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清明節舉國哀悼,為什麼要降半旗?鳴笛?


一、

對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爭鬥犧牲烈士和去世同胞的深切哀悼。

今天,全國和駐外領事館降半旗致哀!停止公共娛樂活動。

10時起,全國人民哀悼3分鐘。各地幹部群眾也用不同的方式敬禮烈士、感激英雄人物、表達哀悼。

4月4日10時許,各地國旗下半旗誌哀,10點整現場拉響警笛聲,集體默哀三分鐘3分鐘,深切悼念抗疫烈士和去世同胞。

4月4日,北京天安門廣場降半旗致哀。

今天清明節舉國哀悼,為什麼要降半旗?鳴笛?

4月4日,北京天安門廣場降半旗致哀


特別關注到:

l 1.新中國建立以來,天安門廣場第四次為重特大死傷下半旗,

也是首次因重點突發公共衛生事情進行全國悼念活動內容。

l 2天安門廣場還曾17次為國外政治文化人物降半旗,

並曾為追悼駐南聯盟領事館遭北約恐襲中遇害的許杏虎等三位烈士,

以及在大地震中遇害的8名中國海地維和警員降半旗。

二、哀悼,為什麼要降半旗?鳴笛?代表什麼?

“降半旗”。是公眾表示哀悼的重要禮節。

下半旗:不是將國旗下降至旗杆的一半處,也不是直接把國旗升至旗杆的一半處,而是先將國旗升至杆頂,然後下降到離杆頂約佔全杆三分之一處。


降半旗:一個國家行為,一般是在某些重要人士逝世或重大不幸事件、嚴重自然災害發生時來表達全國人民的哀思和悼念。


全國各公開場合的國旗,駐國外的使、領館的國旗均應下半旗致哀。

下半旗最初源於船上,這種做法最早見於1612年。

一天, 英國船“哈茲·伊斯”號在探索北美北部通向太平洋的水道時,船長不幸逝世。

船員們為了表示對已故船長的敬意,將桅杆旗幟下降到離旗杆的頂端有一段距離的地方。

當船隻駛進泰晤士河時,人們見它的桅杆上下著半旗,不知何意。

一打聽,原來是以此悼念死去的船長。到17世紀下半葉,這種致哀方式流傳到大陸上,遂為各國所採用 。

從中不難看出,下半旗這一致哀方式自古有之,至今已有近400年的歷史

三、在中國最主要的祭拜節日之一清明節舉辦降半旗典禮痛悼,

既有著歷史實際意義,也具有實際意義。

國旗法明確:對“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作出傑出貢獻的人”“對世界和平或者人類進步事業作出傑出貢獻的人”的評定、

以及產生非常重特大死傷的悲劇惡性事件或者比較嚴重自然災害導致重特大死傷是否下半旗,

都由國務院確定。

2020剛過去四分之一,我們卻不得不和許多人告別,

他們當中有國士無雙的院士,

有英勇無畏的戰疫英雄,

今天清明節舉國哀悼,為什麼要降半旗?鳴笛?

英勇無畏的戰疫英雄


有逆行向前的滅火英雄...

今天清明節舉國哀悼,為什麼要降半旗?鳴笛?

逆行向前的滅火英雄


今日清明,請記得懷念他們!為他們點贊,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