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的三場景:失落、獵鹿、陪伴,引發親子教育的共鳴與反思

在我的4部電影中,都有兒童的參與,我也樂於這樣做。我感覺沒有足夠的適合父母和孩子一起觀賞的家庭性影片;我也相信,對於兒童來說,電影有著現實性的責任:傳播將會伴隨其一生的人道主義價值觀。這就是我的抱負,藝術上的,也是道德上的。

——費利普·彌勒

電影《蝴蝶 Le papillon 》2002年12月18在法國上映,它是由擅長拍攝家庭劇的菲利浦·慕勒執導,主演是三屆法國西澤獎影帝米歇爾·塞侯,法國天才童星柯萊爾·布翁尼許。柯萊爾·布翁尼許是本部影片的最大亮點,她將一個出生在單親家庭聰明伶俐又孤獨敏感的小姑娘麗莎演繹得活靈活現。

《蝴蝶》的三場景:失落、獵鹿、陪伴,引發親子教育的共鳴與反思

電影講述麗莎一個單親家庭的8歲小女孩,媽媽未婚先孕生下來她,但不懂得如何去愛她。這讓小麗莎倍感孤獨,她常常一個人待在同一個地方孤獨的度過一天。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某一天,她遇到了同樣孤獨的老人朱立安。老人把她領到了自己的家裡,麗莎第一次接觸到了蝴蝶。隨後一老一少開始了尋找全歐洲最罕見、最美麗的蝴蝶“伊莎貝拉”。

伊莎貝拉蝶(Isabellae),1898被一個西班牙獵人發現,便被賜予了西班牙皇后的名字,它是現存歐洲大陸最美麗的蝴蝶之一。

朱立安尋找伊莎貝拉蝶是因為達成已故兒子的心願,兒子臨終前渴望見到伊莎貝拉蝶。老人的兒子原本擁有者健壯的身體,精神狀況有沒有問題,可是突然變得神經過敏起來,經檢查患上了憂鬱症。朱立安自從兒子走後,一直不能心安,為了履行對兒子的承諾,開始大量收集蝴蝶的標本,然而過去了很多年,依舊沒有找到傳說中的伊莎貝拉蝶,這也成了他一直以來的心病,直到有一天,他決定進山尋找伊莎貝拉蝶。

《蝴蝶》的三場景:失落、獵鹿、陪伴,引發親子教育的共鳴與反思

一老一少同行途中,小麗莎不停地詢問著朱立安各種各樣的問題,也時常跟朱立安鬥嘴,即使他看起來很嚴肅,也沒有阻擋住小麗莎的熱情。她對這個世界依然充滿了好奇,她的問題向來沒有人解答,即使是簡單的陪伴也成了遙不可及的願望。

一老一少在不斷地爭執與妥協中,漸漸的親近。這一趟旅程,不僅讓人對溫馨陪伴的深有感觸,更加引發觀影者對一些列親子問題的反思。

不失信於童

Je peux te demander quelque chose ?

我能問你點事情嗎?

Quoi encore?

又有什麼事?

麗莎的媽媽曾多次答應過她會去遊樂場,吃麥當勞。但是等來的確實失望,小麗莎一次一次的回首,眼神中充滿了期待,她希望能從駛來的公交車上看到熟悉的身影下來。然而一次次駛過的公交車彷彿在告訴她,你媽媽又一次騙了你。

第一個場景:麗莎看了看落日,她知道媽媽這次又不會陪自己了。期許慢慢的褪去,剩下的只有失落。她對於跟媽媽的陪伴充滿了嚮往,正是這種越來越大的期待感再一次被失落取代

《蝴蝶》的三場景:失落、獵鹿、陪伴,引發親子教育的共鳴與反思

郭伋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兒數百,各騎竹馬,道次迎拜。伋問“兒曹何自遠來”。對曰:“聞使君到,喜,故來奉迎。”伋辭謝之。及事訖,諸兒復送至郭外,問“使君何日當還。”伋謂別駕從事,計日告之。行部既還,先期一日,伋為違信於諸兒,遂止於野亭,須期乃入。其為人若此。

東漢官員郭伋上任以後來到西河郡美稷縣巡查,碰到幾百名小孩騎著竹馬,在路上對他夾道歡迎。郭伋問他們:“你們為什麼這麼遠還要自己趕來。”孩子們說:“聽說大人來到,很高興,所以來歡迎。”郭伋表達謝意。等到事情辦完,孩子們又送到城外,問:“使君哪一天能回來”。郭伋讓人算了算行程,告訴了他們。巡視回來,比約定日期早一天。於是在野外亭中歇宿,等到約定日期才進城。而郭伋之所以這麼做,就是怕失信於孩子們。

《蝴蝶》的三場景:失落、獵鹿、陪伴,引發親子教育的共鳴與反思

現實中孩子被我們的爽快的承諾所吸引,內心滿懷期待。可當我們因為各種瑣事纏身,又會乾淨利落的告知,“我有事,下次吧”,再小的孩子也會失望,也會對你產生不信任。愛默生說過,不信任的成本是非常昂貴的。多一份誠信,少一份成年人的信口開河。其實孩子的快樂遠沒有看上去那麼難,只不過需要你短暫的跳脫嘈雜的世界,真正的靜下心來去聆聽她們的世界,去觸摸、去感受、去陪伴。

言教不如身教

Pourquoi tu me prends par la main?

為什麼你要我握著你的手?

Parce qu'avec toi je suis bien。 

因為和你在一起,我感覺很溫暖。

小麗莎無意中聽到老人朱立安跟房東的對話,老人一個神秘的地方尋找一隻美麗的蝴蝶。小麗莎心動了,她決定要跟隨朱立安一起。朱立安並不願意帶她,小麗莎很失望,她說她想看大山、看奶牛、看蝴蝶,因為這些她都沒見過。隨後麗莎又使出渾身解數、軟硬兼施,終於贏得了老人的妥協,答應帶她一起進山找蝴蝶。麗莎全副武裝了一番,一臉的神采奕奕充盈了整個畫面。

第二個場景:叢林中麋鹿悠然自得尋覓著食物,一老一少觀察著自然的幽靜和祥和。突然一聲獵槍聲,麋鹿倒下了。麗莎與胡利安不約而同地微微一噤,“該死的盜獵人”從老人口中脫口而出。

可這件事沒等過多長時間,朱立安就用棉花和化學品悶死了孩子捉來的阿波羅蝶,孩子喃喃語道“盜獵人”,老人在捕獵者殺死鹿的時候教給麗莎的道理,麗莎也在這時刻指了出來。老人尷尬一笑,淡然認可

《蝴蝶》的三場景:失落、獵鹿、陪伴,引發親子教育的共鳴與反思

孩子的世界也許就是這樣,吹毛求疵,容不得半點瑕疵。從小麗莎之口說出來又顯得多了些真摯與虔誠。上一秒還是那個指責別人的人,下一秒就變成了被指責者。像極了現實中的我們,對孩子看電視、玩手機的行為喋喋不休,卻不停的刷著手機看著段子,開懷大笑;總是在強人所難,而對自身的行為卻視而不見,堂而皇之。常常還自以為,所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她能明白我的苦心,能感受到我的愛。

當麗莎對老人說出“盜獵人”的時候,我們是否應該驚醒?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會以父母為第一模仿對象,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產生著影響。我們不能輕視小孩觀察問題的視角,同樣除了言傳身教,更需要給孩子創造良好的生活、成長環境。

身教不如境教

Ca t'a plu le petit voyage ?

你喜歡我們的旅行嗎?

Ah oui beaucoup。

非常喜歡。

尋找蝴蝶的一路上,一老一少慢慢地建立起了溫情的爺孫感情。老人和小女孩之間展開了有趣的交流,朱立安威脅小女孩,不準麗莎叫他爺爺,不然他會丟掉她,但是麗莎並沒有在意,因為她知道他不會這麼做。朱立安會向麗莎解釋一些名詞,會把麗莎愛吃的西芹沙拉給她,耐心地講故事給麗薩聽。

第三個場景:麗莎會喋喋不休地說話,不停地拋出自己的問題,朱立安往往會無奈的翻著白眼。途中他們遇到美景,遇到不同的人,老人的睿智,小女孩的天真無邪,時時都會聽到一些妙語。他們一起唱歌,一起捉蝴蝶,一起分享大自然

《蝴蝶》的三場景:失落、獵鹿、陪伴,引發親子教育的共鳴與反思

在麗莎的一大堆問題裡,我們好像回憶起小時候腦子裡有無數個問號的童年。始終乾淨的畫面,清朗的藍天,綠油油的法國原野,鳥聲,昆蟲聲,風聲……美麗的蝴蝶,當然還有那天真爛漫的小麗莎。這一切都為麗莎換來了生命一次奇幻的經歷,在茫茫綠海中探求大自然的靜謐、老少相處的詼諧,還有久違難忘的親情。

言傳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一老一少起尋找伊莎貝拉,一路走來,淘氣的與頑固的也會產生感情的,其實最後的美麗與愛,就在我們身邊。當我們能給孩子提供一個好的生活、成長環境,孩子便會快樂健康的成長。

電影帶來的共鳴與反思

電影最後麗莎的媽媽和朱利安坐在椅子上,看著麗莎快樂地玩著籃球。她很是不解的問著老人:“為什麼她會這麼喜歡打籃球。”

這種情景像極了現實中的我們,很多地方並不瞭解孩子,而只是一味的我感覺。當電影中麗莎媽媽詢問老人的時候,彷彿能感受到其實我們也是這樣。完全根據你的規劃安排孩子的生活,忽略了孩子的想法和聲音,根本不去了解他內心真正的所思所愛。

當老人告訴她,你應該告訴麗莎,你愛她。麗莎的媽媽說:她知道我愛她。老人反問:如果你確認她真的知道,那你覺得她會做所有的這些事情嗎?

《蝴蝶》的三場景:失落、獵鹿、陪伴,引發親子教育的共鳴與反思

反問的那一刻,是不是真的也要問一下自己,我的愛,孩子真的知道嗎?愛不僅僅是努力為孩子創造物質條件、日日鞭策,更是為了孩子變得更好,更是我愛你,只因為你是你。

寫在最後

影片經典的法國式節奏、配樂、曼妙的長鏡頭,細膩的情感緩緩流淌。追尋蝴蝶的路上一顆玻璃般的心見證著成人們的庸俗、貪婪。爺爺和小麗莎一起見證蝴蝶破繭重生的那一刻,寓意著媽媽破碎的人生和麗莎童年的不幸,都會因為經歷苦難而獲得新生。

《蝴蝶》像清新的田園詩,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一點點滲入眼耳。蔚藍晴空下,一望無際碧綠的草原,微風中搖曳的金色麥浪,草原上爛漫的野花和撲蝶的小女孩。當你發現潛移默化中被一個孩子而改變的時候,也許會感嘆這個世界的奇妙。

《蝴蝶》的三場景:失落、獵鹿、陪伴,引發親子教育的共鳴與反思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