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奇!月球上的起赫尔陨石坑


惊奇!月球上的起赫尔陨石坑

赫尔陨石坑(Hell)是月球正面位于云海南部区的一座撞击坑,约形成于38-32亿年前的晚雨海世,其名称取自十八世纪匈牙利天文学家暨匈牙利王国任命的耶稣会主持马克西米利安·赫尔(Maximilian Hell,1720年-1792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惊奇!月球上的起赫尔陨石坑

赫尔陨石坑位置图

该陨坑坐落在巨大的环壁平原-德朗达尔环形山坑内,靠近它的西侧内壁,西南是覆盖在德朗达尔环形山外侧壁上的鲍尔陨石坑;东南是更大的莱克塞尔环形山,往南约9°则是著名的第谷环形山。该陨坑中心月面坐标为32°25′S 7°48′W / 32.41°S 7.80°W,直径33.31公里,深度2.07公里。

赫尔陨石坑外观大致圆形,西侧边缘略为外鼓,坑壁边沿尖峭、清晰,没有受到明显的侵蚀。坑壁高出周边地形960米,内部容积约783公里3。坑内地表崎岖不平,分布有一些小山丘和一座高约1公里的中央峰。陨坑内侧壁较为陡峭,西北侧坑壁较东侧高2-3倍。

卫星坑


惊奇!月球上的起赫尔陨石坑


赫尔陨石坑四周散布有19座直径在3-22公里之间的卫星坑,它们大部分坑底较为浅平,但坑沿尖峭完整,直径较深度大十倍。虽然在十九世纪它们就已被识别并进行过描叙,但直到2006年其名称才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确认。依据1820年德国天文学家约翰·海因里希·冯·马德勒所建立的月面命名规则,使用大写拉丁字母对它们进行了一一标注,但就如月球上其它已命名的卫星坑一样,无论按直径、方位角,还是与主坑间的距离来讲,它们的这些命名也缺乏规范性。这些卫星坑与主坑的形状大体相似,都有接近平坦的坑底和圆状、纤薄的坑壁。三座最大的卫星坑:"赫尔 A"、"赫尔 B"和"赫尔 C",分别在各自的或西南、或东北、或南侧都有一面极不规整的坑壁;虽然大多数卫星坑都相互分开,但"赫尔 L"和"赫尔 M"却合在了一起,构成一座细长形的撞击坑;而"赫尔 T"、"赫尔 V"和"赫尔 W"的坑壁较为破散,可能是被主坑-赫尔陨石坑喷出的溅射物所夷平。现代命名法中省去了字母"I"和"O",保持只用 24个字母,以便与方位区(钟点方位)保持一致,但在赫尔陨石坑的卫星坑中,却缺少了"赫尔 D"、"赫尔 F"和"赫尔 G",其原因不明;卫星坑"赫尔 Q"有二座子卫星坑,分别位于它的7点和8点钟方位,这三座陨坑大小类似,有时也称之为"Q、QA和QB",但只有其中一座在2006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接受并命名为"赫尔 Q",它是一座相对较近形成的撞击坑,估计地质龄比第谷坑年轻约1.08亿年。

惊奇!月球上的起赫尔陨石坑


历史和词源

“赫尔”一名原被约翰·海因里希·冯·马德勒用于称呼整个平原-赫尔平原,现在已知该区域实际是德朗达尔环形山,但当时马德勒并没将它归类为撞击。在1935年由英国天文学家玛莉·阿德拉·布莱格(Mary Adela Blagg)和捷克政府官员及业余天文学家卡尔·穆勒(Karl Müller)修撰出版的国际天文联合会首个正式版月球特征名中,也继续延用了“赫尔平原”一名。直到1942年才由希腊裔法国天文学家欧仁·米歇尔·安东尼亚第提出更名为德朗达尔环形山,并在1848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期间被通过。卫星坑赫尔 B以前曾被称为舒曼陨石坑,而赫尔 Q则称为"卡西尼亮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