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災是怎樣在中國人記憶中消失的

蝗災歷史由來已久,我國作為農業大國,更是深受其害。早在商代,就有商人防蝗的記錄。據鄧雲特《中國救荒史》統計:秦漢年代,蝗災平均8.8年一次,兩宋年代為3.5年一次,元代1.6年一次,明清年代為2.8年一次,受災範圍、受災程度堪稱世界之最。各朝各代能人異士為除蝗紛紛禁言獻策,像唐代史上有玄宗採納姚崇的建議,遣御史督促州縣官吏捕蝗的記錄、清朝張集馨《道鹹宦海浮沉錄》中以工代賑,抓蝗換錢的方式等等,但是都不能很好的解決蝗災,就像張集馨所言,蟲卵的問題無法解決。

蝗災問題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才得以解決。1951年,中國生態學家馬世駿留學歸來,他和他的團隊們通過實地考察、定點觀察、數據分析等方法,揭示了蝗災爆發的主要原因為水、旱災相間發生,明確了飛蝗次生性的演變規律及其演變機制,為此提出了“改治結合,根除蝗害”的策略。一方面通過化學方法和生物防治降低蝗蟲密度,另一方面改造飛蝗發生地,如修築堤壩、控制水位等,通過綜合防治,大範圍蝗災才基本得到防治。

在這補充一點,有些觀點認為我國吃貨多,蝗災都不夠人吃的。不得不說,想法很奇妙,小範圍的蝗災這確實是一個辦法,但如果範圍過大,根本不現實,而且集群性蝗蟲是一邊吃一邊產卵,破壞性大,機動性強,危害極大,不要有什麼不切實際的幻想,那些把蝗蟲吃成珍稀動物的段子並不好笑。

蝗災是怎樣在中國人記憶中消失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