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文化|疫情文學受追捧,宅家有人愛看這些災難篇(片)

疫情期間,刷劇看書可謂熱門宅家活動。《傳染病》《切爾諾貝利之春》《致命感冒》等災難電影再次被網友翻出來二刷,就連1995年的老電影《極度恐慌》也登上Netflix熱門榜。

深文化|疫情文学受追捧,宅家有人爱看这些灾难篇(片)

無獨有偶,災難文學作品也再度刷了波存在感。加繆代表作《鼠疫》、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霍亂時期的愛情》、理查德·普雷斯頓的《血疫——埃博拉的故事》成為疫情期間噹噹網新上榜的圖書,這三本書佔據熱銷電子書top20的三個席位。

深文化|疫情文学受追捧,宅家有人爱看这些灾难篇(片)

看來疫情確實能夠挑起人們的危機感,進而讓你有所反思。無論是劇本、小說或事報告文學寫作,都涉及到寫作者對災難的理解、人類與災難關係的處理等,並非一蹴而就。那麼當下,作家應該如何對待災難文學,什麼是好的災難文學?

(一)“災難是文學永恆的主題”

懷著熱情深深思考,才能開掘“富礦”

記者採訪到了連續三屆“魯迅文學獎”獲得者——深圳作家楊黎光。當年,他正是憑藉《瘟疫,人類的影子“非典”溯源》獲第三屆魯迅文學獎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

深文化|疫情文学受追捧,宅家有人爱看这些灾难篇(片)

45天時間,走遍廣東省所有“非典”患者所在地,這本書從人類文明史的角度,從細菌、病毒、傳染病,對非典的發生傳播作了全方位的、科學的,具有說服力的考察和描述。

回憶起“非典”期間採訪的一個情景,他表示有些後怕:“當時那個醫生從隔離病房出來,可能是急於和我聊,沒有脫掉防護服,沒有換口罩;我當時沒有戴口罩,就和他相隔1米坐著。”13年後的今天,翻出當年的電腦包,裡面竟然還有當時沒用完的口罩。

“情況不一樣了,這次的傳染性更強。這種情況下,我不贊同作家去到現場,因為這反而是添亂”,雖未到一線,楊黎光依然沒有停止對疫情的深度學習思考,

“但目前感覺自己的思考程度還未能超越當初,所以還沒有動筆。”

在他看來,文學從某種角度上看,是一種苦學。“最好的相聲,是讓你含著眼淚笑,就是因為它打動了你的心。因此作家不能缺席。”

深文化|疫情文学受追捧,宅家有人爱看这些灾难篇(片)

和平年代的災難電影,他最喜歡《集結號》和《1942》。“文學家是記錄歷史細節。災難後面有哪些是值得我們拿出來細說的?疫情為作家提供了很好的富礦,能否開掘出來全要看個人努力。作家要把握作品的質量,不是去趕熱鬧。懷著熱情,深深思考,想通了才能動筆,不要為了寫而寫。在思維角度裡,反思疫情的社會性,災難性和歷史性。”

(二)“災難文學的唯一倫理,就是反思災難”

災難的刺激同樣作用於電影

楊黎光也意識到了這次“疫情文學閱讀”熱,他告訴記者,在疫情發生前期,他就曾將《瘟疫,人類的影子“非典”溯源》的部分選段分享出來。

同樣火爆的“非典”題材作品還有畢淑敏的《花冠病毒》,前不久它在孔夫子舊書網最高喊價已達800元,在京東圖書,二手書價格也高達200多元至300多元。

深文化|疫情文学受追捧,宅家有人爱看这些灾难篇(片)

在畢淑敏看來,寫災難文學、疫情文學是作家的使命和職責所在,但經驗告訴她,沒有第一手資料,沒有親臨一線的感覺,很難寫好。畢淑敏說:“作家不能隔岸觀火。”

災難是文學永恆的主題。無論是社會災難,家庭災難或是個人心靈的苦難,都能催生出好的文學作品。湖北作協主席李修文滯留武漢期間曾說,災難文學的唯一倫理,就是反思災難。

深文化|疫情文学受追捧,宅家有人爱看这些灾难篇(片)

經典的要數薄伽丘的傳世名著《十日談》;法國作家阿爾貝·加繆的《鼠疫》,以象徵手法描述發生在阿爾及爾奧蘭城的一場瘟疫;葡萄牙作家若澤·薩拉馬戈的《失明症漫記》通常被認為是疾病災變題材的另一次“文學探險”;英國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威廉·戈爾丁的代表作《蠅王》以“荒島災難”啟發了後世;美國作家詹姆斯·鮑裡克的《海變》“以科學幻想反思人類文明進程”。

災難的刺激同樣作用於電影作品。鼠疫來襲不僅誕生了《鼠疫》,更催生了經典《卡桑德拉大橋》;非典爆發後,日本影片《感染》,美國大片《生化危機2:啟示錄》和泰國電影《非典戰爭》(SARS WAR)相繼上映;H1N1肆虐便有了《傳染病》的問世;MERS創傷,見諸於崛起的韓片《釜山行》。

深文化|疫情文学受追捧,宅家有人爱看这些灾难篇(片)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作為受眾,閱讀和觀影,可能就是普通人對災難的一種反思。

【記者】郭悅

【作者】 郭悅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