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孩子全上了美國名校斯坦福:她的“育兒方”,究竟有多強?

曾紅極一時、和鄧麗君齊名的女歌手陳美齡的傳奇人生常被人們津津樂道。歌唱得好、人氣頗旺,在上世紀的日本是獨立女性揹負家庭走入社會的先鋒,此外還身具社會兒童心理學和教育學的高等學歷,陳美齡女士的這些成就已然使人驚歎;但是,她最令人矚目的成就卻是以母親的身份一手培養三個孩子考入美國名校斯坦福。下雨天和孩子一起比賽“流水飄樹葉”;做飯時被孩子的問題“天為什麼是藍的?”問住,她卻沒有讓孩子等而是選擇關掉煤氣和孩子一起尋找答案······

陳美齡在育兒方面的經驗和心得彙集在了《50個教育法:我把三個兒子送入了斯坦福》中,她慷慨而謙遜地和大家分享作為專業人士和一位母親,她是如何建立自己的教育原則並加以落實。從陳美齡成功的教育經歷中家長們不難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讓孩子受益無窮。到底陳女士深諳的“好的家庭教育”是什麼模樣?我們一起來一探究竟。

三個孩子全上了美國名校斯坦福:她的“育兒方”,究竟有多強?

一、家庭教育不同階段各有教育重點—3歲的嬰兒階段

嬰兒階段的早期教育主要注重孩子的身體發育和大腦的發育。研究表明,3歲以前是孩子大腦和身體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孩子的學習模仿能力極強,在此階段還有聲音語言、數字邏輯、規則秩序等多領域的發展關鍵期,家長不可錯過。

—6歲的學前階段

學前階段孩子進入幼兒園,開始了社會化的發展。這一階段,除了正常的身體發展,孩子的認知水平日益提升,思維和心理水平發展迅速。此外,孩子會初步建立穩定的性格和人格,以及學習掌握基本的人際交往技巧。

三個孩子全上了美國名校斯坦福:她的“育兒方”,究竟有多強?

—12歲的兒童階段

兒童階段是培養生活習慣、學習品質和個人意志的重要時期,家長需投入一定心血。在這個階段,大部分孩子都會開始長期而系統的學習生涯,知識水平和思維能力穩步上升,身體的發育則較幼時平緩。也因為如此,這個階段孩子的視力容易出現問題,所以需要家長對此進行監督和保護。

歲之後的青春期

進入青春期,孩子的身心朝著成年人的水平步入了新的發展層次,這一階段的教育對孩子未來的發展走向有決定性的影響。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在此時逐漸成型並趨於穩定,並且也開始確立自己的理想,此時家長在注重學習的同時也要重視價值觀的引導。

從嬰兒到幼兒,從幼兒到兒童,從兒童到少年,孩子的成長呈現出階段性的進程,不同階段孩子的身心發展又各有側重,家長要了解孩子各個階段的發展情況,才能夠給予最適宜的教育和指導。

三個孩子全上了美國名校斯坦福:她的“育兒方”,究竟有多強?

二、好的家庭教育是怎樣的?

1.自由而自律

教育是規範和教化,同時也是啟發和激勵。家庭教育作為孩子的啟蒙教育,有必要在一開始就培養孩子自律的能力,這也是自由的資本。

2.充滿知識和愛

教育不僅僅是學習知識,還有學習愛與被愛。孩子的成長中,家庭是他們最直接感受愛和情感的地方,爸爸媽媽除了關注寶寶的學習,也要重視情感的互動。

3.家庭的和諧

家庭是爸爸媽媽和寶寶的組成,家庭教育同樣是三個人的事。無論是在生活上還是在教育上,家庭的和諧是健康家庭教育開展的先決條件。

良好的家庭教育逃不過愛、自由、和諧,但是做到實施良好家庭教育的方式卻不止一種。

三個孩子全上了美國名校斯坦福:她的“育兒方”,究竟有多強?

三、正確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哪些?

1.父母相一致的教育理念和方式

雖然傳統教育中有“嚴父慈母”、“一唱紅臉一唱白臉”的角色分配,但是許多成功家庭的教育經歷都向大眾表明,父母雙方在孩子教育上達成共識是最理想的家庭教育基礎。

2.多正向的積極的鼓勵

良好家庭教育下的孩子大多都落落大方,充滿自信,這是浸染在鼓勵和表揚中才能養成的自我認同,家長多對孩子積極正向的引導有益於孩子的心理發展。

三個孩子全上了美國名校斯坦福:她的“育兒方”,究竟有多強?

3.自然、藝術和運動不可缺少

良好的家庭教育給予孩子的知識絕不僅僅只停留在數字、拼音和加減法上。教育是一片廣袤的天地,大自然中的草草,藝術中的旋律和圖畫,還有陽光下的奔跑跳躍都會促進孩子的身心發展。

正確的家庭教育方式打開了家庭教育的“路”,而“行路”的關鍵則是父母正確的教育觀念和教育原則。身為父母的人大多都自覺清楚哪些事是自己需要做的,但是這些教育裡的“不要”爸爸媽媽又是否瞭解?

三個孩子全上了美國名校斯坦福:她的“育兒方”,究竟有多強?

四、家庭教育裡的“不要”

1.不和別人家的孩子比高下

“別人家的孩子”是許多人成長的陰影,這並不是玩笑。父母長期把孩子和其他同齡人比較,並且一直強調孩子的不足,如此會導致孩子的自我認同感越來越低。自我認同是能力發展的強大自身動力,孩子認同感低下,能力發展也會逐漸缺失內動力,自我認同感低的孩子也更容易受到欺負。

2.不進行物質獎勵

教育中獎勵是可以有的,但是要儘量地避免物質的獎勵,不然孩子做事或者學習的興趣都在獎勵上,而不是事情本身,爸爸媽媽可以用“有趣的事”來替代物質獎勵。

三個孩子全上了美國名校斯坦福:她的“育兒方”,究竟有多強?

3.不安排嚴格的時間表

孩子的玩與學往往是相互伴隨的,讓孩子安靜坐下來認真學習有違他們的身心發展水平和規律。因此,家長自由安排孩子的學習生活,努力讓孩子在玩中學是幼兒教育的真諦。

4.不要替孩子做選擇

人要懂得如何做選擇,這是從小就要培養的能力。讓孩子自己做選擇很重要,無論是生活中的小事還是成長中的大事,父母都應該讓孩子參與到涉及他們自身的選項中進行選擇,孩子才能夠在未來掌控自己人生的方向。

5.不要打罵孩子

不要打罵孩子這一點已經是大家的共識了,但是情急之下,父母難免嚴厲說教或體罰孩子。打罵的效果看似來得又好又快,但是往往不能讓孩子從根本上認識自己的錯誤並加以改正,家長在情理上進行指導才是教育的意義所在。

三個孩子全上了美國名校斯坦福:她的“育兒方”,究竟有多強?

6.不對孩子撒謊

父母對孩子撒謊或是隨意敷衍孩子會極度影響孩子對責任和信任的認識和樹立,爸爸媽媽對孩子言而有信,教育威信也能更穩固。

7.不要忽略了孩子

父母雙方都會忙於工作和生活中的瑣事,但是父母不可以因此忽略了孩子,陪伴是爸爸媽媽對孩子最基本的愛,時間緊湊,短暫而高質量的陪伴對孩子而言就十分美好。

家庭教育是寶寶成長初期的主要“養料”,這些教育中的“不要”能夠幫助爸爸媽媽提升“養料”的效能,更大限度地發揮家庭教育的積極作用。培養孩子擁有一個熱情而富足的心靈是父母教育的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