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臧旻、孫堅、朱儁等人討破“陽明皇帝”許昌一事


聊一聊臧旻、孫堅、朱儁等人討破“陽明皇帝”許昌一事

提到東漢末年的起義,可能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黃巾起義”,畢竟“黃巾起義”對東漢王朝的影響非常巨大,加劇了東漢的衰敗,促進地方軍閥並立的瓦解的態勢,而且在受到東漢軍隊鎮壓之後,遺留下來的黃巾餘黨的力量同樣不容忽視,在地方軍閥的競爭與發展的過程中也起到了非常大的影響。“黃巾起義”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它帶有相當濃重的宗教色彩。這在漢末三國時期不是第一次,早在熹平元年(即公元172年),在揚州會稽郡就有一次“妖賊”許昌起義,規模達到上萬人,臧旻、孫堅、朱儁等人花費三年時間,最終將其平定。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件事。

聊一聊臧旻、孫堅、朱儁等人討破“陽明皇帝”許昌一事

“熹平中,妖賊大起”

根據《典略》中的記載,東漢末年在民間的宗教色彩非常濃重。在熹平年間(熹平元年到熹平七年,即公元172年到178年),在關中三輔地區出現一個叫做駱曜的人,傳播一種稱作“緬匿法”的技法,顧名思義,可能是有關於隱身之類的術法。《神仙傳》中記載,孫權曾經師從介象學習“蔽形之術”,起到隱身的效果;邯鄲淳《笑林》中有一則:楚人讀《淮南方》,看到螳螂捕蟬時用樹葉隱蔽自己,於是也用樹葉貼在自己的身上,以為可以達到隱身的效果。“緬匿法”這種所謂隱身之術固然是無稽之談,但是從上述一些資料上來看,在當時具有一定的市場。

聊一聊臧旻、孫堅、朱儁等人討破“陽明皇帝”許昌一事

到了光和年間(光和元年到光和七年,即公元178年到184年),其實是中平年間(光和七年十二月改元中平,也就是中平元年),張角活躍於東漢東部各州;張修活躍於益州,二者都是在中平元年起義,張角是在中平元年二月,張修在七月。起義時間在中平元年,發展的時間還要更早,《後漢書·皇甫嵩傳》記載,張角發展了十多年,才有遍佈八州、合眾數十萬的規模,他在初期的時間可能也是在熹平年間,甚至有可能更早。

聊一聊臧旻、孫堅、朱儁等人討破“陽明皇帝”許昌一事

《典略》中將駱曜、張角、張修稱為“妖賊”,張角和張修有明確的起義的記載,駱曜應該也有類似的行為。由於是帶有宗教色彩的脫離東漢朝廷控制的起義軍,所以被稱為“妖賊”。在熹平元年十一月起義的許昌,也被稱為“妖賊”。雖然沒有找到詳細的資料,但是根據“妖賊”這樣的記載的字眼,再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許昌等人的起義應當也帶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也存在發展的土壤。

聊一聊臧旻、孫堅、朱儁等人討破“陽明皇帝”許昌一事

“熒惑入南鬥中”

許昌起義的地點是在揚州會稽郡句章縣,這對於東漢王朝來說是一個較為偏遠的地區,偏居西南海隅。起義軍的首領的名字,不同的史料存在爭議。小編先將一些史料放在下面。

《後漢書·孝靈帝紀》:“會稽人許生自稱‘越王’。”

《後漢書·臧洪傳》:“熹平元年,會稽妖賊許昭起兵句章,自稱‘大將軍’,立其父生為越王。”

《三國志·吳書·孫破虜傳》:“會稽妖賊許昌起於句章,自稱陽明皇帝,(原注:靈帝紀曰:昌以其父為越王也。)與其子韶扇動諸縣。”

《後漢書·朱儁傳》:“熹平二年,端坐討賊許昭失利。”

《東觀記》:“會稽許昭聚眾自稱大將軍,立父生為越王。”

《後漢書·五行志》:“會稽賊許昭聚眾自稱大將軍,昭父生為越王。”

聊一聊臧旻、孫堅、朱儁等人討破“陽明皇帝”許昌一事

《三國志集解》中有一種說法是《孫破虜傳》中將許生記載為許昌,將許昭記載為許韶;另外也有一種可能,就是許昌又名許昭,起義首領是許生、許昌、許韶三代人。至於哪種是正確的,還是靠讀者自行取捨,也不是十分重要。小編姑且按後者為是。

聊一聊臧旻、孫堅、朱儁等人討破“陽明皇帝”許昌一事

許昌等人起義有一個理由,就是“熒惑入南鬥中”,發生在熹平元年十月。古人認為星象的變化也代表人間將會有事情發生,在關於漢末三國時期的史料中比比皆是。古人認為熒惑代表的含義是戰爭,“熒惑所守為兵亂”,南斗六星對照吳、越之地,“南鬥為吳、越之分野。”那麼熒惑入南鬥這個星象就代表吳、越之間有戰事。類似的情況還有“淮南一叛”,王凌就是看到“熒惑守南鬥”的星象,決定起義反抗司馬氏的統治。許昌等人就在十一月起義,應當是受到了這個星象的影響。

聊一聊臧旻、孫堅、朱儁等人討破“陽明皇帝”許昌一事

臧旻、陳夤、孫堅、朱儁、皇甫嵩平叛

許昌等人叛亂,許生稱“越王”,許昌稱“陽明皇帝”,徹底脫離東漢的控制,切斷了自己的後路。揚州刺史臧旻、丹陽太守陳夤(一說陳寅)奉命平叛,當然許昌起義的地點是在會稽郡,會稽太守尹端也要參加這次平叛,只不過尹端的表現並不怎麼樣,被臧旻上奏彈劾。本來應該是死罪,不過尹端的主簿朱儁,就是後來鎮壓黃巾軍的東漢名將,到京師花錢賄賂主事者,避免了尹端的死罪。賄賂長官救太守,在東漢的二重君主觀的社會背景下,應該算作一件值得讚揚的事情,故《後漢書·朱儁傳》記載得很詳細。

聊一聊臧旻、孫堅、朱儁等人討破“陽明皇帝”許昌一事

臧旻、陳夤等人平定叛亂的過程實在有些乏善可陳,畢竟許昌等人叛亂的規模和範圍不大,又在東南邊陲,對東漢朝廷的威脅不強。史家也沒有花費太多的筆墨。到熹平三年(即公元174年)十一月,臧旻、陳夤等人徹底鎮壓了起義軍。雖然許昌等人堅持了兩年時間,比“黃巾起義”的時間還要長,但他們對東漢的破壞,對東漢軍隊的威脅都無法和“黃巾起義”相提並論。

除臧旻、陳夤以外,參與討伐起義軍的還有孫堅。孫堅當時作為會稽郡司馬(按《後漢書·百官志》記載,郡守並無司馬的佐官,《三國志集解》中有說法是猜測會稽郡為應對兵亂臨時設置的武官),招募上千士兵討伐許昌有功,被任命為徐州廣陵郡鹽瀆縣丞。臧旻上功狀是在熹平元年,可見東漢軍隊初期就對許昌起義軍形成了壓制,只不過沒有徹底消滅,讓他們重新興起而已。

聊一聊臧旻、孫堅、朱儁等人討破“陽明皇帝”許昌一事

另外《後漢書·朱儁傳》中對朱儁有“亦弭於越”的評價;根據《三國志集解》引用《鹹淳臨安志》中有皇甫嵩討伐許生的記載,可以推斷朱儁和皇甫嵩在鎮壓許昌起義軍的過程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後來朱儁和皇甫嵩在平定“黃巾起義”中立下大功;孫堅的班底成為東吳基業的奠基者;臧旻在熹平六年(即公元177年)與鮮卑大人檀石槐的戰爭中慘敗,他的兒子臧洪是討伐董卓時酸棗聯軍聯盟的主持者,後來與袁紹對抗兵敗身死。總而言之相對於這些人物(除臧旻)日後創下的事業,討伐許昌起義軍只是他們人生中的一段插曲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集解》、《後漢書》、《中國歷史地圖集》、《笑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