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孩子的才藝“估值”超千億


語音識別的研究起步於二戰,1940年代由美國國防部發起、大名鼎鼎的貝爾實驗室承擔。數代科學家前赴後繼之努力,迄今為止全球投入的資金遠超1000億美金。

為什麼你孩子的才藝“估值”超千億

圖6-1 幼童大腦都有性能高於 “iPhone 99”的語言生物芯片組—-但常被荒廢

每個兒童的大腦天生都有語言加工的“生物芯片組”,也即喬姆斯基所說的語言生物器官,其性能超過“iPhone99”,其估值遠超千億美金——縱有三千億美金你也買不到!這組比超級電腦還超級的語言生物芯片組,雖然為人類物種的基因所預設(pre-programmed),但它的具體生長實現,需要後天特定行為的匹配;這行為絕不是文字符號的視讀,而恰恰是語音流輸入,也即,聆聽、聆聽、再聆聽;它與閱讀沒有一毛錢的直接關係——500年前大眾多是文盲,更沒有語法知識教學,但人們照樣說話、說書、吟詩唱和,照樣下南洋之海、上絲綢之路,幣重言甘而商貿無阻,學會千般外語,融入萬種風情,從來沒有像今天我們學外語這般模樣:既聾又啞。

語言學習一旦被拖進課堂,我們就固守語法知識的一隅之說,既無視亙古常識,又忽視當代科研,對人人具備的天賦語言大腦棄之不用,弄得聰明勤奮的數億同胞,從教師到學生、從學生到教師,年年上演聾啞大戲——反倒是那些“逃出校門”的“戲子藝人”,個個輕鬆習得外語,從鄧麗君到章子怡,從成龍到李娜,莫不如此。

二. L2教學體系設計的基石:語言的深層結構

為什麼你孩子的才藝“估值”超千億

圖6-2 人類語言的四個層面,表層是行為和文化知識,底層是基因和大腦結構

可用金字塔來簡要概括語言的四個層面。最底層是人類物種獨特的基因群;第二層是被基因群預設生長方向的大腦生理結構等等;這兩個層面反應了語言的物種生物屬性。第三層是被生理結構決定的功能和外顯行為,體現語言的社會屬性;頂層是人類知識文明的積澱,體現語言的文化屬性。按喬姆斯基的思路,交流行為與文化知識是語言的“表層結構”,物種基因與大腦構造是語言的“深層結構”。

對任何兒童個體,由於語言是生物本能,他絲毫無須瞭解喬姆斯基理論,只要置身於人類社會就能自發自然地生長出“語言器官”的某種表現型:這種或那種母語。但對任何國家或族群,當缺乏語言器官生長的社會環境、即親密自然的語言雙向交流時,那麼非自然的人工的L2學習體系的整體設計,就不能僅僅侷限於語言的社會屬性和文化屬性,而必須自底向上弄明白語言的物種屬性和生理屬性。這就好比,司機或飛行員的崗位並不需要物理學家來擔當,但負責汽車或飛機設計的主任工程師必須有物理學的嚴格訓練。否則外語教學的

體系建設就難免成為沙灘上蓋危樓。

非常遺憾,L2教學領域對大腦科學、神經語言學和進化語言學等領域的科研缺乏起碼的全面跟進,由此建設的教學體系總在語言“表層結構”裡畫地為牢,其效果也就難免“少慢差費”。

大腦是地球上進化出的最精妙的生物器官,語言是地球上進化出的最精妙的智慧系統。包括喬姆斯基在內的頂尖語言學家都反覆強調:人類對語言的認識迄今仍舊是盲人摸象——這體現了古往今來的大思想家面對宇宙萬物的敬畏與謙卑。但外語教學領域則是另一番景象:人人創方法、個個侃真理,這個學者專家那個民間大牛紛紛斷言自己“創新”的教學體系早已完美解決了外語學習的難題。

為什麼你孩子的才藝“估值”超千億

圖6-3 兩種智能譜系的對比與喬姆斯基的理論路徑

從另一個角度看,喬姆斯基的思路完全契合亙古智慧:語言作為大腦的生物器官,其“學習”的高效框架萬年恆存:人類社會自發的本能早已對其完美“解碼”。今人所需要做的決不是去發明“創新”——這恰恰意味著鄙視亙古智慧,而是迴歸常識,並探索如何運用高科技來輔助語言習得的亙古實踐。由此,有必要將喬氏理論與亙古常識做對比和對接;我們用圖6-3來概括。

認知心理學常區分兩大類智能:通用智能與(物種)特異智能[1]。各行各業的知識和技能,是個體運用通用智能而產生的適應性行為。例如培養合格的醫生、工程師、會計師、物理學家和經濟學家等等,通常需要十年的訓練和經驗積累。喬姆斯基認為語言是特異化的生物智能,可類比於蝙蝠回聲定位或候鳥“GPS”導航的智能,等等;它無須專業訓練,每個孩童五歲時的出神入化就令AI望塵莫及。L2教學領域也區分“學習”與“習得”,其根本原理在此,只可惜有說法缺洞見,更缺實踐。

三. 看圖啟蒙:學外語有“捷徑”

用以下高度簡化的語言生物器官生長示意圖,更直觀地領悟喬氏理論。

為什麼你孩子的才藝“估值”超千億

圖6-4 大腦語言加工靶向區域-構造原理示意簡圖

圖6-4 說明

1:這是高度簡化了的思路示意圖,真實情況遠為複雜;由此該圖的細節並不準確,但高度簡化後反而易於領悟本質:語言加工的靶向區域-構造和對應的行為活動。注意耳朵和眼睛僅是象徵,耳朵象徵加工語言(口語),眼睛象徵加工文字——聽力不過關時的文字。

2:聆聽VS聽力不過關時的閱讀,這兩種行為對應的大腦加工有重大差異;它們各自激活的靶向區域-結構、激活的方式、激活的路徑,有重大差異;外語學習中的“翻譯式閱讀”行為,與聆聽相比,神經網絡激活的模式更存天壤之別;這導致完全不同的神經結構生長,產生完全不同學習效果。

3:聆聽直接激活人類百萬年進化出的語言中樞區域-構造,孩童由此習得一種或數種母語。但聽力不過關時的閱讀,首先激活視覺加工區,再傳導至通用認知加工區和母語語義區(翻譯式思維就如此而來),此時閱讀難以引發(新)語言靶向神經結構的正常激活和生長。

4. 這是左視圖。實際上聆聽同時激活左右兩側的小腦(cerebellum),且右側小腦可能更多地參與語言加工,特別是句法加工。不詳述。

與喬姆斯基理論、語言學和認知科學的攜手並進的新興實證領域,大腦科學,特別值得教育界跟進。

傳統理論曾認定,童年期之後大腦就成為靜態固件。從1980年代起大腦可塑性(Neuroplasticity)取而代之成為主流理論:人腦有強大的可塑性,它表現為,

⑴. 微觀層面,無所不在且無時不在的腦細胞連接或生長,⑵. 中觀層面,神經網絡重構,⑶. 宏觀層面,大腦皮層區域再造(cortical remapping)。由生理學常識,結構決定功能;任何學習結果都是生理功能的行為表現,它取決於大腦神經可塑性所產生的持續重構。由此,大腦科學理所當然應是當代學習理論的核心基石,它正填補著傳統學習理論的核心真空,並催生了教育神經學(Educational Neuroscience)。特別的,如前所述,語言習得與其他學科知識的學習之間存在重大差異,它具有獨特的“高精尖”的大腦生物器官;L2學習的大道並非理性知識的分析記憶,而是如何實現天賦語言生物器官——從微觀細胞突觸到宏觀神經結構——的正常生長乃至優化生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行文至此全憑科普白話,不用佛語禪言。亦有典友用佛法來詮釋原典法。不妨關注下一篇文章,原典法的佛法證明。

瞭解原典英語學習法可添加微信:18784635633進入原典資源群

領取免費資源共同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