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一些“銘記”,讓人淚流滿面

2020年的清明節

國旗半垂

舉國同悲

全國各地各族人民

深切悼念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

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


總有一些“銘記”,讓人淚流滿面

總有一些“銘記”,讓人淚流滿面


斯人已逝

但我們永不能忘


回首歷史的長河

總有一些人

在危急時刻挺身而出

用自己的生命守護他人

也總有一些“銘記”

跨越了時空的阻隔

讓人感動不已、淚流不止


總有一些“銘記”,讓人淚流滿面


退伍老兵義務為烈士守墓三十多年


某日早晨,新疆沙灣縣東灣鎮卡子灣村村民張秋良爬上北陽山山坡,祭奠長眠在這裡的7位烈士。“谷克讓、胡鹹真、慄新喜、牛書君、陸金燦、秦大瑞、阮延福,我來看看你們!”張秋良向墓碑敬禮,30多年間,這句話他不知道說了多少次。


總有一些“銘記”,讓人淚流滿面

張秋良和部隊官兵在火車站月臺迎接烈士親屬。


事情還得從1979年的清明節說起,那天,張秋良和戰友來到北陽山祭拜烈士,聆聽烈士的生平故事:7位烈士均在執行任務中犧牲,他們中年紀最大的27歲,最小的僅有21歲,都沒有成家。烈士的事蹟,從此記在張秋良的心裡,烈士墳塋,成了他心裡的牽掛。


總有一些“銘記”,讓人淚流滿面

烈士親屬為張秋良送上錦旗。


1983年,張秋良退伍回到老家,被分配到鎮武裝部工作,並結婚成家。但沒過多久,張秋良就說服家人,帶著新婚妻子來到卡子灣村,開始義務為烈士守墓,併為烈士尋親,這一守就是30多年。


這些年,張秋良通過部隊官兵和戰友的幫助,為其中幾名烈士找到了親人。


總有一些“銘記”,讓人淚流滿面

士兵們向烈士的母親和烈士致敬。


去年8月,通過輾轉聯繫,張秋良和谷克讓烈士的弟弟取得了聯繫,89歲的烈士母親曹淑珍來到墓地,實現了一場跨越40年的母子重逢。


現在,張秋良都帶著大兒子一起掃墓,囑託兒子如果自己走不動了或者是不在了,讓兒子繼續替他守好烈士墓地。


(李桂增 袁凱)


八十五年,四代村民共守英雄冢


江西信豐,長眠著長征路上犧牲的第一位紅軍師長洪超烈士。


總有一些“銘記”,讓人淚流滿面


1934年10月,國民黨設置了4道封鎖線阻擊中央紅軍。21日上午,紅軍向封鎖線發起進攻。擔任前鋒的紅三軍團紅四師十團、十一團率先向位於信豐縣百石村地域的守敵發起攻擊,長征第一仗——百石戰鬥就此打響。戰鬥中,時任紅四師師長洪超親臨一線指揮,不幸中彈犧牲,年僅25歲。


據當地老人回憶,洪超師長犧牲後,因戰事緊急,紅軍將士只好強忍心中的悲痛,請村民協助安葬,村民陳觀音接下了這個任務。


總有一些“銘記”,讓人淚流滿面


墳塋不大,卻成了一座豐碑。紅軍走後,每到春節、清明這些祭祀祖先的日子,村裡人都會自發來到洪超烈士墳塋前,點燃幾炷香,獻上沿途採摘的山花。不諳世事的孩子們圍著老人問:“這是誰家的先輩?為啥大家都來祭拜?”


每到這個時候,老人們便會講起當年的那場戰鬥,講起犧牲的師長,對孩子們說:“他是咱的親人哩,當年他帶著隊伍為我們窮苦人打天下、謀幸福。如今,他埋葬在這裡,就是我們全村人的先輩,我們世世代代都要為他燒香、上墳!”


時間流逝,轉眼跨越四代人,經歷過當年往事的老人們多已辭世,但祭奠的鄉俗卻一直延續了下來。


( 陳利 蘭善喜)


恪守家訓,90後女孩義守紅軍墓


在四川省南部縣漏米巖村,一座紅軍墓依山而立。從1933年起,村民陳修昆家幾代人接力守在墓旁。如今,接力棒交到第四代人90後鄉村女教師馮煉手中。


總有一些“銘記”,讓人淚流滿面

馮煉在打掃烈士陵園。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李佳豪 攝


在距離馮煉家十幾米的地方,有一座墳塋,墓碑上面寫著“紅軍劉連長墓”。在這座墳塋後的長坪山上,800多座烈士墓依山林立,馮煉經常隨父母來打掃墓地。從1933年至今,馮煉一家四代人已經在“紅軍劉連長墓”旁守護了85個春秋。


“長坪山地勢險要,紅軍駐紮期間,一名姓劉的連長常去曾祖陳修昆夫婦家中幫著幹活,無兒無女的曾祖將他視如己出。”馮煉說。後來,劉連長慘遭殺害,馮煉的曾祖母冒著生命危險將劉連長的遺體運回安葬,後立下家訓——讓子孫世代為紅軍守墓。


一句家訓,世代踐行。馮煉如今也放棄生意返鄉應聘為小學教師,利用休息時間打掃烈士陵園,為前來祭掃的人們當義務講解員。她說:“我守護的不僅是一座陵園,更是國家記憶和民族精神。”


總有一些“銘記”,讓人淚流滿面


有些人,有些事

我們不能忘卻

銘記,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