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三年級現象(35) 正確處理孩子鬧情緒現象

關注三年級現象(35) 正確處理孩子鬧情緒現象

孩子進入兒童期後,看似個子長高了,體重增加了,表達能力強了,但是從心理發展方面,卻產生了個體差異性的明顯分化。幼兒期孩子還在綜合素質方面差距不大,但進入兒童期後,分化現象會因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以及與玩伴兒關係等外界因素的深刻影響出現急加速現象。但總有些孩子因為教育的缺失,環境的相對自我封閉,成長速度反而會變慢,有的甚至會出現倒退現象。如有些行為和情緒極端的兒童,會在後續成長中受到很大的挫折,家長也麻煩不斷。

現象一

個人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情況時鬧情緒

這和幼兒期有所區別,如果說幼兒階段單向思維(想什麼就是什麼,聽不進話)較為明顯的話,隨著生理的發展進入兒童期後,孩子邏輯思維能力已經發展的相對不錯,完全可以聽懂(聽得進)大人的話,但是孩子自我意識此時卻也同步增強,常常會以別人都可以這樣做,我為什麼不行。這恰是孩子把同齡玩伴(或大人)的行為當做參考標準,根本不去想合理與否,能不能繼續這樣做,或者得不到滿足時學會等待。如果孩子有無理需求,建議家長要學會拒絕並冷處理,不能孩子一哭鬧就滿足。

現象二

因身體不適而鬧情緒

對於兒童來講,對病痛的心理承受力還不是很強,特別是大人過度關心,常讓孩子把小痛放大。而大人又不可能迅速幫助孩子減輕因生病帶來的不適感,孩子便會在情緒上表現的特別低落。如果此時大人稍有埋怨,或者批評孩子平時不注意衛生,不注意天氣冷暖穿衣物,玩耍時不會自我保護等,就會讓孩子負面情緒瞬間激化,有些孩子會大哭大鬧,嫌大人煩。所以,遇有孩子身體不適時,家長應適當關心,多點耐心去理解,甚至激勵孩子學會堅強,可以讓孩子心情好受一些,避免負面情緒擴大化。

現象三

與玩伴之間發生矛盾和衝突鬧情緒

很多兒童由於對人際交往還缺乏經驗,且常以遊戲為相互交往的目標,難免在相互追逐玩耍的過程中發生肢體接觸,你推我搡不小心被弄痛,或者磕傷碰傷,此時孩子會責怪對方。甚至有些孩子因為在家裡總被溺愛和縱容,養成小霸王習氣,只能他動別人,不允許別人觸碰他。只要遊戲中有被碰疼的現象就會突然暴發情緒,接下來就進入暴力攻擊環節,但是有時遇到更強的對手,反而會被修理一番,負氣之下就哭著回家找爸爸媽媽,希望大人能出面替他出氣,賺回面子。遇有類似的情形,家長千萬別貿然聽孩子的一面之辭,如果你不當介入,很容易助長孩子的無理,不利於其分辨是非,更有在受到挫折時從中吸取教訓。

現象四

缺乏教養而導致的行為習慣不好,被批評指責時鬧情緒

在這方面大多數兒童表現的最為突出,缺乏教養並不是孩子無德,而是品行沒有得到過良好的教育和培養,導致孩子認知有問題,自我意識非常強,常常無視他人,包括長輩和老師在內所說的話都聽不進去。比如在家裡兒童對父母或長輩不尊重出言不遜時,只要批評他就會引發其不滿,接下來就是頂嘴鬧情緒。縱觀此類行為,恰是孩子缺少規則意識,不知道如何守規矩,即遵守規則。需要家長平時結合具體的事,在孩子情緒較好時找時機加以引導,讓孩子清楚如果遵守規則或紀律就是人人喜愛的好孩子,反之如果你明明知道那樣做不好還要去做,就要根據規則約定受到懲罰。被懲罰的過程實際是讓兒童暫時受到挫折的過程,孩子不受到挫折不反思自己的錯便不會吸取經驗教訓,成長的過程中自然情商發展會受到阻滯和影響。

現象五

當玩耍與學習產生矛盾時,孩子便會鬧情緒

很多家長常忽略兒童期內,孩子常常把玩當成一種下意識的活動,不分時機,不分場合,隨時都可以有目標或者無目的地玩耍,當孩子注意力放在玩耍上時,家長的催促或者制止常會導致孩子非常不耐煩,多次催促提醒會讓孩子煩躁情緒加劇。一般來說,大部分孩子學習態度不好,恰是家長在這方面缺乏有效的管教,也不能合理引導孩子,反而一味粗暴指責甚至體罰孩子,導致親子關係矛盾升級。幾次這樣的負強化,會讓孩子建立反感寫作業的條件反射,只要一提寫課外作業就鬧情緒。

現象六

家長在輔導孩子寫作業的過程中方法不當導致孩子鬧情緒

輔導孩子寫作業是一項技術活兒,很多家長恰缺乏這方面的認真思考,更少去考慮如何根據孩子的個性特點和情緒表現去合理輔導,而是看到孩子寫作業不認真出現答題錯誤就批評,看到孩子書寫不符合要求就當即指出並要求孩子擦掉重寫,甚至還有的家長盛怒之下撕掉孩子作業勒令重寫,這些做法很快把孩子情緒弄的非常糟糕,要麼哭哭啼啼,要麼拒絕繼續寫作業,即便免為其難寫也不能心甘情願,孩子的消極態度反而進一步激化家長的不滿情緒,親子矛盾開始升級。

現象七

孩子被老師在課堂上批評後鬧情緒

對於兒童來說,自尊心一般都已經很強,對於當眾被批評情緒常會反應激烈,儘管有時畏懼於老師,但是對老師不滿的情緒種子悄然間就埋在心底。但是從認知發展來看,不少兒童對為什麼要被老師批評很少去思考,就單純認為老師對他不好,或者老師故意找他麻煩。當孩子從對老師不滿,便會在課堂上轉移聽課的注意力,要麼東張西望,要麼影響同學正常聽講,要麼下面做小動作,很快又會被老師盯上再度被批評,如此往復便形成惡性循環,老師越想矯正孩子不良習慣,孩子反而會越被負強化不遵守課堂紀律不認真聽講的壞習慣,同時孩子對老師不滿情緒也日漸強烈。

現象八

家長接到老師的投訴後批評孩子,導致孩子鬧情緒

不少家長在接到老師的投訴後,往往情緒很低落,甚至有些家長非常憤怒,認為孩子不爭氣丟了自己的臉,一腔怒火便發洩在孩子身上。當孩子被大人責罵之後,又進一步導致認知上的錯誤,認為父母和老師一個鼻孔出氣,此時孩子非但對父母不服氣,也會對老師產生不滿,一些孩子在學習態度上較消極,學習行為表現很糟糕,恰都是家長這樣日積月累形成的。聰明的家長常會用睿智的方式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認知和分辨力,如借老師之口表揚孩子,把孩子在課堂上的一些不好的表現換種口吻說,如老師今天向媽媽反饋了你在課堂上聽課的專注力比以前有明顯好轉,如果再加把勁,再認真坐好聽講,不做小動作就更棒了,老師希望你能堅持做好一段時間後表揚你呢。瞧,這樣的話換誰聽了也愛聽吧,更何況是孩子呢?

現象九

家庭生活秩序混亂,導致兒童睡眠生物鐘無法建立,睡眠時間不足,導致情緒低落,易鬧情緒

最為常見的就是很多兒童晚上不能定時睡覺,而造成不能按時入睡的罪魁則是孩子寫作業用時過多,家長只好陪伴、監督、檢查和簽字。很多家長每天都在重複這樣的惡性循環,但卻極少去反思孩子為什麼寫作業花這麼長時間,有什麼好辦法可以讓孩子提高寫作業的效率,減少用時。當孩子睡的晚,早晨必然起不來,在迷迷糊糊狀態下被叫醒起床,肯定易引發孩子鬧情緒。只要起床這個環節鬧情緒,一早晨不管做什麼事都能看到孩子精神不振,心不在焉,磨磨蹭蹭。而孩子的表現又極易引發家長不滿,一番批評指責,又易誘發孩子鬧情緒現象。

少年期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重要時期,孩子的情緒問題沒有小問題。孩子開心,和他一起開心,給這件開心的事情留下一件紀念品更好,有助於在孩子遇到問題時喚醒孩子的積極情緒;孩子沮喪,先處理主觀情緒,再面對客觀困難,找出解決方法,解決後一定要再回頭看這整件事,總結收穫。時刻想到,每一段經歷都會影響孩子很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