要的創作題材,風格自然沖淡,“質而實綺,癯而實腴”團蘇過語),對唐代山水田園詩派有直接影響。因此歷來人們將他稱作“田園詩人”。在當時崇尚駢驪、重形式而輕內容的時代氣氛中,陶淵明繼承樂府的現實主義傳統,形成了他單純自然的田園一體,為古典詩歌開創了一個新的境界,而目五言詩在他的手中得到高度的發展。

南北朝時期,許多文人專力於文學創作,而主要運用的文學樣式是詩歌和駢文。南方的代表詩人有謝靈運、謝眺、鮑照等。北方最有成就的詩人是由南入北的庾信南北朝樂府民歌足與漢樂府前後輝映。南朝民歌清麗婉轉,代表作是《西洲曲》北朝民歌粗獷剛健,代表作是《木蘭詩》。

南北朝時期是中國詩歌史上的又一發展時期,這表現在又一批樂府民歌集中地湧現出來。它們不僅反映了新的社會現實,而且創造了新的藝術形式和風格。這一時期民歌總的特點是篇幅短小,抒情多於敘事。南朝樂府保存下來的有480多首,一般為五言四句小詩,幾乎都是情歌。北朝樂府數量遠不及南朝樂府,但內容之豐富、語言之質樸風格之剛健則是南朝樂府遠不能及的。如果說南朝樂府是談情說愛的“豔曲”,那麼北朝樂府則是名符其實的“軍樂”、“戰歌”。在體裁上,北朝樂府除以五言四句為主外,還創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絕體,並發展了七言古詩和雜言體。北朝樂府最有名的是長篇敘事詩《木蘭詩》,它與《孔雀東南飛》並稱為中國詩歌史上的“雙璧”。

還有一些什麼不同觀點,歡迎互相討論學習。


V思維視覺


說來話長,可參閱中文系有關書籍,既詳細又權威,無非是南北風格不同,就像上元節家家吃的點心: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湯糰,製作方法不同,口味也有差異。


ASSam


也許題目作者自己渾然不覺吧,這是在用"科學思維方式″探討文學現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