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的各種稱謂(上)

​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戲曲的名詞,比如冒兒戲,壓軸戲,行戲,應節戲等等,有些大家比較熟悉,有些已經鮮見了,有些甚至總被鬧混,閒來無事,蒐集了一些帶戲字的名詞,逐個解釋一下。

由京劇劇目的長短分:連臺本戲,大戲,小戲和摺子戲

戲的各種稱謂(上)

連臺本戲《七俠五義》

連臺本戲,也就是連續能演幾天的大戲,形式類似於現在的電視連續劇,這類戲一般是情節複雜,故事曲折,一天演不完,要分幾天才能演完,像最早的《勸善金科》《鼎盛春秋》等,到了以上海為中心的京劇興起之後,開始使用機關佈景,以驚奇來吸引觀眾,後來各地也紛紛效仿,現在還能看到資料的《宏碧緣》《七俠五義》(如圖)《狸貓換太子》以及八本《雁門關》《大八義圖》等等,都屬於連臺本戲。

本戲有兩種形式:

戲的各種稱謂(上)

京劇《四郎探母》

大戲:從劇目而言的本戲,一般稱為大戲,是指時間比較長,故事比較完整,人物眾多的劇目,是現在習慣稱為全劇的一種,比如常見的《四郎探母》《龍鳳呈祥》《群借華》等群戲,這些戲比連臺本戲要精練,一晚上就能演完。

戲的各種稱謂(上)

京劇《荒山淚》

流派戲:從流派而言的本戲,就是流派戲,一些名家在形成自己的風格流派後,排演了一些本流派的代表劇目,比如《霸王別姬》《紅娘》《荒山淚》《綠珠墜樓》等等,有的時間比大戲要短,同樣也是演繹了一個完整故事,所以它也是全劇的一種。

戲的各種稱謂(上)

京劇《小上墳》

小 戲:顧名思義短小精悍,他也是能在短時間內演繹一個完整的故事,所以他也算全劇,比如《搜孤救孤》《法場換子》《小上墳》《連升店》等等。

以上提到的連臺本戲、本戲和小戲都是全劇的範疇,而現在習慣稱的全劇,首要的特點就是能完整演繹一個故事,各種別稱只是根據演出時間的不同來區分的

戲的各種稱謂(上)

京劇《四郎探母》

摺子戲:從一出大戲中選擇出來最精彩的一場或幾場戲,即為摺子戲。

摺子戲名詞的由來,還得追溯到元雜劇等傳統戲,當時這些戲都是按折分的,有的折相對完整且很精彩,就會被單獨拿出來演,故而得名。

摺子戲有時也能完整演繹一個完整故事的片段,比如《坐宮》《女起解》《刺巴傑》等等,但畢竟是大戲中的一部分,所以還是被稱為了摺子戲。

從戲的演出順序分

開場戲,摺子戲或本戲、小戲、中間穿插還可能有墊戲,接著是壓軸,大軸,送客戲

戲的各種稱謂(上)

京劇《小放牛》

開場戲:也叫開鑼戲,還可以叫冒兒戲(也有寫成帽兒戲的),以前演出時間都比較長,一般五、六點就開始了,演四個小時都算短的,更多的是為了攬座兒,在準備開演前,要先打三通樂器出響兒,頭兩遍都是鑼鼓點,第三遍吹嗩吶,梨園行稱之為吹臺,或者叫響臺,各地可能還有其他的叫法。吹臺之後,鑼鼓音響就不能斷了,接下來由不是很出名的演員演一些人物不多,時間不長的小戲,比如《文王訪賢》《白良關》《小放牛》等等,主要還是等著觀眾買票入場,這些都是“冒兒戲”

解放後為縮短演出時間,專業演出也不需要招攬觀眾了,吹臺和開鑼戲就都被淘汰了,但是民間搭臺演出還有保留。而現在所說的開場戲,就是整場演出的第一齣戲。這裡要說明一下,因為吹臺不是主要的演出,所以留存的資料很難找,我只記得1984年李萬春先生到香港探親,應邀在港演出了《古城會》《武松》,當時就有吹臺,當年朋友所贈錄像時還特意提醒我,但我當時不懂,在重新合成光盤時把前面的吹臺給掐去了,現在再找原資料,已不知所蹤,很是遺憾。

開鑼戲的演出時間不定,大概在一個小時左右,有時多點,有時少點,一般說,六七點鐘的時候,就開始正式演出了,有時演大戲,有時演摺子戲。演大戲時,一般沒有開場戲,也沒有後面會提到的送客戲,只有吹臺。

如果不演大戲,就會演幾個摺子戲、小戲或短小的本戲,以夠一賣。

戲曲演出很有意思的,有一個潛在的排名,後臺管事很清楚誰在前面,誰後面都是有規矩的,不能亂來。那時的角不是早就到場恭候的,他們總會估摸時間才到劇場化妝演出,或前面的戲演的快了,時間提前了,這時管事的會估摸時間,看差不多了,就派催戲的去催請演員,同時安排其他演員預備著頂上去,臨時安排一齣戲救場,這就是俗稱的墊戲。

戲的各種稱謂(上)

京劇《瞎子逛燈》

墊 戲

墊戲是演出規定之外,是因為演員遲到或趕場或拿堂或其他臨時狀況,未能及時到後臺,後面的戲順序不能調整,而臨時加演的戲,這類戲一般都是短小精悍的,人物少,化妝也簡單,演員在臺上伸縮自由,看到管事的暗示可以隨時把戲演完。比如《瞎子逛燈》《拾黃金》等。

解放後實行了劇團制,管理也正常化了,墊戲已經沒有了。但是偶爾還會聽到墊戲這個詞,但所指的是在一出主要戲之前演出的戲,跟現在所提的開場戲是一個意思。比如紀念毛主席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53週年而舉辦的演出中,張幼麟演出《獅子樓》李維康、耿其昌、鄧沐瑋合作演出《大保國·探皇陵·二進宮》;29日張建國演出《打金磚》李世濟演出《六月雪》。這《獅子樓》和《打金磚》可以說是開場戲,也可以說是墊戲,而此墊非彼墊。

如果這一晚上的戲有六、七出,中間的一齣戲,叫中軸兒。現在這麼稱的很少了,中軸兒戲一般是武戲,像《戰冀州》《十字坡》等等。

“軸” 的 由 來

這裡提到了一個“軸”,為什麼叫軸呢,因為早些年的老先生們,把一些總講(也就是後來的劇本)的臺詞等都用毛筆寫在紙上,當時比較經濟實惠的就是高麗紙,寫好之後捲成卷,就像一軸畫一樣,因此得名。像經常聽到的壓軸兒戲等等。

壓軸兒:倒數第二個節目

一般人們常說的壓軸兒好戲,不是結尾的戲,而是倒數第二個節目!

壓軸兒戲文戲武都有,演武戲時,叫“武軸子”。

一般來說,觀眾看了一晚上的戲了,也有些疲憊了,如果沒有吸引人的演員或劇目,觀眾就會起堂了,正是為了籠住觀眾,所以壓軸兒戲安排的演員和劇目都是比較硬殼的,可見這時的戲是非常重要的,也正因此而得名壓軸兒。

大軸兒:全場演出的最後一個節目

壓軸戲演過之後的重頭戲,大軸兒了,這才是全場演出的最後一齣戲,也是全場演出的高潮,所以安排的演員,選擇的劇目比壓軸戲的演員還要好,往往是劇團的頂樑柱,或邀請的名角兒,此時出場,觀眾看舒服了,整場演出在高潮中也就落下帷幕了。

送 客 戲

舊時的演出,在大軸兒之後,還會安排有一些武打戲,也就是常說的送客戲。那時候有些達官貴族來看戲,也不是從開戲就看到完,一般從中軸戲開始才會陸續到場,看完大軸兒戲就撤了,所以此時會安排一些無足輕重的武打戲收尾,在這些戲的演出中,那些達官貴族們會陸續退場,由此而得名送客戲。

現在很多人都把壓軸跟大軸鬧混,大軸跟送客戲鬧混,真正一場演出中,大軸的角是最舉足輕重的,壓軸的角要次之。像現在的一些晚會,經常是在倒二安排最硬殼的演員出場,最後一個安排武打群戲或戲歌,人家都送客了,達官貴族們還等著散戲,倒是很有禮貌。

本期只是從長短和演出順序對戲的別稱做了彙總,其實戲的別稱不止這些,還有其他那些別稱呢?將在下期中繼續彙總,請您繼續關注

精彩回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