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喪儀舉國同哀,皇帝稱病不肯出朝,正德自封將軍被國法處置

太后喪儀舉國同哀,皇帝稱病不肯出朝,正德自封將軍被國法處置

前言

大臣張居正離世以後,他留下的改革失敗的敗局還對朝廷起著影響,新輔上朝後想挽留這不堪的朝局於是放緩了改革的步調。朱棣皇帝與永樂皇帝奪權篡位,不惜大開殺戒,散佈謠言籠絡人心,太后喪儀整整二十七日,皇帝卻在宮中享樂,其叔祖離開皇宮,另建新居,操練兵馬。一次戰鬥中大挫敵方銳氣,而受文官迂腐不化觀念所累,元輔上奏,直言國法處置皇帝。

明朝文官制度漏洞百出,臣僚之間明爭暗鬥,首輔張居正下令改革制度,不料此舉過於嚴苛,官員們在巨大的壓力之下並沒有就此改過自新,朝局因此更加的混亂無道。張居正在朝十年,擁有豐富經驗的他雖然看出了制度的紕漏,但無奈手法使用不當,官員們在怨聲載道中暗暗的記下了這次仇恨。

太后喪儀舉國同哀,皇帝稱病不肯出朝,正德自封將軍被國法處置

新輔改革,後進拆臺

一五八七年,新官上任的申時行開始了自己的新政,以挽救前朝元輔留下的一片狼藉。他決定一改往常的嚴苛要求,用調和術的方式減輕朝臣的壓力,同為大明朝的制度漏洞批上一塊遮羞布。既不過度抓官員的道德問題,也不縱容官員的不法行為。

一批年輕官員此時正血氣方剛,對於本年的京察中官員的能力欠缺和無操守的態度進行了尖銳的攻擊,申時行的態度是"使不肖者尤為忌憚,而賢者有所依舊"年輕官員中有一姓顧後進,自認為自己為朝廷正命,誓要打破砂鍋問到底向朝中人事官員提出了檢舉,申時行難以應對,於是把這名驕傲的年輕人就此調出了京城,如此明目張膽的拆臺實屬犯上作亂,難以饒恕。

太后喪儀舉國同哀,皇帝稱病不肯出朝,正德自封將軍被國法處置

奪門之變,手足相殘

一四零五零年第六代皇帝朱棣即位,上任之後與蒙古瓦剌部落開始了激烈的戰爭,不幸被俘回部落,成為了人質,蒙古部落以皇帝之身要挾朝廷,索求好處。皇太后與廷臣並沒有因此大驚失措。而是冷靜的商議之後,新立了朱棣的幼帝景泰為新皇帝,蒙古部落眼見無利可圖,遂無奈之下把朱棣放回朝廷。

皇帝回北京之後,心情大為憤懣與失落,自己原本的皇帝之位因此被奪走,而自己又被皇太后幽禁在了南宮之中。他與心不甘,暗中與手下太監吉祥聯絡,密切關注著朝廷的消息,就這樣他在南宮一直呆了七年之久,終於一天,景泰皇帝身中頑疾。而朝廷中又有一大將名叫石京,與吉祥同為皇帝親信。皇帝與二人聯合宮中一眾舊臣策劃了自己的奪權之戰,史稱奪門之變。

太后喪儀舉國同哀,皇帝稱病不肯出朝,正德自封將軍被國法處置

朱棣的前輩中有一名叫永樂的皇帝,永樂在親侄子建文皇帝登基後,心生妒忌,年紀已長的他手段比建文強勢數倍,在他起兵造反時大肆的宣揚了侄子建文登基時根本在假造詔書,先皇本來是想立永樂為皇帝,於是在造反成功以後順理成章的屠殺了當初不支持自己的廷臣,此舉與朱棣上位後的行為一致。

在明朝的奪權之爭中,無論是哪方造反,在他們成功以後總會用兇殘的手段把對方大臣和其家屬全部屠殺?而且不論事實,一鼓作氣的指責對方當政時荒唐無道,簡直不配為君為臣。

這種繼承權的重大歸屬總是指向天命,只有把天子天命作為自己一方的道德背景,掌握了這種輿論力量才可以證明自己是流芳百世名正言順的,而對方必須是遺臭萬年。

太后喪儀舉國同哀,皇帝稱病不肯出朝,正德自封將軍被國法處置

太后喪儀,皇帝尋歡

慈聖太后喪禮的喪禮舉行了二十七天,萬曆皇帝在服喪期間沒有出席喪禮,他以溼寒入體為由躲在了宮中。只是出於孝道,安排了皇太后的居喪細節,其餘文武百官京臣百姓無一例外為皇后服喪。大臣摘掉烏紗帽和朝服,換上兩匹白布與草做的鞋子,寺廟裡的鐘聲連綿不斷敲了二十七天,朝廷希望慈聖太后的死象徵了大明朝的國母的恩慈。

臣民上下參加這次重大的喪禮儀式以後,受她感化,可在以後的一段時間就此民風淳樸,人人都可以對長輩更加孝順,對小輩更加愛護。萬曆皇帝卻不這麼想,在儀式之下長大的他,對這種儀式再熟悉不過了。他似乎看透了一切,在皇宮中開始自己的消遣,與從小長大的宦官開始了遊戲,他會挑選萬里無雲的日子,跟宦官玩一個扔銀子的遊戲。

太后喪儀舉國同哀,皇帝稱病不肯出朝,正德自封將軍被國法處置

萬曆的一個叔祖與他有著類似的想法,不滿這種皇帝的天生的職權帶來的束縛,在他十四歲的時候,就表現出了對傳統的厭惡。可能是這樣的叔祖對萬曆也產生了性格上的影響,二人兩隔五十歲,正德登基兩年以後,離開了警衛森然的皇宮,在朝外新建了一出住宅。這是一個空曠的場地,住宅中有著美麗的昌優,供他取樂的宦官,甚至從遠在天邊的疆外請來了神秘的術士。

正德的性格可謂是歷朝歷代皇帝中絕無僅有的,他調戲手下的文官,稱之為書呆子,群臣的諫言他一句也聽不進去,興致來了的時候他偶爾會上朝聽政,但他更多的時間是在野外打獵中度過。這也為他帶來了一些危險,在一次打獵中,他險些被老虎所傷,這時手下有一名勇將挺身而出,保護了正德的周全。

太后喪儀舉國同哀,皇帝稱病不肯出朝,正德自封將軍被國法處置

勇將江濱,將軍出關

勇將名為江彬,精明幹練,身經百戰,臉上有著一道傷疤,從耳朵劃到了脖子之下。一五一二年得到正德賞識,在皇城為正德練兵,這群士兵身穿黃色衣服,頭插領帶,氣宇軒昂,不分日夜的操練著技藝。

在一五一七年,這群士兵終於有機會出徵禦敵,當時韃靼有名小王子,氣焰囂張,多次入侵大明邊界。"十二年冬,小王子以五萬騎自榆林入寇,圍總兵王勳等於應州。"士兵被其圍困,對方有五萬精兵,正德想借此歷練自己的膽識,同時也想一睹手下兵馬的實力,文官聽後大呼不可不可。

有一御史首當其衝勸他閉關,正德二話不說解除了他的官職,換上了自己親近的宦官。出關以後,又把手下文官的奏章一一拒絕,大臣們失去了和皇帝的聯繫。壬辰,如陽和,自稱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

太后喪儀舉國同哀,皇帝稱病不肯出朝,正德自封將軍被國法處置

庚子,輸帑銀一百萬兩於宣府。四個月之後皇帝大獲全勝,班師回朝開始封賞,獎賞的實物也非常特別,除白銀數量外還有正德本人設計的官帽,樣式古怪。皇宮裡製作了精緻美麗的銀牌去慶賀這次勝利,卻引起了翰林院的不滿,官員們全部拒絕像正德祝賀,有的官員告老還鄉去向正德示威,文官們都不願意承認這次的勝利。

一戰之後正德解救了手下被困官兵,韃靼因此也沒有再敢入侵,文官表示這次戰役雖然勝利,但敵方死傷僅僅十六人,我方卻高達六百人。正德並不擅長與官員之間的政事,而他也不看重官員的想法,一五八一年,正德再次出關,而且荒謬的下旨,自封威武大將軍。

太后喪儀舉國同哀,皇帝稱病不肯出朝,正德自封將軍被國法處置

大學士做出了激烈的反應,一位學士跪倒在地,邊哭邊向皇上勸告,正德仍然置之不理。正德出關九月,大臣們急切的向他上奏,最為直接的是官居一品的首輔,他質問皇上威武將軍是何人?若查無此人,威武大將軍就是在假冒聖旨,本朝國法可以依法處死。

個人總結

皇帝在明朝是作為一種制度存在的,高高在上的職權也是難以脫身的束縛,二者一體兩面般附著在皇帝這個職位上。而皇位之下的他們卻是活生生的人,也有著為一個人所有的喜怒哀樂,儀式制度在建朝初年也許有著德化萬民的功效,但時久日長,也難免使人感到繁瑣和厭倦,後進新生雖然有著翻天換月的志氣,但卻無視了對大局的影響,終究非長遠之計。


參考文獻:

  • 《明武宗本紀》
  • 《韃靼列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