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常委的预警:小心疫情后全球的产业链会不会“去中国化”

全国政协常委的预警:小心疫情后全球的产业链会不会“去中国化”

葛红林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铝业公司原董事长葛红林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铝业公司原董事长葛红林日前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表达了对疫后全球产业链变化的看法。葛红林认为,疫情之后,小心全球产业链的“去中国化”。

全国政协常委的预警:小心疫情后全球的产业链会不会“去中国化”

新京报:如何看待疫情对全球产业链的影响?


葛红林:突如其来的疫情将对世界产业链的重塑产生重大影响,不过,不能天真地认为,中国防控疫情和快速的复工复产成效,会导致世界产业链的中心向中国转移。


而应理性地认识到,疫情之后,全球发达国家对各自产业链的痛定思痛之后,将加快弥补和完善各自或区域化的完整产业链,形成竞争中心,有的甚至在重塑“去中国化”。
前一时期,疫情还没有在美国大规模暴发,美国一位部长对媒体表示,中国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将促使制造业加速回流美国。更何况当前疫情已经严重冲击了美国经济,不难想象,他们的回流意识会更加强烈。
我们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绝不能自以为是地认为国外资源会以中国为中心,纷纷涌入。从全球经济发展的大局来看,形成多个完整产业链中心是未来客观的发展趋势,不是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应当顺势而为,积极参与,包括鼓励我国的企业“走出去”参与,把握主动权。

全国政协常委的预警:小心疫情后全球的产业链会不会“去中国化”

新京报:面对疫情带来的影响,中国的产业链如何应对?

葛红林:当前稳定中国经济增长基本面的核心是稳定产业链。产业链一旦受到冲击,再恢复的时间长、代价大,甚至会影响经济发展的基本面。
当前,复工复产的步伐已经不断地加快,但复产却不达产,其中资金链和供应链仍然不够畅通,出现一些焦点问题的转移,需要针对新情况、及时解决新问题。


比如,企业资金链的焦点问题已经逐步转移到上下游企业的资金结算上,上游企业不断积压的库存,占据了大量资金,下游企业因为资金短缺,付不起上游企业,不仅制约了自身复工复产,也影响到上游企业的复工复产。


我认为,化解这一矛盾,光靠企业之间的努力是难以完成的,通过金融机构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特别是国务院国资委直管的行业协会作用,是可以有力有效缓解的。
对国内的产业链布局来讲,也应当形成多个区域化的基本完整产业链中心,而不是一个。绝不能依赖国内某一区域形成通吃全国的唯一完整产业链中心。


但多个中心的建设,绝不是过去意义上的重复建设,而是既防范产业链风险,又促进区域产业链竞争,通过区域竞争得到发展。
我们要抓住疫后全球产业链重塑的又一战略机遇期,率先在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地域,紧扣国家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区域的垂直整合,加快形成四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区域性完整产业链中心。

全国政协常委的预警:小心疫情后全球的产业链会不会“去中国化”

新京报:有观点认为,随着中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等,中国或将成为本轮全球资金的避险之地。你如何看?


葛红林:面对当前疫情,各国政府为了挽救本国经济,包括美国都采取了许多救市的金融政策,启动了危机工具箱,纷纷释放了多种资源,加快向市场注入(资金)。

可以预见,会有相当部分资金进入全球市场,寻求较高的回报。但从全球看,能够接纳并满足回报的市场并不多,而中国不断取得的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成效,将具有明显投资风险较小、回报率高的比较优势,有望成为首选市场。
有人认为这种资金流入会使中国的股市,获得更多的国际资本关注,会为中国上市公司发展带来国际资金支持,更有利于上市公司。

我认为,与其期盼海外资金向中国股市流入,还不如引导海外资金流入中国的实体经济。不容置疑,向股市投入100亿,向制造业投入100亿,后者的效果远远大于前者。

全国政协常委的预警:小心疫情后全球的产业链会不会“去中国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