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英法聯軍欲攻北京,咸豐倉皇而逃,為何曾國藩未曾派兵北援

1860年英法聯軍欲攻北京,只有湘軍未到,這是為何

1860年6月,英法聯軍大敗清軍佔領了天津,並欲趁勢進攻北京;天津失守後咸豐皇帝倉皇逃往熱河行宮避難,並在途中下令各地督撫進京勤王;值得一提的是,各地督撫除了曾國藩與苗沛霖外,都積極向北京派兵,因此後世流傳許多曾國藩採取“按旨請援”的策略拒不北援;那麼曾國藩當時真的故意請旨拖延時間拒絕勤王嗎?

1860年英法聯軍欲攻北京,咸豐倉皇而逃,為何曾國藩未曾派兵北援

​關於曾國藩拒絕北援的說法,最早出自清人徐宗亮的《歸廬談往錄》,其中有記載:“庚申澱園之變,曾文正、胡文忠二公皆議入衛......當按兵請旨,且無稍動”,他認為在咸豐下令各地勤王之後,曾國藩故意請旨拖延時間按兵不動;因為徐宗亮曾任李鴻章府中幕僚,長期以來他的說法被很多人採用;但這只是一項孤證,除此之外沒有其他歷史資料可以佐證;

1860年英法聯軍欲攻北京,咸豐倉皇而逃,為何曾國藩未曾派兵北援

​而且《歸廬談往錄》成書於庚申之變後26年,徐宗亮難免有不盡詳實之處;徐宗亮還記載曾國藩拒不北援,是因為接受了李鴻章的建議,事實上從曾國藩日記中能發現,他的確曾和幕僚李鴻章關於此事長談良久,但這次談話並沒有使曾國藩從困境中解脫出來,五日後他仍然在日記中寫下“不知所以為計”的困惑字樣。

1860年英法聯軍欲攻北京,咸豐倉皇而逃,為何曾國藩未曾派兵北援

​然而據《北援集議》記載,李鴻章不但沒有建議曾國藩按兵不動,還積極提出幾項北援對策,顯然李鴻章拒絕北援的態度與歷史事實不符;此外,此事中的關鍵人物,乃是皖南團練大臣張芾與李續宜,而且當時張芾正在曾國藩大營之中,他曾經提醒曾國藩身為江南總督有守土之責,此時曾國藩已經統領江西、江蘇、浙江、安徽四省軍務,重任在身不可擅離職守;因此在雙方的壓力之下,曾國藩在給江西巡撫毓科的信中,才出現“請旨遵行”的字樣;在曾國藩拿不定主意之時,湘軍首領胡林翼派遣李續宜,前往曾國藩營中專門商議北援之事;因此徐宗亮僅僅談到李鴻章反對北援外,再也拿不出第二條可信的證據,來證明曾國藩拒絕北援。

1860年英法聯軍欲攻北京,咸豐倉皇而逃,為何曾國藩未曾派兵北援

​那麼在京城將要失陷火燒眉毛之時,曾國藩為何不立即進京勤王呢?原來他有苦衷,並非故意按兵不動;首先曾國藩當時已經是一方封疆大吏,肩上扛著轄區內的守土之責,而且按照清代官吏朝覲規則,曾國藩想要帶兵北上,必須要有“請旨”這一道程序,否則將會看做是包藏禍心之舉,如果曾國藩擅自率軍進京,到時勤王不成,還可能受到相當大的處分,因此曾國藩必須要拿到皇帝的授權才能安心北上勤王;其次,曾國藩在轄區內面臨著嚴峻的平叛形勢,使他不能輕易從江南脫身;

1860年英法聯軍欲攻北京,咸豐倉皇而逃,為何曾國藩未曾派兵北援

​時值太平軍勢力強勁,曾國藩在總督的寶座上屁股還沒暖熱,太平軍就相繼攻陷了6座城池,直接威脅到了曾國藩的祁門大營;尤其是徽州府的失陷,使祁門大營失去東部屏障,直接暴露在太平軍的刀鋒之下,為此曾國藩還在日記中寫下眾多牢騷之語;隨後曾國藩還收到太平軍欲攻打安徽的消息,他與胡林翼對此時的危險局勢十分清楚,倘若帶兵北上,恐怕皖中必生變故;所以他才和胡林翼共同商議出先行請旨的辦法,由帝國最高決策者來指揮自己作出決定;因此“請旨”是曾國藩迫於當時軍事形勢的必然選擇。

1860年英法聯軍欲攻北京,咸豐倉皇而逃,為何曾國藩未曾派兵北援

​從上述分析來看,“請旨”是曾國藩想要帶兵北上勤王的必要程序,也是因為迫於轄區內的戰事壓力的無奈之舉,並非如徐宗亮所說,曾國藩一部故意請旨拖延時間拒絕勤王。

【參考資料:《歸廬談往錄》,《曾國藩全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