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恩如大仇???

世上沒有不彎的路,人間沒有不謝的花。


人這一生,山高水長,荊棘遍佈,沒有誰能一帆風順。


磕絆的人生,離不開貴人的相助。


佛說:所有的相遇,都是彼此虧欠。


感恩,成為了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本性,是一個人不可磨滅的良知。


《菊與刀》裡有句話:“自古恩義最難承受。”


恩與債,不過是硬幣兩面。


小恩小惠,讓人如沐春風;大恩大德,卻讓人如芒在背。施恩,並不是一味求大,其中蘊含著深刻的處世智慧。


大恩如仇,如鯁在喉


古人云:受人恩惠,應沒齒難忘。


《紅樓夢》開篇講了一個故事:


靈河岸邊有株絳珠仙草,有位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澆灌它,日久天長,仙草最終化成了絳珠仙子。


當神瑛侍者下凡,絳珠仙子說:“他對我有甘露之惠,我並無此水還他,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淚還他。”於是跟隨侍者一起轉世下凡。


轉世前,侍者對仙草有灌溉之恩,施恩者舉手之勞,受恩者牢記心中。


轉世後,黛玉流盡一生眼淚來報答恩情,討個兩不相欠。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可大恩無以為報時,又當如何?


大恩,施者居高臨下,受者低三下四,二者均知恩重如山,報之不易。


長此以往,恩漸斷,仇漸生。


《唐國史補劵中》有個故事:


府尉李勉看押了一個囚犯,按律當斬。但李勉見他講意氣,就把他放了。


後來,李勉罷官出遊,偶遇這個囚犯。


囚犯感激他活命之恩,請到家中,盛情款待,並告知妻子。


囚犯問妻子:“活命之恩,該如何報答?”


妻子問:“送千匹絲帛?”囚犯說:“不夠。”


妻子又問:“兩千匹?”囚犯仍搖頭。


妻子說:“如此的話,不如殺了他就不欠他恩情了。”囚犯點頭贊成。


但凡往來,誰不希望人敬一尺?誰又願意見人先矮三分?最起碼也得是平等相待。


恩情太大,無以為報。每逢相見,要矮三分。


久而久之,恩不再是恩,每逢相見,如臨大敵。


恩與仇,不過一念之間。


施恩若大,無以承重,或成災禍。


大恩如大仇???

點擊圖片發現更多免費美文


升米養恩,鬥米成仇


慾望就像海水,喝得越多,越是口渴;人心就像無底洞,付出再多,也填不平。


《吸血鬼日記》裡,一向冷酷的達蒙遇到艾琳娜時漏出了善良的一面。


艾琳娜問他:“為什麼你不讓人看到你善良的一面?”


達蒙回應道:“如果他們看見了,就會期盼我一直是善良的。”


人性最可怕的地方在於,只要在你身上得到一點小利沒有遭到拒絕,久而久之,就會把這當做理所應當,甚至變本加厲。


熱播劇《安家》中,房似錦在大雨中救助了落魄的寧馨母女。


面對房似錦的善意,寧馨起初還會表示感謝。可隨著房似錦的不斷付出,寧馨漸漸把房似錦的好當做了理所當然。


過分的是,連接送孩子上學、陪孩子寫作業,甚至開家長會,這些不在情分之內的事,都心安理得的讓房似錦去幫她做。


更令人氣憤的是,房似錦為了幫寧馨賣掉老房子,不僅沒打算賺她錢,還為她倒貼了5萬塊。


可寧馨為了錢,進行私下交易,不僅吞掉了房似錦的佣金,還拉黑她,甚至連一句解釋都沒有。


人向來如此,由苦到甜易,由甜到苦難。


困難時,一點小恩如救命稻草,感恩戴德;幸福時,再大的恩也如清風拂過,不痛不癢。


大恩如大仇???


小恩小惠,如沐春風


知乎上有人問:“一直付出,卻得不到回應的關係要不要堅持?”


多半人認為要放棄。


付出,何嘗不是一種施恩的行為,只是太小,易被忽略。


與人交往,重在有來有回,哪有隻有付出,沒有收穫的道理?


《禮記·曲禮上》有句話:“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孔子的弟子子路外出辦事,路見一小孩掉進水裡,跳下水把小孩救起。


孩子父親為感恩,將家裡的一頭牛送給子路。


子路收下並告知孔子,孔子稱讚他做的對。


子路救了人,施了恩,收穫了感恩;孩子被救,他父親把牛贈送,還了恩。


恩情往來,各取所需,不虧不欠。


人與人相處,最好的關係不過如此。


心理學有個觀點:人與人的行為具有互酬性,即你對我怎麼樣,我也對你怎麼樣。


人與人之間難免有互助,小恩小惠就像家常便飯。


你送我家鄉的特產,我會做個甜點當回饋。


你幫忙加一個班,我會請你吃個飯。


即便借了你一筆錢,也會在還錢時,再多加一個紅包作為利息。


觥籌交錯之間,輕鬆釋然;你來我往之間,坦然處之。


大恩如大仇???

點擊圖片發現更多免費美文


施恩有度,方顯大度


施恩,是一種美德,而不是一種“牟利”手段。


生活裡,我們會遇到這樣“善意”的提醒:


“這是你欠我的……”


“我曾經那麼幫助你,你就該……”


這種有失風度的提醒是一把雙刃劍,你怨他忘恩,他怨你功利。


春秋戰國時期,齊國鬧饑荒,老百姓吃不上飯。


有個叫錢敖的人,分發食物給災民。但他怕別人不知道他在做好事,故意大聲叫喊:“不要錢的食物!快來吃!”


他以為災民會感恩戴德,磕頭拜謝,可事與願違,一個搭理他的人都沒有。


他強拉住一個災民,用高高在上的語氣說:“喂,叫你呢!過來吃!”誰知災民瞪著他說:“我寧可餓死,也不會吃!”


這樣虛假的施恩,失去了它原來的意義,於人於己,都不算是一件好事。


我們的善意,不是為了回報;我們的相助,也不是一場作戲。


施恩而後忘,既放過自己,也不負累別人。


曾國藩曾說:“為善最樂,在於不求人知。”


有個山裡的孩子,第一次坐火車,車上很熱,他買了一罐飲料,可是卻怎麼也打不開。


對面有個女人看見後也要來了同樣的飲料,“砰”地一聲打開了。


男孩有樣學樣,也打開了飲料。


女人喝了一小口飲料就放下了,再也沒動過。


男孩明白了女人的用意,她其實並不渴,只是變相地教了他怎麼打開飲料。


伸完手後優雅的轉身,不戳破他人的難堪,不炫耀自己的恩惠。


如一場溫柔的春雨,於無聲中滋潤萬物。


施恩有度,讓施者不求回報,讓受者不忘付出,兩者相加,方顯大度。


心窮的人,如同冷血的蛇,給再多的溫暖,也捂不熱他的心。


心富的人,心裡有光,只需星星之火,就可以燃起熱情的火焰。


世界很美好,人間很值得。


把恩情留給需要的人,世界才會更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