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為什麼難以翻身?

窮人為什麼難以翻身?

窮人為什麼難以翻身?

上圖是模擬的人生路徑模型,如圖所示,假設有16條路徑,每人每次只能走一條,其中有一條可以收穫1000,我們稱之為“成功”;

其他各條收穫有高有低,也有收穫為0和負收穫(損失);

0和損失我們稱之為“失敗”,其他不高不低的數值我們稱之為“普通”。數值1000就相當於賭對風口、產生全國甚至世界性影響的創業者,例如馬雲馬化騰之流。身價暴漲成千上萬倍,在納斯達克上市;

數值為30的路徑就相當於房價低的時候買了十幾套房,或者機緣巧合當上了縣處級一把手,或者成為某個領域大咖,總之基本就是普通人不拼爹能達到的最高的高度;

數值7、8、9就相當於好單位的普通職工或小領導,或者考了N多證書籤簽字就能收錢的高級技術人員。這些人在城市裡有比較高品質的生活,但是為了這些品質也付出了不自在的代價;

數值0-3就相當於打工者或者山區農民,行情好能多掙點辛苦錢,行情不好很可能顆粒無收;

負數相當於犯罪道路、重大疾病、天災人禍,或者其他高風險的情況,一碰到這輩子基本就廢了。毫無疑問,成功的數量顯著少但是回報極高,普通的數量顯著多但是回報較低,這都符合現實情況。只是該模型中失敗的數量比較少,比現實情況“溫和”,實際情況負數會更多。

我們看看這個比較“溫和”的模型反映出什麼規律:

首先,我們計算一下這16條路徑的平均回報,也就是算術平均值,結果是——66.75

66.75是什麼概念?

相當於前面所說,普通人不拼爹能達到的最高還要高得多的境界,大約相當於一個超發達城市的市委書記,或者天天中500萬彩票連續中10年。這是普通人不可能達到的程度,做夢都不會想,但是一來個平均居然就從數值上實現了。

然後我們再計算一下16條路徑回報的中位數,結果是——5.5

中位數:將有限個數從小到大排成一行,如果有奇數個,則位置在這行最中間的那個就是中位數;如果有偶數個,則位置在中間兩個數的平均值是中位數。

本模型中,這16個數排成一列為:

-14,-9,-5,0,1,2,3,4,7,7,8,8,9,17,30,1000

其中4和7位於這一列的中間位置,取二者平均值為5.5。

5.5就很親切了,差不多是城市小白領的水平——有套小房子有輛代步國產車但是都揹著貸款,農村來的鳳凰男努力到頭髮掉一半肚子大一倍的時候基本可以達到。

要理解這兩個數為什麼差別那麼大,需要理解“算術平均數”和“中位數”的深層含義。

平均數是最古老的統計方法,卻也最為激進。它給出的其實是這一堆數據在一起“混合”之後經過很長時間最可能的趨勢;是一種“從此刻開始不去擾動這些數,讓它們自由混合,隨著熵增不斷變得均勻的那個位置”。

這就像一杯水和一滴墨汁,經過算術平均之後得出的是一杯淡墨水。

現實中一堆數據經過算術平均,其實往往不對應真實情況下的任何數值,就像66.75不對應這16條路徑的任何一種回報,是一種虛擬狀態。

中位數則是一堆數據在空間聚集的中間位置。中位數強調的不是數值本身的大小,而是這些數值在空間的排布與集中所在。

中位數就像戰士打靶在靶上留下的彈痕,它反映的是一個東西最可能落入的空間大概在哪個位置。

相比平均數,中位數更能反映大家直感中的“平均”——我周圍的人大概什麼樣,差不多才是感覺中的“平均值”。

這就是為什麼每次平均工資發佈之後大家都感覺拖了後腿——少數人過高的工資強烈拉高了平均數;而在真實空間中,很多人最可能“落入”的收入範圍,就是平時身邊人的收入範圍,少數人極高的工資大多數人根本看不到,也就不參與“自己感覺”的統計。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體育比賽計分的時候要“去掉一個最高分去掉一個最低分”,目的就是為了儘可能讓各個裁判給出的分數處在一個“最可能空間”內,避免極高或極低分扭曲概率空間。

窮人為什麼難以翻身?

對於本文開始的這個模型:圖中最下面紅框範圍才是最可能落入的區域

最可能落入的空間其實大致是上圖紅框內的範圍。也就是說:不同的人從這16條路中隨機選一條來走,經過足夠多的人,大部分人會落在紅框這個收穫範圍內。

這個收穫是遠低於平均值的。

說了這麼多,這跟窮人難翻身有什麼關係?因為——

有錢人完全可以花錢讓16個人同時遍歷16條路徑,反正總有一個是最高收穫,最後有錢人的收穫是平均值。而普通人只能選一條路徑去試錯,錯了也沒辦法,時間回不去了。

退一步說,就算普通人可以死了又重新活一輩子,大概率也還是掉在紅框範圍內。不能同時遍歷所有可能性就不會有平均值的收穫,只能在中位數範圍上下徘徊。

所以到這裡你就明白,窮人之所以難翻身就是——

富人可以花錢遍歷各種情況,收穫平均值;而窮人只能自己選一條路走,結果徘徊於中位數範圍。

平均值可以碾壓中位數。所以不要小看平均,這已經是極高的收益了。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風投願意冒很大風險投資,甚至像是賭博一樣。這在普通人看來幾乎不可理喻,花那麼多錢去試錯簡直就是打水漂,其實人家背後的邏輯是數學,是要獲得平均值收益。

而越能獲得平均數收益,也就越有錢,進一步就更能遍歷各種可能性,形成正反饋。

當然現實情況比這個模型複雜的多,但是背後的邏輯就是這樣:一群人同時做事取得的平均值,往往遠高於一個人做這件事很多次獲得的收穫。

富人可以花錢讓人做事,窮人就只能自己親力親為,這就是窮人難以翻身的原因。

以前會認為窮人是工作佔用太多時間,沒有時間讀書學習提升自己,也就是時間被佔據太多所以難以翻身。

這有一定道理,但讀到這裡你就會知道,窮人難以翻身的背後不僅僅是時間問題,還有概率問題。

由此可見,真正會用錢的人一定是把錢當成工具,驅使更多的人參與到“試錯”和獲得平均值的活動中來——也許這就是“捨得”的概率含義吧。

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為什麼錢越流動,可能創造的價值越高,因為這樣可以提高找到“成功”路徑的概率。

本文主要以錢作為典型進行討論。實際上“讓別人嘗試其他路徑”不止是錢可以做到,槍桿子、信仰、道德、信用、法律制度、規則、價值觀、文學藝術、情感、性……都可以,這些都是“權力”。只不過在市場經濟下,錢由於最具有流動性,貫通了上述全部,是最為典型的權力。

而讀書重要就在於:書是他人走過的路,上面標記了作者人生道路的收穫和損失。

通過讀書,能產生哪些路可行、哪些不可行的大致意識。讀書多了形成的認識,就類似於“人生地圖”,在行走之前先有一個基本方向,而不是隨機亂撞。這可能是窮人翻身為數不多、比較穩定的方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