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票的價值體現在哪裡

郵票是隨著郵政的產生而產生的,它最根本的屬性是郵資憑證,倘若郵票失去了郵資憑證的屬性,那便於一般的畫片等印刷品無異了,收集它也便失去了集郵的本意。郵票是國家郵政主管部門發行的郵資憑證,這就意味著它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有價證券。

而有價證券的最大價值就在於使用,如果有價證券不能正常使用,或者根本就不能使用,有價證券也就變成了一張廢紙,作為有價證券的郵票也不例外;既然作為有價證券的郵票都成為了一張廢紙,收集郵票的意義也就不復存在了。

郵票的功能體現在多個方面,比如說它的文化功能、鑑賞功能、集藏功能、經濟功能、投資功能等等,但它最大的功能卻都不是這些,而是使用功能,它是一切功能中基礎的基礎,而基礎功能的喪失,也就意味著其它功能的坍塌,沒有了基礎功能的郵票,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大家競相拋棄的對象,其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它價值的縮水。

郵票的價值越是縮水,越沒人要;越是沒人要,其價值就會在更大的程度上縮水,這就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這種惡性循環如此反覆下去的最大惡果就是兩敗俱傷,沒有贏家。

郵票的價值體現在哪裡

“梅蘭芳”郵票

中國郵政的職能之一就是發行郵票,而發行郵票最直接的目的是什麼呢?恐怕這個問題再簡單不過了,那就是在郵政領域的正常使用,只有這樣才能最充分地體現出它的最大價值,這種價值絕不僅僅只表現在流通領域,同時也是一種國家職能的體現,這乃是法律所賦予的,是不能動搖的。

但是,中國郵政所發行的郵票卻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不能正常使用,即使是可以使用,也設置了種種障礙,使其真正的價值被一步一步地剝離,最終也就變得沒有價值了。

試想,沒有價值的東西,或者價值殘缺不全的東西,有誰會願意為它付出呢!即使有,那也是暫時的,最終必將拋棄它,一個最突出、最直接表現形式就是郵票的打折,並且是持續了將近20年,從而造成了集郵隊伍的青黃不接,甚至是斷代。

其實,解決這種問題並不需要中國郵政付出什麼,只要能夠在郵政窗口買到郵票,只要能夠在郵政領域暢通無阻地使用郵票也就可以了。可,就是這麼一件簡單地不能再簡單的事情卻無法付諸實施。

集郵者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弱勢群體,他們為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也為了作為國家名片的郵票不再一次次地受到蒙羞,多年以來四處奔波反映問題,但均是不了了之。

對於如何培育集郵者隊伍的問題,大家集思廣益提出了不少針對性非常強的建議,比如說在大中小學校開設集郵課,讓他們接受基礎性的教育,這的確是一個好辦法。最近又有人發表高論,希望富翁能夠加入到集郵隊伍中來,以此來提升集郵在社會上的影響力。

這些措施或者辦法都有一定道理,但那都是在做表面文章,比如說讓富翁買上幾部郵集去參加國際或者世界郵展,抱個金獎回來侃侃而談,說自己為此付出了多麼大的心血,豈不美哉!集郵事業已經到了靠幾個富翁或者金銀獎來撐門面的地步,這乃是集郵的最大悲哀之處。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這是不爭的事實,唯獨集郵事業是一個例外,集郵者的銳減就是一個最有力的證明;集郵家在國際或者世界郵展上的披金戴銀,不僅不能說明什麼問題,反而會掩蓋最缺失、最為本質的東西,從而使我們迷失了大方向。那麼,我們的大方向是什麼呢?

那就是集郵愛好者的真正迴歸,迴歸的基礎就是作為有價證券的郵票,能夠在郵政領域的全面正常使用,使其價值得到最為完美的體現,只有使用價值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其它價值才能得到應有的展現。一個東西能夠被大家廣泛接受或者認可,不是靠去上什麼課就能培育出來的,而是要靠它實實在在的價值作為最大支撐的,其它的都是虛無飄渺的。

郵票的最大價值是它的使用價值,而不是什麼別的東西,即使還存在著其它價值,也是使用價值所派生出來的,而中國郵政決策者卻是本末倒置,把最為本質的使用價值割裂開來,將其它價值一股腦地拽向廣大集郵者,而集郵者越來越不予理睬,其結果就是郵票的長期打折。

由於郵票的真實成本非常低,從表面上來看,中國郵政無論以怎樣的價格向市場拋售郵票都是贏家,集郵者永遠是輸家,可實際上最大的輸家卻是中國郵政,因為其失去了它賴以生存的基礎。如果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郵票使用價值喪失的問題,任何冠冕堂皇的做法都是蒼白無力的,因為只有市場能夠改變我們,而我們是無法改變市場的。(周鳳遲)


郵票的價值體現在哪裡

“建國15週年”小全張



郵票的價值體現在哪裡

“眾志成城 抗擊疫情”郵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