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張館藏圖,學習古玉“有裂必有沁”特徵,提升收藏眼力

6張館藏圖,學習古玉“有裂必有沁”特徵,提升收藏眼力

關注:鑑寶磚家

古玉深埋地下,往往出現裂痕,分析其形成原理與沁色特徵,對我們進行鑑定,大有裨益。

一、裂痕的形成

玉是非均質體,內部有應力存在,應力往往在某一方向產生,而非雜亂無章。深埋地下的古玉,在成百上千年的環境影響下,會發生應力的拉伸。而應力,會順著玉體分子結構的排列產生,於是出現近乎平行的極其細微的淺裂。

6張館藏圖,學習古玉“有裂必有沁”特徵,提升收藏眼力

土壤中含量最多的金屬離子是三價鐵離子Fe3+,呈黃色。長期接觸潮溼的墓葬環境,古玉與土壤親密接觸,水溶液中的三價鐵離子便遊離到古玉表面,沿著近乎平行的應力裂痕進入玉器表面,經年日久,便形成了我們常見的“牛毛紋”。也就是說,牛毛紋是細微的裂痕受沁產生的,每一條牛毛紋,在高倍放大鏡下,都能看到很細的裂與顏色的擴散,這是仿品無法達到的高度。

二、有裂必有沁

有了裂痕的古玉,便有了沁色進入的“沁門”,長驅直入。裂痕是玉器在埋藏條件下產生的,先有裂痕,後有沁色,因此裂縫處,往往沁色濃重,越往兩側,逐漸變淺。這是因為,沁色在玉的內部,是順著晶格行進的,而不會跳躍式前進。由此緣故,沁色的邊緣,往往呈色較淺。

6張館藏圖,學習古玉“有裂必有沁”特徵,提升收藏眼力

裂痕處的沁色,經常出現如“傷疤”狀,兩側有色帶,中間是一條縫隙,如上圖。這條縫隙就是沁門,沁色從這裡進入,然後逐漸擴散,如河水流淌,蔓延開來,自然過渡,毫無呆板凝滯感。仿品為高壓注色,沒有靈性,呆板醜陋。

6張館藏圖,學習古玉“有裂必有沁”特徵,提升收藏眼力

三、裂處的顏色特徵

絕大多數沁色為鐵離子沁入,因此往往呈現黃褐色到黑色,黃褐色為三價鐵,進一步氧化就成了黑色。所以我們常見到的牛毛紋,多為褐色或黑色。縱觀中國出土玉器,沁色多為土沁或水沁,或者灰皮、或者黃色、褐色等,其他沁色很少出現。這是因為玉的物理、化學特性十分穩定,除非地方玉或坑口很差,否則古玉看起來都比較乾淨清爽,而非仿品刻意偽造的五顏六色、花裡胡哨、亂七八糟,這點不可不察。

6張館藏圖,學習古玉“有裂必有沁”特徵,提升收藏眼力

而高壓注色,往往呈現紅色或橙色,顏色鮮豔,很像化學染料的感覺。沁入的顏色,經過千百年的分子運動,沉穩厚重,步步為營,仿品短期內強壓,勢必欲蓋彌彰。

6張館藏圖,學習古玉“有裂必有沁”特徵,提升收藏眼力

四、出土後的裂往往無沁

部分玉器在出土之後,由於環境的變化,會發生應力驟變,而產生淺層開裂,這種情況在紅山文化玉器中常見。

6張館藏圖,學習古玉“有裂必有沁”特徵,提升收藏眼力

如上圖遼寧省博物館藏玉豬龍,額部有一道明顯的裂痕,應為後期出土後開裂,裂痕內部乾淨無沁色。所以,有裂必有沁,一定是在地下產生的裂,才會符合這個特徵。出土後形成的裂,失去了沁色形成的條件,也就難以再產生沁色了。在我們古玉鑑定中,針對有裂的情況,要自己甄別。對於無裂的玉,就要從其他方面下手,但萬變不離其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