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的”挫折教育”有必要嗎?如何開展挫折教育呢?

對玥言詩


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是必要的,但沒必要有意識地給孩子創造挫折。

生活中我們可以很自然地給予孩子一定的抗挫折能力的鍛鍊,下面我通過自己生活中的兩個小案例和大家分享:

1,小女在六七歲的時候,要玩天梯,鍛鍊臂力,但是因為個子矮,沒有辦法她自己夠不著。有時候我會抱她去夠,她可以玩,有的時候我不理她,任由她自己去跳著夠,但夠不著,她希望我報她夠,但有的時候我會拒絕,鼓勵她自己去想辦法,於是看她從別處找來幾塊磚頭墊腳去夠,但很多時候她沒辦法夠著,只能眼巴巴地看著高個子的姐姐和哥哥去玩,或者看別的小孩子由爸爸或者媽媽抱起來去玩。

每每這時,我會告訴她,她現在個子還不夠高,等再長高些就可以自己夠著了。我們可以去玩其它的器材,有時候我建議我們去另一個場地去玩天梯,因為那個地方的天梯她自己可以從兩邊上去。

2,小女自幼養成了很好的學習習慣,平時考試一般成績很不錯,但是也有馬失前蹄的時候,小學有一次數學課後練習六十個計算題,一下子出錯了十一個,這是從沒有過的事情,被數學老師批評了一頓,很不高興,放學後數學老師還找了我,當著孩子的面,數學老師和我說了情況,說自己批評了她,瞭解情況後,我樂了,批評的沒錯,錯了就要接受批評,很自然的事情。回家的路上,我沒有再批評她,而是開玩笑說,跟誰沒有捱過批評似的,當學生受批評是很正常的,如果老師不理你那你就完了,所以咱得準備好以後挨批評的機會可不少呢!那正說明老師喜歡關心咱們。我這麼一說,孩子很快地也就不放在心上了。

3,閒暇之餘,玩撲克牌,會讓她有贏有輸,有輸有贏,這種輸贏中讓她逐漸地意識到什麼事情都不可能一直都隨自己的心意。

就是在生活中,對於孩子的心意也沒有必要及時地全部地滿足,還可以讓她學會等待。

我們經常說的挫折教育,實際上就是孩子對待事物和處理情緒的一種習慣和態度,一種自我控制、排解能力,在平常的生活中就可以有意識地培養這種能力。不見得一定要創造一種挫折給孩子鍛鍊。


快樂庭院


我是一位家長,也是一位20多年教齡的老師。我大力倡導並踐行挫折教育。

昨天,我回答了:讓孩子輸的起的“挫折教育”,對這種教育你認同嗎?為什麼?側重點談了應該讓孩子從容面對失敗。今天,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側重點談一下挫折教育過程中,應著重培育孩子的吃苦精神。

現在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我們的孩子吃苦精神也丟了。不少孩子在學習生活中表現的矯情、自私、懦弱、拈輕怕重。還有不少孩子表現的自私、霸道,責任感缺失。

許多大學生畢業後難以找到工作,原因就在於高不下低不就。大事幹不來,小事做不好,眼高手低,貪圖享樂。要麼嫌工作太苦、太累,要麼嫌工作環境不好,條件太差,薪水太少。人人都想幹一個既輕鬆環境條件又好,工資待遇還高的工作。

吃苦耐勞是一個人,特別是青少年一代必須具備的基本的品質之一。“黃金需要紅爐煉,細玉需要妙手磨”“千錘成利器,百鍊成純鋼”,對孩子必要的歷練是一定不能少的。

有調查顯示:那些在事業上有大成就的人,他們都具有一個共同的品質,那就是對事業有忘我的獻身精神,有百折不撓的拼搏精神。而那些年少聰明卻終究一事無成的人,他們也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意志薄弱,在困難面前畏縮不前,消極地等待良好環境和機遇。

所以,耐挫折能力和吃苦精神,是一個人能否立足社會,走向成功很重要的品質素養。但在現實教育中,我們卻往往忽略了對孩子吃苦精神的培養。一定程度上說,我們現在所進行的教育非常類似於“溫室培育”。設計溫室目的就是人為的給花的生長創造一個適宜的生長環境,溫室中的花草在生長中是需要人為的照料,一旦離開這種照料,離開了溫室,就很難適應大自然的環境。

而我們教育正是這樣進行著。我們總希望給孩子提供一個更好的環境,總希望孩子生活得更好,學習得更好。於是,我們在愛的名義下,伸出手來做著許多包辦代替的事情。導致的結果是學生過分依賴家長、老師,不能獨立學習,不能主動思考,不願也不會自主探索。在孩子的升學與擇校上,許多家長甚至丟 下家務,放下工作,在學校附近租房子住下,全力照料孩子的飲食起居,為孩子的學習、考學服務。這樣,學生被強制在學校、教室、書本和習題的狹小範圍內,“雙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結果是不會交往,不願合作,封閉、自私。

這樣的溫室培育使學生一旦離開學校,一旦離開家長、老師的策劃、設計和悉心照料,就難以適應社會,抵禦不了風吹雨打,自控能力,自理能力和受挫能力越來越弱,一旦走向社會獨立生活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孩子畢竟是孩子,必要的歷練不能少。過度的溺愛、嬌慣、縱容和包辦危害很大。在美國,有一些學校規定:“學生不帶一分錢,必須獨立謀生一個星期才能予以畢業。”通過這種方式來訓練、培養學生的獨立生存能力。而在中國,這樣的做法能行得通嗎?家長會同意嗎?法律會支持嗎?社會會默許嗎?

在日本,有一些家長非常注重培養孩子吃苦耐勞,耐挫折的能力。他們在大冬天讓孩子赤身在風雪之中歷練。在中國,有哪些家長敢這樣做?即便是你自己願意這樣做,別人也絕不會贊同你這樣的做法。

愛孩子就讓孩子多吃一點苦。

孩子今天的吃苦是為了明天的幸福。吃苦也是一中教育,而且是一種不可缺少的教育。

  • 我的孩子11歲,上五年級。我們家離學校比較遠,過去都是我送他上學,現在是他自己乘公交上下學。每天起床後,他自己把被褥整理好才能離開。吃完飯,他自己收拾自己的餐具並洗刷。中午,他到託管中心吃午飯,之後在那裡寫作業休息。晚上,我和妻子下班較遲,他一個人從學校回到家,喝水、寫作業,等我們回來時他的作業基本都已經寫完了。週末,他自己騎自行車去學吉他。我們家的家務他必須參與幫忙。我們從不多給他錢,買什麼,多少錢必須清楚,該花多少花多少,絕不允許亂花錢。較小的衣物他自己清洗,比如,襪子、紅領巾、襯衫等。總之,凡是屬於他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我們一定不會包辦代替。

  • 我的體驗是,孩子變得心理強大了,不畏懼困難,陽光自信;變得獨立了,不依靠父母,能做好自己的事情;變得理解父母了,能主動承擔他應該承擔的責任;變得樸素、大方,謙虛,懂事,不攀比,不亂花錢,也不輕易伸手要錢。還有很多體驗就不贅述。


如果說素質教育就是全面發展,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那麼,挫折教育,吃苦精神應該是很重要的素質之一。

我不反對進行教育改革,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斷地變革完善中前進,但我反對打著教育改革的名義而淡化、減弱對孩子必要的挫折教育和吃苦精神的培育。

趙廣宇教育漫談,與您分享不一樣的教育生活。


教育探微


現實生活挫折無處不在。如果你頭疼的是要不要進行“挫折教育”,那麼恭喜你,你贏了絕大部分家長。這種情況下,你需要學會的是如何在孩子成功的時候去正確地表揚TA。

“你真棒!”、“你好聰明!”是不是常聽到父母這樣讚揚孩子?然而,研究表明對孩子的智力水平進行表揚,會損害他們學習的動力和表現。他們會誤以為成功是由天賦決定的,從而不再努力。孩子們都喜歡被表揚,他們尤其喜歡別人表揚自己的智力和天賦。這種稱讚確實能給他們打氣,給他們帶來特別的喜悅感,但這種感覺只能維持很短的時間。父母們錯誤地認為通過表揚孩子的頭腦和天賦,可以給予孩子們持久的自信心,但事實上這行不通,還起到了反作用。這種做法會讓孩子在遇到困難,或者任何事出現問題的時候,立即對自己產生懷疑。這就是固定性思維模式的思考方式,認為孩子能力永遠不會變,父母永遠是對他們的能力進行評判。


而成長型思維的父母則讓孩子們感受到自己是一個不斷成長的人,父母對自己的成長更感興趣。如果父母真想送給孩子一份禮物,最好的就是教會他們熱愛挑戰,從錯誤中吸取教訓,享受努力的過程,不斷學習。只有這樣,孩子們才不會成為讚揚的奴隸。他們將擁有一種刻意建立和修復自信心的終生有效的方法。


我們並不提倡父母要剋制對孩子成功的讚賞,而是說要避免某種特定方式的表揚:對他們的智力和才能做出評價的讚揚方式,或是讓他們覺得父母並非為了他們所付出的努力,而是為他們的智力和才能感到驕傲的讚揚方式。


風哥聊成長


家長該不該對孩子進行一定的“挫拆教育“?我覺得家長要做的不是製造挫折讓孩子經歷,而是教會孩子正確面對挫折,勇於面對因難和戰勝困難的能力。

只要家長不過份保護,孩子成長過程中面對的挫折又何止一個兩個呢?


簡單舉幾個例子:

1、肚子餓了,卻還沒有飯吃,算不算挫折?不要忽略生活中的小事,面對困難,克服困難的能力就是從生活中一點一滴培養積累起來的。孩子餓了,你還沒有做好飯,可以告訴孩子先等待一下,可以在等待的期間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比如看書,看動畫片或者玩具也可以。孩子會從中學到了忍耐與等待。


2、孩子與同學發生了小摩擦算不算挫折?當然算。家長要做的首先是安撫孩子的情緒,其次是瞭解事情的經過,再就是分析對錯並引導孩子自己處理。家長能不插手的儘量不要插手,因為這是孩子獨立與成長所必經的,家長不可能時刻陪伴在孩子身邊,你需要做的是教會孩子能力,而不是代成長。


3、挨批評了,受委屈了,這算不算挫折?算的。這個時候家長要做的是要有同理心,理解孩子此刻的感受,並讓孩子知道,你是理解的。待孩子冷靜下來再分析原因,並擺事實講道理,誰沒捱過批評,受過委屈,對不對?

所以,”挫折教育“,不必刻意製造,平時生活中的教育更重要。



十安育兒


首先明確我的看法,挫折教育會讓孩子成長更快。

然後給大家分享個學霸的故事!

我們小區有個非常優秀的孩子,一路在家長和老師的表揚中長大,受到的也是周圍羨慕的眼光,是大家學習的榜樣,一說就是“看人家XXX學習那個優秀”,

這孩子也不負眾望,前幾年以我們以河北省理科狀元的身份考入清華,一時風光無限!

入學後,大家知道,能去清華大學的都是天之驕子,各各都出類拔萃,他失落了,因為他覺得籠罩在他頭上的光芒萬丈突然消失了,比他優秀的人太多了,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可是他意識不到這點。有點煩躁,學習無動力,諸多原因造成他掛科,他心理有壓力,後來慢慢的抑鬱了,最後學校通知家長叫他回來休學,好像就是抑鬱症了,有的說是精神病。到底啥不太清楚,後來他們為了給孩子看病有個好環境搬家了,搬去大家不認識的地方去了,因為孩子躲著不出門!不見人!一時大家唏噓不已或者偷樂的也有,看看自己不優秀但是心裡賊啦啦健康的孩子,突然覺得也挺不錯!

大家說說這種孩子的耐挫能力,抗壓能力都很差吧!無獨有偶,前一陣吵的沸沸揚揚的中科大博士劉春揚自殺的事情,都說明“挫折”教育必不可少!

如今的很多孩子是長在溫室裡的,受到家中眾人乃至幾代人,眾星眾星捧月般的呵護,生活中家長唯恐孩子吃一點苦,受一點委屈,其實這些父母沒有意識到,挫折教育是一種十分重要的教育方式。

什麼是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是指讓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過程中遭受挫折,從而激發受教育者的潛能,以達到使受教育者切實掌握知識的目的。在教育過程中,對受教育者進行挫折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許多達到光輝頂點的人往往不是最聰明的人,而是那些在生活中遭受挫折的人,也只有那些生活在逆境中飽經風霜的人,才更能深刻理解什麼叫成功。

不少家長認為,孩子的耐挫力差是家庭溺愛造成的,所以只要讓孩子吃點苦就能解決問題,其實這並不正確,溺愛未必是孩子耐挫力差的主要原因,家庭對孩子期望太高,造成其壓力過大,精神傷害遠大於溺愛,如果不加以引導,就會使孩子的耐挫力不斷降低,增強孩子的耐挫力,就該從小培養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有力量面對將來的挫折。挫折教育應該貫穿一個人成長的始終,單靠吃幾天苦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在挫折教育的引導上,首先,家長要相信孩子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要一味主觀的認為孩子太小,任何事情對他來說都很困難。

其次當孩子自己解決困難時,要和他站在一起,孩子才能有安全感,關注孩子的行動,並在孩子實在完成不了時給予幫助。

最後,要在這個過程中總結出孩子面對挫折的能力,一步步幫助孩子建立強大的自信心。

長在溫室的孩子根本就沒有任何挫折可言,但當所有的花朵聚集在一起時,自然有的要被太陽冷落,那些唯我獨尊的嬌寵兒,只知道索取,而不知道給予和分享,不知道寬容和諒解。家長也可以嘗試著去利用挫折情境,給孩子予以挫折教育!

在利用困難情境的過程中,必須注意適度和適量,為孩子設置的情境,必須有一定的難度,能引起孩子的挫折感,但又不能太難,應是孩子通過努力可以克服的,同時孩子一次面臨的難題也不能太多適度和適量的挫折,能使孩子自我調整心態,正確的選擇外部行為克服困難,追求下一個目標,而過度的挫折會損傷孩子的自信心和積極性,使孩子產生嚴重的挫折,挫折感,恐懼感,最後喪失興趣和信心。


挫折情境,屬於挫折教育的一種方法,但是屢屢的挫折只會讓孩子失去自信,所以重要的並不是挫折本身,而是孩子在受挫後是否能恢復能力,要培養孩子,面對挫折時無所畏懼的自信心,其實挫折教育就是要培養孩子,尋找幸福的能力,這樣孩子在任何挫折面前才能泰然處之,永遠樂觀。


這是我的一點看法,友友們有很更好的見解的可以留言交流溝通吆!期待大家踴躍留言!


淺淺的教育


對孩子的“挫折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但要注意的地方在於,挫折教育要有度,也要有方法。不是上來就是不斷的給孩子製造挫折,通過所謂的“強壓”式,來磨練孩子的精氣神,打造百折不撓的精神。

家長的期望,還需要和孩子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千萬不要盲目的跟風,不切實際的模仿和運用。沒有顧及孩子身心健康與情緒的做法,帶來的反而是強壓之下的夭折,重挫之下的崩潰。

那麼,如何開展挫折教育呢?

1、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來進行抗挫折的訓練。

首先分析自己的孩子,這需要家長列出孩子的兩部分內容,一部分是孩子的優勢,至少寫十個以上,一部分是孩子的劣勢和不足。很多家長在寫孩子的優點時,第一反應就是,自己家孩子有啥優點的?平時根本沒往這個方向上去思考,提起筆來要寫時,才發現無從下筆。

實際上,孩子的優點遠遠超過父母心目中的印象,很多家長在我的引導下開始寫時,才發現自己的孩子有很多的優點:體貼、熱心、善良、長得帥、聰明、活潑,表達能力強...。

寫優劣勢的目的,是讓家長客觀的認識自己的孩子,並且根據問題,挑出可以進行挫折教育的部分來進行。

2、從小事入手,磨練孩子的心智,提升挫商

我不建議家長一上來就大搞挫折教育,對於孩子來說,他必須要有一個適應過程,而這種教育和訓練,也必須建立在循序激進,逐步遞進的過程之中,最好是結合生活中的小事來進行。

我女兒幼兒園時總喜歡贏不喜歡輸,下棋要是下輸時,一定會耍賴,或者是生氣。這不就是挫折訓練的好時候嗎?我剛開始會先輸給他,然後幾盤下來中間有贏她的。這時候告訴她,輸了很正常,你看爸爸輸了有沒有哭呢?後面隨著下棋次數的增加,有意識的改變輸贏比例,原來讓女兒贏4盤輸一盤,再到3盤輸一盤,讓她逐步的能接受這樣的情況。

3、抗挫,不等於放任孩子自己品味痛苦,家長需要與孩子共同去面對這樣的情況。

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似乎挫折教育,就要讓孩子自己去品味失敗的痛苦,只有經歷這樣的打擊,才能讓孩子變得更堅強。但事實往往是,如果打擊過大,總讓孩子品嚐失敗,帶來的結果就是孩子對自己變得不自信、自卑,反而讓孩子學會放棄,無法堅持,這樣帶來的效果,就是相反的。


4、父母正面和積級的引導,是抗挫成功的基礎

當孩子面對挫折的時候,當考試成績不佳時,孩子這時候對自己是一種自責、難過的狀態。家長此時一定要站出來,跟孩子一起去面對,跟他談心。化解他的情緒。可以告訴他,父母小時候也會面臨你這樣的情況,想知道我是怎麼做的嗎?

用講發生在父母身上的故事,把這種精神告訴孩子。有的家長說,我沒這樣的經歷啊。這個可以演義啊,把孩子的情況變成你的,說成你小時候也是這樣,並且加入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真誠的和孩子談心,往往能讓孩子產生共鳴,從而在打擊中站起來。

父母是孩子最大的靠山。在孩子無法獨立時,一定要幫助他站起來。

5、這類家庭不適合進行挫折教育。

不是所有家庭都適合進行挫折教育的,這幾類家庭一定要注意了:

(1)、父母平常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嚴厲型的。就別再打擊孩子了;

(2)、父母忙於工作掙錢,對孩子照顧不夠的。請有時間,就多陪伴孩子吧;

(3)、平時不願意陪伴孩子,有時間就玩手機的父母,也請不要隨便對孩子來挫折教育;

(4)、親子關係不好的父母,先把親子關係處理好,再來考慮挫折教育吧。


希望這些建議對大家有啟發。


我是庭爸,家庭教育指導總監,幫助過上千家庭和孩子成長。歡迎關注我,一起交流孩子成長的那些事

庭爸談育兒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 宋振輝:

宋振輝,畢業於首都醫科大學醫療系,中共黨員,從事兒科臨床工作40餘年,兒科主任醫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婦專委、懋德服務中心志願者,現返聘於房山區婦幼保健院兒科專家門診,房山區第一院心理諮詢,有豐富的兒內科臨床經驗,從事心理諮詢10年以上,擅長早期教育、青少年心理諮詢、家長課堂、青春期健康教育。

生活在社會群體中的每一個人,在一生當中,幾乎都會遭遇到難以想象的挫折和困難。

對於小孩來講,他們從來就沒有這方面的體會,他們並不懂得什麼是挫折。那麼,有沒有必要向他們灌輸一些面對挫折的態度,不少家長認為,孩子年齡小,還不懂事,應該讓他們生活在快樂之中,他們的心裡承受能力差,沒有必要讓他們接受不愉快。給他們帶來痛苦和緊張。

另一類家長則認為,既然每個人鐵定的都會遇到挫折,那麼,對孩子提前進行挫折教育就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

任何挫折都是主客觀相互碰撞,形成的結果。說明挫折既有自己的主觀努力不到位,造成失誤,形成錯誤帶來的,也有客觀上不可抗力的因素。家長對孩子的挫折教育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主要是向懵懵懂懂的孩子說明一些如何面對挫折、如何應對挫折的道理。

教育孩子在挫折面前要坦然面對,遇到挫折不可驚慌失措,要事實求實的分析挫折形成的原因、演變的過程、帶來的後果、汲取的教訓。其實,挫折就是一個矛盾體,應該讓孩子明白,發現矛盾不要回避矛盾,要千方百計的想出解決矛盾的辦法。

教育孩子要心胸開闊,面向未來,世上沒有不曲折的路,在行進的道路上必定會遇到坑坑坎坎,把挫折看做是前進道路上必經的關口,從而增強心裡的韌性。同時家長還要指導孩子調整努力的目標,揚長避短,努力發揮自己的優點和特長。

教育孩子要有適度的抗挫能力,任何人的成長都要經歷無數的挫折。這方面科學家在取得重大成果之前,他們所遇到和經歷的挫折與失敗,可能是常人難以想象的,也是常人難以做到的。如果孩子總是一帆風順,那麼一旦遇到困難,就會情緒緊張,束手無措,焦慮退縮。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有意識的為孩子創設挫折情景,為孩子打下勇於面對困難的預防針。讓孩子獲得應對挫折的適應能力。 教育孩子在遇到挫折時,敢於擔當,迎難而上。

當孩子真的遇到挫折時,家長不能置之不理,採取“無視”態度或指責、謾罵、挖苦諷刺、嘲笑等。要幫助孩子認真分析挫折產生的原因,採取正確的方法戰勝挫折。

同時還應讓孩子認識到挫折本身並不可怕,最重要的是要能夠面對挫折。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爬起來。從而鼓勵孩子加強對困境和壓力的容忍度,並且有信心和方法去克服它。

挫折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個部分,如何面對挫折人們的態度可能不盡相同,家長要認識到將來的孩子不遇到挫折是不可能的,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預先給予挫折教育也是必要的。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沒有挫折經歷的孩子,就如同溫室裡的花朵,一旦走出溫室,一點點風雨就成了毀滅。

孩子的強大和堅韌的品質,不是說說就來的,也不是大喊口號或者說教而來的,而是需要點點滴滴的成長積累而來,最終形成的抗挫折能力。

訓練孩子的抗挫折能力要把握尺度,且事後的引導和撫慰非常的重要,且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的方法。

對於嬰幼兒和兒童,訓練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從訓練孩子的延遲滿足開始。

我們會發現,如果沒有等待能力的孩子,其抗挫折能力是非常弱的,因為無法等待,將來會具很大的破壞性,情緒無法控制,會造成一定的人際缺陷,經受不了一點逆境,最終會給自己帶來一些毀滅性的打擊。

當然,延遲滿足要有度,不是一直等待都得不到,或者說是等待的太久,無法實現。適當的,控制一下,有點希望就可以實現。


其次:進行一項體育運動,專項的訓練會是很好的抗挫折教育。這個對於各個年齡階段都非常適用。

體育運動,孩子在磕磕碰碰的過程中不斷的失敗,又不斷的站起來,繼續前進,這樣不斷的過程中開始有了抗挫折能力。

體育項目一般都會有一個目標,目標性極強,能力極強,為了達到目標,失敗也特別多,但教練又有方式鼓勵繼續。

再有,身體健康,體質不斷增強,生命充滿活力,對身體有了一定控制能力,抗挫折能力極強。

當然,對於更大的孩子來說,關有這些不夠,遇到事情家長根據具體情況去引導極為重要。


總之:抗挫折能力對於一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古往今來,但凡能有大成者都有著極強的抗挫折能力。但這種能力,需從孩子就開始培養。

千萬別怕孩子遇到挫折,因為在孩子一生的路上,作為家長的你沒有辦法替孩子鋪平一切路的,那就讓孩子擁有這種在崎嶇路上行走的能力吧。


教大育小


💖歡迎來到“老穆說語文”問答領地,老穆將用最大的熱忱和最好的回答來回饋您!💖


老穆解析

【老穆寄語】如果說父母的關愛是孩子成長的鋪路石,那麼,生活中的挫折就是孩子成長的助推器!

《西遊記》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唐曾師徒四人,一路斬妖降魔,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取得真經。試想一下,倘若他們沒有歷經挫折的考驗,而是一路暢通,直接拿到真經,那麼,他們的人生境界能得到提升嗎?這樣的故事還能傳承下去嗎?

或許,八戒還是那麼的貪婪,悟空還是那樣的任性,唐曾還是那樣的單純,沙和尚還是那樣的沒有主見……

孩子的成長之路又何嘗不是“西天取經”的過程,穆老師不禁想起2016年江蘇高考的一篇論述類文本閱讀的文章,叫《成人不自在》,講述的就是不服管的孫悟空“成人”的過程。

文章最後有這樣一句話,說的特別好,穆老師為大家摘抄如下:

任何社會中的人都面臨著“自在”和“成人”的兩難處境。你生活在社會當中,一方面希望有更多自由,另一方面又發現面臨著種種約束。這是兩難的,人的一生就是在這種兩難處境當中找到最佳位置。

孩子的成長過程又何嘗不是這樣呢?一方面孩子渴望自由,不需要受到任何人的約束;另一方面,孩子又發現生活中將面臨種種約束。

應該怎麼辦?就像文章中所說的那樣,找到兩難處境中的最佳位置,也就是平衡點。如何找到這樣的平衡點,就需要我們的家長去人為創造。

我們都知道,孩子自打出生後,父母們對孩子是呵護有加,深怕磕著碰著,特別是爺爺奶奶,更是呵護有加,把孩子當祖宗相待。



朋友們,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無異於溫室裡的花朵,是經不起風吹雨打的。因而,挫折教育便提上了日程。

那麼,挫折教育有哪些好處呢?老穆為大家分析如下:

❤️一、有利於孩子早點客觀、正確地認識這個世界,不要想當然的活在象牙塔裡,便於更好地適應複雜的社會。

❤️二、有利於提高孩子的抗壓能力與心理承受能力,避免以後栽跟頭時,難以面對與承受。

❤️三、能提高孩子對事情的判斷力與認知力,鍛鍊孩子的思維能力,增強經驗性。

❤️四、能夠激發孩子的鬥志與對勝利的渴望,培養孩子不服輸的氣質。

❤️五、挫折雖然是酸澀的,但卻成為孩子今後美好的回憶,無形中成為一筆豐厚的財富。

❤️六、挫折,還可以成就孩子的作文,讓孩子有話可說,富有真情實感。

老鷹折翅才能飛得高遠,蠶蛹破繭才能變得美麗,壁虎斷尾才能保全性命……

親愛的家長朋友們,如果你覺得不錯,記得關注“老穆說語文”,並點個贊哦!


老穆說語文


挫折教育當然是應該的,但是完全沒有必要刻意地製造挫折,畢竟在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中,經受挫折都是在所難免的。

現在的孩子,被保護得過多是常態。很多應該讓孩子獨立承擔的部分,都被父母給頂住了。為什麼孩子變得越來越脆弱?因為我們的孩子面對的都是被安排的。


學習和生活都被家長安排好了,並且主線已經明確,你只要學習好了,其他什麼都不要管。或者換句話說:你要是學習不好,你就是個差勁的孩子。

孩子在學習上的挫折感是非常強的。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孩子沒有拿到前幾名,在學習上能夠有什麼成就感呢?即便是老師和家長不說,孩子也能感受到,在學習上,能夠得到表揚的只有那麼幾個。

可以說,大部分孩子在學習上,一直都是挫折,直到麻木。每天都是被推著走,一個人能夠有自己的想法嗎?學習上,都是別人想要的,自己想要的幾乎沒有。

所以很多孩子只想到玩,因為只有玩的時候,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這是一種補償心理,也是孩子內心追求的一個庇護所。


家長最應該做的,是讓孩子認清自己,並且為了自己而努力。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定位,都有自己的追求。有些孩子體育好,同樣能夠激發出孩子的內心;有些孩子藝術好,一樣能夠擁有自己的學習激情。如果我們都讓孩子在學習上勝出,那麼必然是不現實的。


很多孩子在學習上先得脆弱,是因為沒有自我掌控感,一個人對於一個事物沒有切實的自主感,自然就很容易失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