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之——管姓來歷

源流發展

源於姬姓

1.管叔之後,據史籍《通志·氏族略》、《中國姓氏起源》及《廣韻》所載,周武王滅商以後建立了周朝,封其三弟叔鮮,史稱管叔在管(今河南鄭州管城區),建立了管國,讓他與蔡叔度一起管理商朝遺民。周武王姬發病逝後,由年幼的周成王姬誦即位,因為周成王當時才十二歲,年紀太小,就由周公和周召公二人輔政。管叔和蔡叔二人不服周公等,認為周公旦的統治不利於周王朝,於是就勾結紂王之子武庚起兵,聯合殷商酒族和淮夷民族發動了叛亂,一直到三年後才被周公旦平息,武庚以叛逆之罪被殺,管叔也以叛國之罪被殺,蔡叔被流放。管叔死後,他的後代就用以前他的封邑名稱為姓氏,稱管氏,世代相傳至今。

2.周穆王之後,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據史籍《通志·氏族略》及《風俗通》的記載,周穆王姬滿執政時期,將自己的一個庶子分封於原管叔之邑(今河南鄭州)。傳至春秋時期的管仲,該支家族始顯於齊國。管仲,即姬夷吾,公元前725~前645年,卒諡敬,亦名敬仲,穎上人(今安徽穎上),是春秋時期著名的齊國政治家。管仲原輔佐公子糾,並曾用箭射殺公子小白,公子小白通過裝死才逃過一劫,後公子小白搶先回國即位。

管仲的後代皆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世代稱管氏至今。該支管氏與管叔之後同宗同源。以前的管叔因叛亂被殺,身敗名裂,而管仲聲名顯赫,德才兼備,又使周穆王支庶管氏一族揚名天下,故而管氏子孫尊奉管仲為管氏的得姓始祖,史稱管氏正宗。

《百家姓》之——管姓來歷

源於官位

出自兩週時期官吏管鑰,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管鑰,是西周初期周公旦設置的一種官吏,專職掌管王宮禁城、都城國門的大門鑰匙,在各諸侯國,該職責由司城負責。在典籍《周禮·地官》中記載:“管鑰,司門掌授管鍵以啟閉國門。謂鑰也。”

在管鑰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管鑰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管氏、鑰氏。

得姓始祖

管叔鮮:姬姓,名鮮,周文王姬昌與太姒所生第三子,周武王姬發同母弟,周初三監之一,周朝諸侯國管國(今河南鄭州)國君。因受封管國,故稱管叔或管叔鮮。周武王滅商建周後,將管叔鮮封於管地,建立管國,與蔡叔度、霍叔處協助、監督商紂王之子武庚,一同治理商朝遺民,史稱“三監”。周武王死後,其子周成王繼位。周成王年幼,由管叔鮮四弟周公旦攝政。管叔鮮與蔡叔度、霍叔處不滿周公旦攝政,於是挾持武庚發動叛亂,史稱三監之亂。不久,周公旦平定叛亂,誅殺管叔鮮,管國滅亡,管國人以管為氏。

管仲:姬姓管氏,名夷吾,卒諡敬,亦名敬仲。潁上(今屬安徽省)人,春秋時齊國著名政治家,乃周穆王之後。管仲原輔佐公子糾,並用箭射殺公子小白,公子小白通過裝死才逃過一劫,後公子小白回國即位,即齊桓公。他不計前嫌,重用管仲為相,管仲感恩戴德,輔佐齊桓公實施改革,他通過通貨積財,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使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管叔因叛亂被殺,身敗名裂,而管仲聲名顯赫,德才兼備,又使穆王支庶之管姓揚名天下,故管姓子孫尊管仲為管姓的得姓始祖。

《百家姓》之——管姓來歷

遷徙分佈

在西周眾多諸侯國中,管國立國早,消亡亦早,管叔鮮被誅,其子孫風流雲散,到異地去棲生,時齊魯富庶,多數子孫播遷山東,亦有南徙安徽、江蘇北部和河南東部一帶者。春秋時,管氏名人除管仲外,亦有同時代的管至父,亦為齊國人。可見此際管氏仍主要繁衍于山東。

西漢時見於史冊之管氏有高祖妃管夫人,李陵軍侯管敢,燕令管少卿,管氏郡望平原應在秦漢之際形成。東漢時農民軍首領管亥,亦為齊人,中常侍管霸,頓丘人(今河南清豐)管伯,可見此際已有管氏在河南落籍。另東漢初年,有曾任山東副都軍務的管思藏自豫章之帶源徙居閩地寧陽招賢裡羊崗壩(今福建寧化水茜張坊村)。三國時,北海郡朱虛人(今山東臨朐)管寧,避居遼東三十多年,有子孫留居當地。

魏、晉、南北朝時期,因社會動盪,管氏避亂有西去秦隴,南及瀟湘者。據《管氏宗譜》載:“齊魯有管仲後裔,秦隴有管純後裔,湖湘有管修後裔,遼東有管寧後裔。”南北朝時亦有管氏避居江南,隋末農民起義軍首領管崇即為晉陵郡人(今江蘇常州)。

唐、宋之際,管氏在江南繁衍日盛。五代後唐年間,管思藏有後裔真郎,返徙江西帶源居住,後其子孫播衍閩、粵、贛各地。宋朝詞人管鑑,隨父仕宦,由龍泉徙居臨川(今江西)。元時,翰林學士管礻韋開基河南光山。

明朝初期,有光山一支遷往新蔡。同時,管氏作為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河北、山東、陝西、天津、江蘇、安徽等地。據《明清進士題名碑錄》記載,明清之際管氏進士及第者有五十五人,有三十五名為江蘇、江西、浙江人,排除其特有的文化氛圍外,說明管氏在此三地分佈甚廣,另南方還有湖北兩名,雲南一名。北方則以山東之莒州(五名)、高密(兩名),陝西之咸寧(兩名)為眾。管氏此期的分佈由此可見一斑。

清朝時期,管氏族人有渡海赴臺,僑居海外者。另有山東之管氏族人闖關東謀生。

郡望

管姓的望郡在平原郡(今山東省平原縣)、晉陽郡(今山西太原)。

堂號

平原堂:以望立堂。

晉陽堂:以望立堂。

匡世堂:春秋時期,管仲為齊桓公的宰相,他幫助齊桓公平定、治理天下,成為歷史上有名的宰相之一。孔子稱讚他“一匡天下”,意思是救了整個天下。

《百家姓》之——管姓來歷

字輩排行

管氏遼寧莊河一支字輩: 守正剋日 世文 福殿重修德,齊家有義方 。存心習聖道,立志守綱常

安徽鳳臺縣管氏字輩:山(文、玉) 士(勳) 佔 樹 (邦)敬(佩),以 賀 振 寶 興,家 永 昌 久 成,忠 孝 德 澤 明。

廣西天峨管氏字輩:“朝應麟鳳香,”宣啟世代昌,祖德恩通遠,宗功賜福長,呈祥添彩秀,瑞慶銀榮光,興隆禎可享,富貴正安康,月明輝美時,日蔭耀華堂,生源流久序,菊桂永騰芳”。

姓氏名望

管仲:名夷吾。春秋時期齊國人,和鮑叔牙是好朋友,他把鮑叔牙認為是自己的知音。後來經過鮑叔牙的推薦到了齊國任宰相,幫助齊桓公建立霸業,他執政四十餘年,實行了改革,使齊國不斷富強,使齊桓公成為五霸之首。著有《管子》86篇。

管寧:三國時學者,北海郡朱虛人,遊學天下,學問很高。東漢末,黃巾起義,他逃避到遼東,聚眾講《詩》、《書》三十年之久。後歸故里,魏文帝想讓他為太中大夫,他沒有答應。魏明帝讓他出來做光祿勳,他又沒有同意。著作有《姓氏論》。

管及:宋代官吏,全州人。崇寧間,黃庭堅被貶到宜州,當時管及在宜州任職。他不避權勢,與黃庭堅交往甚密。黃庭堅於是寫了“折桂亭”的牌匾送給他,並且對他說:“你的兒子肯定有登進士科的。”後來果然靈驗。

管道昇:元代著名女畫家。吳興人。被封為魏國夫人,也叫做管夫人。善於畫梅蘭竹,山水也畫得很好。她在書法上也很有成就,擅長於書寫行楷。

《百家姓》之——管姓來歷

管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一百六十六位門閥,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四十三位,人口約一百十六萬九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73%左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