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讀阿邁斯托《世界:一部歷史》(2)

自習課時,一個學生拿出一本書,然後讓我評價一下。初看封面,很多名家推薦,其中有我比較欽佩的學者比如張鳴,似乎是一本不錯的書。再看出版社,卻是名不見經傳的位於海南的南方出版社。初略翻一下內容,發現作者自詡發現了世界政治(乃至歷史)演化背後的原因——經濟。等到我看到作者自我介紹中聲稱自己信奉陰謀論時,我真的忍不住要笑了。我就問學生:我本書是從地攤上買的吧。


任何一個嚴肅的學者都不會相信陰謀論,任何一個嚴肅的學者也都不會把複雜的人類社會發展背後的原因簡單地歸結為經濟(當然也並不否認經濟的影響作用)。這一點從阿邁斯托所著《世界:一部歷史》上很容易就能發現,比如在談到奴隸制度和奴隸貿易的時候,作者認為:“人們實行奴隸制度並不僅僅因為它有利可圖,還因為它是社會結構的部件之一。因此,廢除奴隸制度也不僅僅是出於經濟上的原因。新道德的興起改變了文化的既有觀念。改革者打破藩籬,置傳統、意識形態、經濟利益以及冒稱的科學證據的束縛於不顧。”

【讀書札記】讀阿邁斯托《世界:一部歷史》(2)

學者們注意到,儘管一開始就有一些歐洲人反對奴隸貿易,但直到18世紀奴隸貿易才遭到廣泛的譴責。在這之前,大多數歐洲人只是把非洲人看作供他們取樂或為他們帶來財富的商品。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一段話充分反映了當時人們的這一流行看法:“在促進殖民地的發展和土地的開墾方面,再沒有什麼比黑奴的辛苦勞作貢獻更大的了。”蘇格蘭作家詹姆斯 布茲維爾在如實地記錄了他的一個朋友,塞繆爾 約翰遜博士的反對奴隸制的情緒之後,曾這樣闡述他自己的贊成奴隸制的看法:“廢除一個上帝始終認可的制度,對非洲野蠻人來說是極端殘酷的。正是這個制度的存在將非洲人的一部分從他們自己國家的屠殺和不可容忍的桎梏中拯救出來,使他們過上幸福得多的生活。”


弗朗西斯·莫爾,一個英國販奴者,18世紀30年代往來於岡比亞河流域從事其貿易活動。他觀察到,非洲本土的奴隸生活得相當舒服自在,以至於有時想區分奴隸和奴隸主都很難。


所以,儘管從18世紀70年代開始,奴隸制度在英格蘭已經不合法,但是英帝國卻直到1834年才廢除奴隸制度。在幾經反覆之後,西班牙在1823年解放了奴隸——西屬殖民地的奴隸不在解放之列。法國在1848年宣佈解放奴隸,荷蘭在1863年宣佈解放奴隸。西班牙的殖民地古巴遲至1886年廢除奴隸制度,巴西帝國直到1888年才廢除奴隸制度。奴隸制度在非洲和中東拖得更久,不過部分由於英國堅持不懈的打擊,實行奴隸制度的範圍以及奴隸的數量日益縮減。埃及在1885年宣佈奴隸制度非法,1889年,奧斯曼帝國頒佈法令反對奴隸貿易,1897年,桑給巴爾廢除奴隸貿易。從這些材料當中,我們倒是可以感覺到美國要在1787年憲法中廢除奴隸確實是有一點難度的,畢竟從整個世界來看,奴隸制度在那個時代仍被廣泛地認為是合理合法的呢。


對於鴉片戰爭的影響,作者這樣寫道:“讓西方人感到驚訝的是,隨後增長的貿易仍對中國有利,至少在19世紀50年代末期是如此。鴉片在中國是一種毒品,與之相比,茶葉在西方是一種價值更高的‘毒品’,茶葉的市場越來越大,而且發展迅速。在簽訂《南京條約》那一年,英國對中國的官方赤字不到2000萬美元,1857年卻幾乎達到5500萬美元。”歷史在這裡開了一個很大的玩笑,英國為了減少貿易赤字使用鴉片和戰爭來對付中國,結果卻增加了貿易赤字!


中國在鴉片戰爭中的失敗,主要是由於武器裝備的落後,這一點從林則徐寫給友人的信中可以證明。林深感“英夷”船堅炮利,“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講,真令岳、韓束手,奈何奈何!”《世界:一部歷史》一書中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比如1898年的恩圖曼戰役,“英國人的機槍打敗了一名蘇丹領袖所指揮的軍隊,這而這支軍隊曾經是戰無不勝的軍隊。蘇丹人戰死11000人,負傷16000人。英國人的損失通常估計是48人陣亡,382人負傷。‘不管情況如何變化/我們手握馬克西姆機槍,他們沒槍白搭,’一位憤世嫉俗的英國拙劣詩人寫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