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投名狀》:人性與現實的激烈碰撞,契約精神下的隱喻人生

《投名狀》是陳可辛導演,李連杰、劉德華、金城武、徐靜蕾等主演的電影。

電影的故事源於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馬案”。主要講得是:大哥龐青雲(李連杰飾)、被同僚出賣,所帶軍隊在一場戰役後,無一生還。他裝死,躲在戰友的屍體下,才活了下來。在結識了土匪趙二虎(劉德華飾)和姜午陽(金城武飾)後,三人義結金蘭,到最後自相殘殺的故事。

2008年,該片獲得第2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第45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電影等獎項,李連杰憑此片獲得第2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

本文將從電影的故事情節入手,結合電影色調,說一說我觀影后的感想。

電影《投名狀》:人性與現實的激烈碰撞,契約精神下的隱喻人生

一、情節:兩條線索一個矛盾

① 第一條線索:蓮生與龐青雲的愛情——恨不相逢未嫁時,擰巴的虐心

蓮生曾做為“揚州瘦馬”被人培養。何謂“揚州瘦馬”?“揚州瘦馬”是指古代的揚州,一些人先出資把貧苦家庭中面貌姣好的女孩買回來,教她們唱歌跳舞、琴棋書畫。等她們長大成人,賣給富人作妾或入秦樓楚館,從中牟利。

因貧困家庭的女孩多瘦小羸弱,她們就像馬商把買來的瘦馬,養肥後再賣出一樣。故稱“揚州瘦馬”。

可見蓮生也是個命苦之人。幸好她遇到了趙二虎,把她救出來了,做了土匪的壓寨夫人。但受過藝術教育的人和一個粗枝大葉的土匪怎麼會有共同語言呢!這是蓮生要逃離的原因。

離家出走的蓮生和從戰友屍堆中爬起來的龐青雲邂逅了。上天造物弄人,是他們命定的劫數。蓮生穿過一道道貞節牌坊,在破屋的土坑上,放縱自己的情慾,狠狠地愛了同樣受到自己內心譴責的龐青雲。

她本是趙二虎的妻子,又愛上了另一個男人。

電影《投名狀》:人性與現實的激烈碰撞,契約精神下的隱喻人生

② 第二條線索:人性與現實的碰撞,兄弟之間的利益衝突

在混亂的年代,朝廷不管百姓的死活。無論是土匪還是官兵,就連老百姓,都被飢餓逼成了野獸。就像動物一樣,為填飽肚子,必須去獵取食物。

對於弱者能有什麼樣的選擇呢?要麼像趙二虎,姜午陽一樣組織起來,組成弱勢群體,抱團取暖;要麼就加入強勢群體,變得強大之後,如果有一點殘存的人性的話,終究有一天會顯露一些人性的光輝出來。

他們選擇了後者。

三人納了投名狀,義結金蘭後,加入了清軍,開始了抵抗太平天國運動的戰鬥。故事情節按著這條戰爭線迅速展開,對人性的揭示也隨著一場場戰爭越來越殘酷。

舒城之戰,三兄弟拿命來拼,800多人拼死一戰,最終勝利,自此揚名立萬。

接下來影片略略的表示了他們打了好多勝仗。三兄弟感情迅速升溫同時,大哥龐青雲的理想也漸漸浮出水面了。他要儘快結束戰爭,讓全天下的老百姓都有飯吃。而不是他們最初的理想“搶錢、搶糧、搶娘們”了,為了立自己之威,也為了匡正軍紀。他說“軍隊裡只有一個頭”,毫不顧及趙二虎的勸阻,殺了強姦女孩子的兩個年輕土匪,這是龐青雲和趙二虎第一次發生衝突。

這體現了趙二虎的重“情”而疏於大義。而動手殺狗子和年輕土匪的是姜午陽,他是相信大哥救萬民於水火的大志的,他明於大義而絕於情,這也給他射殺降俘埋下了伏筆。

如果說這次立威殺兄弟,是兩人矛盾的開始,那麼接下來的蘇州之戰和南京勝利發生的事情就是他們矛盾的升級。

電影《投名狀》:人性與現實的激烈碰撞,契約精神下的隱喻人生

蘇州之戰,實際上是一場物資消耗戰,雙方力量相當,僵持不下,拼得就是誰的糧食多。無論城裡還是城外,都是餓的發瘋的人。

趙二虎想到了“擒賊先擒王”的辦法,他混進城內,刺殺守將黃文標。他沒想到黃文標以自殺的方式,撲到他的刀上,唯一的條件就是他死後,不要殺他手下的降兵,讓他們回家種田。他也沒想到,大哥真得殺了4000降卒,三弟也口口聲聲說“大哥是對的”。

趙二虎憤慨滿胸,發動了一場兵變,要帶回他的土匪弟兄。

龐青雲太知道這意味著什麼了,跪求二虎留下,姜午陽也說“二哥,別走,你走了,咱們這個家就沒了”,這是最動情的勸說了,二虎重情,留了下來。他對龐青雲說“我看著你,你對,我跪還你,你再錯,我殺了你”。這是龐青雲和趙二虎第二次發生衝突。

很快南京城破,終於勝利了。趙二虎私分軍餉的事被三位權臣知道了,狄大人那句“你的山字營姓趙啊”,對龐青雲的刺激還是很大的。加之他和蓮生的私情也被姜午陽發現了,他和趙二虎的矛盾達到了高潮。

龐青雲馬上大權在握,理想就要實現了。他向朝廷納出了投名狀——殺趙二虎。一舉兩得的事,他為什麼不幹呢!可憐的趙二虎,他在臨死前還心心念唸的是大哥的安危呢。

單純的姜午陽,還以為是蓮生的原因,大哥才要殺二哥呢,他把屠刀對準了亦嫂亦母的蓮生。可憐的蓮生,一生沒過上幾天好日子,卻死在了相逢不得時的愛情裡。

當姜午陽看到二哥已死,“兄弟殺我兄弟者必殺之”這結義誓言,促使他去殺龐青雲了。

在龐青雲參加就任典禮的路上。他一遍遍地喊著“兄弟殺我兄弟者必殺之”,一次次的攻擊他不可能戰勝的大哥。他一遍遍地喊著“兄弟殺我兄弟者必殺之”,也意味著自己也是“殺我兄弟者”,他在殺死大哥後,他也不會活著。

當姜午陽最後一刀刺入大哥的胸膛時,他看到了大哥背後的黑槍。可憐的龐青雲“這一生如履薄冰”還是沒有走到對岸。

龐青雲的理想和野心徹底破滅了。當他倒下,祈求姜午陽快點殺了他。他寧願死於投名狀,也不願意死於自己理想的寂滅。

姜午陽一刀結束了大哥的命,高喊“刺龐者,姜午陽是也”。他成全了大哥。如果他能知道二哥死時心念大哥的安危,知道二哥也認為自己死於投名狀,他會認為二哥同大哥死的一樣幸福吧。最後姜午陽被凌遲處死。

電影《投名狀》:人性與現實的激烈碰撞,契約精神下的隱喻人生

總結一下:

從結構上講,這兩條線索都為同一個矛盾——趙二虎和龐青雲兄弟之間的情和思想的碰撞服務的。

傳統的兄弟情義如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和水滸傳裡的一百零八個男人和三個女人,更有甚者,女子也具有男子的豪情壯義,這和蓮生的背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義結金蘭後的兄弟姐妹,講究肝膽相照,忠誠不愈,同甘苦,共患難。

影片打破了傳統道德對兄弟情義的認知。揭開兄弟情,朋友義的面紗,展示了人性醜陋的一面,在權力貪慾等利益面前,兄弟情,朋友義皆遭背叛。令人一聲嘆息。

電影《投名狀》:人性與現實的激烈碰撞,契約精神下的隱喻人生

二、隱喻,影片的核心之眼

① 影片在色彩上的採用灰暗的色系,突出了故事的滄桑感。戰爭過後的破敗與荒涼在灰暗的光影中彰顯了人性的殘缺,更像人物內心獸性的隱喻。

在影片的開始,就是龐青雲戰敗的戰場和逃荒的人群,全部都是灰色的,灰色的人群、灰色的貞節牌坊、還有飛揚的灰色塵土,如果不把整個影片看完,你差不多會以為是一部黑白影片呢。 這些無不顯示著人在惶惶亂世中流離失所的心相,那些灰黃的棉襖,綻開的線頭,露出的棉絮,給人一種質感。

灰色的城牆、黑色的沙土、戰士臉上的血跡和著塵土也是黑斑點點,就連蘇州城中天井中的水都是黑色的,伴隨著被扔到戰壕之外的垂死之的聲聲哀號與咒罵,讓粗糙、陰冷的色調充斥著整部作品。無不揭示戰爭下的人間沒有半點生活的美好。

色調,隨著情節的推進,色彩也在一點點的加重,由開始的灰黃變形灰黑。在龐青雲誆殺趙二虎時,三兄弟鬩牆之氣已經不可調和,龐青雲的深宅大屋,午陽的黑衣黑帽,二虎奔入的雨中長街,灰黑的發青,寒意森森。

電影《投名狀》:人性與現實的激烈碰撞,契約精神下的隱喻人生

② 投名狀的隱喻

投名狀一詞,來源於《水滸傳》中林沖初上梁山,朱貴跟林沖說:“但凡好漢們入夥,須要納投名狀,是教你下山去殺得一個人,將頭獻納,他便無疑心,這個便謂之投名狀。”意思是加入一個組織前,以該組織認可的行為表示忠心。指一個人在進入綠林時必須簽署的一份生死契約。

其實,自古至今,人人都活在自己的投名狀裡。投名狀隱喻之廣,不只是土匪們互相取信那麼簡單。

漢初三傑中的蕭何,為使劉邦不疑心自己會叛變,故意貪汙,讓劉邦覺得,此人不過為了錢,沒有權力野心,對自己沒有威脅。這是蕭何的投名狀。

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大宋之後,來了個“杯酒釋兵權”,算是比較溫和的對當初兄弟的背叛,沒有殺死他們。放下兵權,這是大宋開國將領的投名狀。

這些事例,無不昭示著投名狀的隱喻。都是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向組織表達著忠心。最後都無法擺脫利益、權利帶來的誘惑,納了投名狀的人,最後的結局大多都是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作者自介:

輟筆十年,偶遇自媒體,擱淺的文學之夢,終被攪動。本人愛好文學,小說、散文、散文詩、詩歌、戲劇等,無不涉獵。願與諸君分享我的人生體驗。並歡迎關注和轉發。

所有文章,均為原創,版權所有。不得抄襲和洗稿。請君高抬貴筆,尊重紙上耕作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