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戰略層、範圍層、結構層、框架層、表現層,來規劃你的課程產品


從戰略層、範圍層、結構層、框架層、表現層,來規劃你的課程產品

用戶體驗的順序和你設計產品的順序,其實恰好相反。

用戶拿到你的產品之後,會以從上到下的順序來體驗你的產品。

表現層:用戶拿到產品後,產品呈現給用戶的第一印象。例如產品的主色調和風格。

框架層:當用戶進入產品/查看產品介紹時,用戶對產品的整體印象。

結構層:用戶開始使用產品後,用戶對於產品的感知。

範圍層:更深入的使用某個功能時,用戶對功能的感知。

戰略層:用戶使用完產品之後,用戶判斷是否完成了他的目標。

而你進行產品設計的時候,是按照這個順序來的:

戰略層設計

範圍層設計

結構層設計

框架層設計

表現層設計

由此可見,產品設計是自下而上的一個過程,是一個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

你要先對產品在戰略上有一個定義,然後再根據戰略目標,逐步的具體到產品的功能點,最後到產品的細節規劃和設計風格上。


從戰略層、範圍層、結構層、框架層、表現層,來規劃你的課程產品

我們圍繞課程產品,從戰略層、範圍層、結構層、框架層、表現層五個層面來做一個簡單的解讀。

【戰略層解讀】

這一層可以說展現了我們產品的靈魂,這一層次我們需要回答兩個重要的問題:

1、我們要通過這個產品得到什麼?——產品目標

2、我們的用戶要通過這個產品得到什麼?——用戶需求

你可以從四個方向去考慮產品的戰略問題:

1、藍海市場,我們發現了強需求(佔先機)

2、紅海市場,我們有天然的優勢(佔天賦)

3、藍海市場+當前弱需求(超強搶位)

4、紅海市場+自身無優勢(被迫阻擊)

風口不是追出來的,是等出來的、熬出來的。


從戰略層、範圍層、結構層、框架層、表現層,來規劃你的課程產品


【範圍層解讀】

這一層,你需要考慮:我們要做的產品具體是什麼?(界定產品的邊界範圍)

比如你的產品是演講課,你要界定你講的是針對培訓的演講,還是針對公司內部開會的那種演講。你要界定服務範圍和邊界,你不是什麼都可以做。如果你的課能夠解決所有的問題,那就很難形成你的個人標籤。

範圍層可以和你的服務矩陣結合起來。

比如對於課程產品來說,範圍層可以包括訓練營、線下課、自媒體矩陣、踐行社群、實體書/電子書、在線課程、短視頻,等等。

從戰略層、範圍層、結構層、框架層、表現層,來規劃你的課程產品


【結構層解讀】

這個比較像是一本書的目錄章節或者一門課的課程結構。

一般來說,課程產品的結構都是遵循金字塔結構的,一般課程開發的課裡面都會詳細講到課程結構圖的設計。

具備了課程結構圖的繪製思維之後,你不管是自己設計結構,還是在學習其他課程時還原結構,都會有的放矢。

最後形成的是課綱,這裡就不詳細展開了。

【框架層解讀】

比如,線下課程的具體流程安排:

報名參加——提交主題——主題演講——線下學習——踐行設計——畢業答辯。

【表現層解讀】

表現層對課程產品來說,包含課程宣傳海報和課程PPT。


從戰略層、範圍層、結構層、框架層、表現層,來規劃你的課程產品


要讓你的創意落地變成一個切切實實的產品,需要構建產品模型。

產品模型=產品架構+運營體系+商業模式

為了構建出有市場價值的課程產品模型,你需要用到精益創業的模式。

精益創業的模式,涉及到9個維度的思考,分別是:

1、問題維度

最需要解決的三個問題?

現存的解決方案是什麼?

2、客戶分類

目標客戶是誰?

早期的接納者會是哪些人?

3、獨特賣點

用一句話,簡明扼要但引人注目的話,闡述清楚,為什麼你的產品與眾不同,值得關注。

4、解決方案

產品最重要的三個功能是什麼?

5、渠道

你如何找到客戶/用戶?

6、收入分析

7、成本分析

8、關鍵指標

應該考核哪些東西?

用戶如何評估產品好不好?

9、門檻優勢

無法被對手輕易複製或者買去的競爭優勢。

從戰略層、範圍層、結構層、框架層、表現層,來規劃你的課程產品

總結一下,你怎麼樣從0到1的打造一個課程產品呢?

首先,你要進行資源探索,包括進行課程定位、挖掘優勢、整合資源。

然後,你要進行產品設計,包括需求調研,產品設計,原型測試。

之後,是進行品牌宣傳,包括品牌包裝,渠道推廣,口碑傳播。

最後是數字運營,課程產品上線不同平臺,進行數據跟蹤,根據反饋調整。

只要你有一個核心競爭優勢,就可以做出多個不同版本的課程產品。

比如DISC是一個內核,圍繞這個內核,可以變化出DISC溝通技巧、DISC領導力、DISC時間管理、DISC職業規劃,等等。

所以,只要你能守住一個內核技術/技能,它的底層邏輯不變,圍繞不同場景或者不同行業,就可以做出不同的產品。


從戰略層、範圍層、結構層、框架層、表現層,來規劃你的課程產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