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社會為什麼越來越“下流”?

首先要申明,不要想歪了,本文裡說的“下流”,不是你們想的那種“下流”。

話說回來,“下流社會”這個詞,是日本社會學家三浦展在十五年前發明的一個詞,指的是處於中產階級中的下層那一群人。跟真正的“下層社會”相比,他們單從物質上說並不貧困,衣食無憂,收入或許不高,卻也大體穩定。為什麼叫他們“下流”?是因為他們缺少七八十年代日本中產階級最顯著的那種特徵:對生活的熱情和向上流動的強烈意願,用三浦展的話來說,就是“疲疲沓沓走路,鬆鬆垮垮生活”。

換成中國人更熟悉的詞,就是:佛系。

無論“下流”也好,“佛系”也罷,都說明東亞社會的精神氣質在悄悄發生變化,而這種變化的根源,卻要從半個世紀前說起。

日本社會為什麼越來越“下流”?

思想劇變中的日本

在《下流社會》中,三浦展列了十二條指標,他說,如果你的情況符合其中六條或以上,大概就可以算作“下流社會”一份子了(當然這是就日本標準而言)

1、年收入不足自己年齡的十倍(以1萬日元為單位計算)。

2、不考慮將來,及時行樂。

3、覺得活出自己沒什麼不好。

4、只想“隨心所欲”。

5、嫌麻煩、懶得出門、不修邊幅。

6、喜歡獨處。

7、生性樸實、不顯眼、不出眾。

8、很少追逐流行,只想展示自己。

9、覺得做飯吃飯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

10、常吃零食與快餐。

11、可以待在家中玩遊戲或上網,一整天都不厭倦。

12、未婚(男性33歲以上、女性30歲以上)。

三浦展說,“下流社會”成員最主要的特點,就是溝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熱情、學習意識、消費慾望,甚至身體的慾望都很低,總而言之,就是“全盤人生熱情低下”。

在三浦展看來,這樣普遍的“下流”觀念出現,標誌著日本社會思想的巨大變化。

日本社會為什麼越來越“下流”?

三浦展

從1945年二戰結束到今天,短短几十年,日本社會的發展,走了一條極為波折的道路:

二戰戰敗意味著以天皇為絕對權威的價值觀體系全面崩潰,膨脹了數十年的自我認知也被徹底打碎,國內更是瘡痍滿目,建築破敗,流民遍佈,一切都在等著重塑。

日本社會為什麼越來越“下流”?

戰後美國大兵與他們的日本情人

然而,緊跟而來的與其說是主動的重建,倒不如說是美國的“強加”,在美國的管控之下,日本不像其他國家,既沒有經受痛苦的磨礪,也沒有發生席捲全島的變革,“輕飄飄”地就實現了從戰爭狀態到和平狀態的轉型,民眾也在一夜之間,突然就擁有了遊行聚會、示威的自由,此前從未有過的民主與自由降臨在這塊土地上,但一切都似乎來得太過於容易,讓人如同腳踩棉花,浮在雲端。

日本社會為什麼越來越“下流”?

1957年5月1日,人們舉著巨型的氫彈蘑菇雲複製品在東京街頭遊行,以抗議英國計劃在聖誕島測試氫彈。

面臨內憂外患,日本人不得不開始思考,“我”到底是誰?“我”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民族?我們的未來真的就該按美國說的那樣走嗎?

在思考的過程中,他們看到了很多自己不願意看到的答案,譬如,自己曾經奉為神聖的天皇制,根本就是不該存在的畸形制度;日本從學中國開始,轉向學西方,一直在“借”別人的文化,底子裡缺乏自我;自己一次又一次的轉向,更是“優等生崇拜”、依附強者的體現......

日本社會為什麼越來越“下流”?

戰後,委身一個美國大兵,是日本女孩最嚮往的歸宿

這一段痛苦的自我覺醒,令戰後日本思想前所未有的沸騰,直接、間接地催動著其他領域也進入了繁榮階段:

經濟上,從二戰後的一片廢墟中迅速崛起,經歷了五十年代的經濟恢復,六七十年代的高速發展,到八十年代到達頂峰,一度成為僅次於美國、力壓德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最著名的就是所謂“一億總中流”的口號。

在七八十年代,幾乎所有日本人(就是所謂“一億”)都認為自己是“中產階級”(就是所謂“總中流”),人人生氣勃勃,奮發向上,多多賺錢多多花錢,讓日子越過越好,是那個時代絕對的主旋律。

相應的,從六七十年代開始,日本文化開始了井噴式發展:奠定了日本在國際電影界地位的神作《羅生門》沒幾年便橫空出世;日本文壇巨匠大江健三郎也寫出了自己對戰爭、人性的思考,一舉斬獲諾貝爾文學獎……

日本社會為什麼越來越“下流”?

令人炫目的東京街景

可是,“一億總中流”的下一代,從小不曾體驗過物質匱乏的滋味,在他們看來,衣食無憂的小康生活是理所當然的,因此,向上流動的意志也逐漸淡薄,這就是冷漠、麻木、沒有目標,渾渾噩噩的“下流社會”的思想特徵。與此類似的,像大前研一提出的“低慾望社會”、NHK提出的“無緣社會”等等,都表達了相似的意思,彷彿在逼著日本走上一條絕路,但實際上,戰後思想家早就對此作出了預警:

探索自我的這條路,永遠不應該停止。

丸山真男(著名戰後思想家之一)開始對戰後改革感到失望。在思想領域,人們對導致三四十年代戰爭悲劇的思想病理不再過問;在民眾的層面,社會所需要的人民的自主性和道德水平總不見提高,大眾文化趨於低俗和頹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