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人生,不應該淪為原生家庭的犧牲品

原生家庭會給我們一些什麼樣的影響?

都市情感劇《都挺好》熱播,讓“原生家庭”一詞再次躍入輿論場。心理學家弗里曼認為,原生家庭的不足,將成為一個人後續人生的索求和追逐。在《都挺好》劇中,從小活在重男輕女陰影下的蘇明玉,雖然早早養成了獨立和勤奮的好習慣,但內心深處極度缺愛,所以她用事業的忙碌來抵消內心的孤獨,渴望被愛但又畏懼愛。而從小被溺愛的“媽寶男”蘇明成,則好逸惡勞、自私自利,並把父母的偏愛視為理所當然。

你的人生,不應該淪為原生家庭的犧牲品

全球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種聯繫有時候會影響每個人一生。

馬東在《奇葩說》裡問過武志紅這樣一個問題

很多人把長大以後的所有不順心,不如意,改不了的毛病,克服不了的性格障礙,過不了的接人待物的那些門檻,都歸結為原生家庭,有那麼嚴重嗎?

武志紅說出了很多人的心聲:有!

許多心理學研究早已證明:早期生活經歷,特別是原生家庭對個人性格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個人的生活會產生長期、深遠的影響。

在鼓勵中長大的孩子,滿懷信心;

有這樣一個家庭,父親是個商人,勤快、節儉、善良、寬容,凡事讓著母親---他們的兒子常記得別人對自己的好處,和周圍人相處融洽,對家人很尊重,特別是對妻子體貼入微。對孩子有耐心,不會亂髮脾氣及打罵孩子,凡事願意自己悄悄地做,不願指派別人幹,人際關係好。

在敵對中長大的孩子,常懷敵意。

有個家庭,父親是個大男子主義,對老婆、孩子經常訓斥甚至打罵,大家都很怕他---他們的大女兒在家裡也常訓斥、打罵弟弟妹妹,成年後對孩子常發脾氣,經常命令孩子做事;家裡的事必須按她的意思辦,聽到反對的話就大動肝火,刻意樹立自己在家中的權威。不尊重別人,辦事武斷,與家人關係較緊張。

在譏笑中長大的孩子,學會譴責,

根據調查研究的結果顯示:父母經常吵架對孩子造成的不良影響大於父母離婚對孩子的影響,比例分別是33%、31%。原因是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孩子長期目睹父母爭吵,父母間相互敵意、貶低對方,都會使孩子產生不安全感、不信任感、懷疑、困惑等消極情緒,以後很可能造成孩子人際關係障礙,難以與別人建立信任關係,影響孩子的一生幸福。

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就算不是“決定”,起碼也會影響一生。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總是潛移默化的,等我們意識到的時候,那些影響早已經深入骨髓。一位網友曾這樣形容父母對自己的影響:“就是自己特別想要逃離他們的控制和思路,卻又驚恐的發現自己跟他們越來越像。”

如果沒有深入的發掘,大多數人尚不能意識原生家庭對自己產生哪些好的影響和不良影響。

因為人們在未成年前,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必須依賴別人,認知發展也不完善,處於生存的本能,都會主動適應周圍的環境,熟悉和模仿父母的生活和認知模式,久而久之就把早期父母的生活模式無意識到帶到了自己成年後的生活中,並且自己還覺得是理所當然的。

“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命運”,不管我們想不想承認,心理模式會在家庭代際傳承,對人的影響,包括性格,生活態度,到最後可能就影響了整個人生。

真可謂: 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你的人生,不應該淪為原生家庭的犧牲品

可是原生家庭是否就決定了我們的一切呢?

正如東野圭吾說那樣: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

你也許在過去很不愉快,但你得往前走,而不是糾結過去,想著要改變父母,結果反而造成很多矛盾。

確實,父母因為成長環境有他們的侷限性,但是他們支撐家庭走到今天也並不容易。

是的,我們要認清一件事:是的,從來沒有好的原生家庭。父母不可能給予我所有,但我,可以給自己想要的力所能及的東西。

所以:如果失敗,先找自己的原因,不要讓原生家庭來背這個鍋;

如果抑鬱,去看精神科醫生,不要窩在床上恨爹孃;

如果不快樂,去交朋友,或者閱讀相關心理書籍,努力療愈自己。

美國加州註冊心理諮詢師陳兌說:“科學家從生物學和心理學的角度都證實了,我們不可能完全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不過,可以通過創建新的人生經驗和新的依戀關係來減低原生家庭的影響。

也就是說:雖然原生家庭塑造了我們的過去,卻不能束縛我們的現在和未來。

你可以好好照顧自己、過好的生活,找一個親密伴侶,重新塑造一個依戀關係來降低原生家庭的影響,你可以跟原生家庭拉開距離,重塑一個生活圈。

你的人生,不應該淪為原生家庭的犧牲品

自我療愈

原生家庭,就是一個分水嶺。

有人因為原生家庭心懷憤懣,陷入桎梏中不可自拔,為此搭上自己的一生。

但也有人,憑藉自己的努力,逆天改命,把原生家庭欠自己的那些,都贏了回來。

像是蔡少芬。嗜賭成性的母親“吸乾”她的血,她也抱怨過命運的不公,可後來她遇到張晉,建立自己的小家庭,把日子經營成所有人都羨慕的模樣。

再像是蘇明玉。雖然對原生家庭有恨,但她選擇把這些恨,化為前行的動力。

我們在成長過程中,父母沒有學習心理成長和心理健康的知識,他們盲目施行的方法,也許就不小心影響到我們的行為方式,那麼已經發生的事情會伴隨一生嗎?

一位朋友說:我認為家庭只能決定前半生,當到達一定年紀,心智等一切都成熟時,就能通過知識學習新的方式,通過獲取財富實現人生理想。

接受我們各自的原生家庭吧,好或不好,都該如此,放好心態,也別總拿原生家庭作為自己負面行為的各種理由,我們要知道,我們當下所作所為,所言所行,也是在給自己的家庭做基礎,讓自己變好,也會感召到好的人!

我們現在就要開始學習家庭中應該有的一些東西,以防我們將問題,再傳給下一代:

一、尊重和信任。家庭中不是控制與被控制的關係,家庭中不刻意樹立某個人的權威,每個家庭成員都有尊嚴,也會自覺維護別人的自尊

二、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為自己做的事負責,不為別人做的事情承擔責任,尤其是為配偶和子女。這樣做表面上看似不通人情,實際上對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大有益處

三、寬容的心態。世間事物從不同的角度看會得到不同的觀念,有的夫妻為擠牙膏是從上面擠還是從下面擠吵得不亦樂乎。聽者可笑吧,可您想過沒有,有多少夫妻吵架不是因為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呢!

四、論事不論人。不要帶著個人情緒和成見,別老想以前他(她)犯過什麼錯,現在又如何如何……,應本著開放的態度對待周圍的人和事,才會對別人的看法不固守僵化,才能做到論事不論人

五、真心讚賞別人。每個人的內心都渴望被人欣賞、接納,善於稱讚、表揚別人的人,是受歡迎的人。尤其是發自真心的讚賞,在給別人帶去快樂的同時,也給自己帶來融洽的人際氛圍

六、善於表達自己。只有清晰地表明自己的立場,別人才有可能理解你、支持你。在家庭裡,要注重培養大家的語言表達能力

七、真實的自我。瞭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二是從內心深處接納真實的、現實中的我。接受自我的人,是自信的人。不要為迎合別人而改變自己,因為那樣做的結果會壓抑自己的本性,長久下去會感到迷失自我,勢必影響心理健康。順便說一句,也不要刻意去改變別人,那是勞而無功的,我們所能做的只能是用自己的行為去影響別人

八、每個家庭成員要樹立自我完善的觀念。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父母,也不存在完美無缺的孩子。我們所能做的只是儘可能地、不斷地完善自我,充實自己,使自己成熟、壯大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重視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它值得我們投入一定的時間和精力認真思考自己的原生家庭到底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影響

特別是如何避免我們的孩子繼續受到不良影響的侵蝕。原生家庭的影響不僅關係到個人的生活質量,還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們孩子的一生幸福,如果我們的原生家庭曾經給我們帶來了傷痛,那麼請為我們的未來—孩子們創造一個快樂、健康的原生家庭吧!

你的人生,不應該淪為原生家庭的犧牲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