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怕的不是打罵,而是餐桌上……

1我平時偶爾愛刷個微博什麼的,去年看到#黃曉明為什麼吃飯時開會#的話題被頂上了微博熱搜。

孩子最怕的不是打罵,而是餐桌上……

對這個話題不怎麼關注,但覺得微博下面的評論,有值得咱們父母警惕的地方。

有幾條點贊很多的留言,都從黃曉明吃飯時候開會,聯想到自己小時候被父母在飯桌上批評時候的感受:

孩子最怕的不是打罵,而是餐桌上……

“突然想起來我媽,老是愛在吃飯的時候教育人,搞的我就不愛和他們一塊吃飯。”


“工作累了一天了怎麼就不能讓人家好好吃口飯呢。”


“我個人特別討厭在餐桌上談論嚴肅話題的,小時候家長會那樣,吃飯的時候是我最放鬆的時候,非要叫我吃不下飯,誰能心情好啊。”


其實在飯桌上批評孩子這個事兒,是很多爸爸媽媽們共通的一個“習慣”。

孩子最怕的不是打罵,而是餐桌上……

現在生活節奏快,為了讓孩子能多睡一會兒,幾乎每天早上都像打仗,晚上又忙著輔導孩子作業,督促孩子練習、還想給孩子擠出點玩兒的時間。

飯桌上是難得一家人聚到一起的時光,好多父母都願意趁著這個時候,問問孩子的學習情況,說說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聊著聊著,就容易訓起話來,希望孩子把毛病改一改。

但很少有人意識到,這對孩子的身心,其實是一種不小的傷害。

2 之前咱們有篇文章裡,講到過央視著名主持人董卿的原生家庭。


孩子最怕的不是打罵,而是餐桌上……

董卿小時候一直是在外公外婆家長大的,直到7歲,才回到了“非常非常嚴厲”的父親身邊。

她曾在採訪中說:

“我小時候最害怕的,就是吃飯。


因為一家三口每天聚在一起的時間很短,也就吃飯那點工夫。


一上桌,他就開始嘮叨,你這個怎麼怎麼樣,那個怎麼怎麼樣,我經常是一邊吃飯一邊哭。


我小時候最高興的事兒,就是我爸出差了,樂得手舞足蹈,總算有兩天能看不見這個人了。”


她也說過:

“我就像輪子上的倉鼠,總是忙於滿足父親的各種決定,也總是無法達成父親的各種期待。”

孩子最怕的不是打罵,而是餐桌上……

誠然,董卿父親的嚴厲,給了董卿追求完美的性格。對她的成功是有幫助的。

但時至今日,每次在節目中提到關於父母的話題,見慣了大場面,一貫端莊淡定的董卿,依然總是忍不住淚流滿面。

孩子最怕的不是打罵,而是餐桌上……

可見她所感受過的壓抑和委屈,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和對父母的理解而煙消雲散。

我們在飯桌上批評孩子,是想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但實際上,確是件得不償失的事情。

古人就曾留下對孩子“七不責”的育兒經驗,其中有一條就是“飲食不責”。

意思就是不要在吃飯的時候責備孩子,這個時候責備孩子,容易導致孩子脾胃虛弱。

心理學家研究也證實,人的消化系統和情緒有很大的關係,情緒的好壞和消化的好壞是成正比的。

我們在孩子吃飯的時候批評了孩子,讓孩子眼淚汪汪的吃完飯,最後的結果卻可能是:

孩子的問題依然存在,卻因為長期沒有好好吃飯,脾胃被搞壞了。

孩子最怕的不是打罵,而是餐桌上……

另外,還很容易讓孩子對跟我們一起吃飯產生牴觸的心理,親子關係也容易變得岌岌可危。

3 其實飯桌上,是一個很好的溝通感情的場合。

我們沒必要在這個時候去批評孩子、責罵孩子,反而可以充分利用這段時間,來了解孩子,增進與孩子之間的感情。

我們與孩子之間的感情變好了,再去給孩子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孩子也就更容易接受了。

適合吃飯時候聊的話題一 :

可以聊當天生活的趣事;瞭解孩子當天的生活情況。

身邊有些朋友抱怨,說自己很想跟孩子聊天,但孩子回應總是很冷淡。

問今天作業多嗎?

孩子就回答個“多”。

問今天在學校過得怎麼樣?

孩子答“還行”。

問今天在學校都做什麼了?

回答“就學習,沒做什麼”。


這種情況很多時候可能是因為我們問得太寬泛,孩子不知道怎麼答,就隨口給了籠統的回覆。也可能是孩子把我們正常的關心,當成了質問,是有些防備的。

這時候很好用的一招,就是先在飯桌上說說我們自己一天的趣事。

像早上擠公交差點遲到,還好跑得快。刷微博看到過什麼好笑的新聞。公司領導家兒子,暑假作業還差16篇作文沒寫完……這些小事兒,能讓孩子對我們的生活有更多的瞭解,拉緊彼此之間的親近感。

等氣氛好一些,可以再把“今天在學校過得怎麼樣”這種大問題拆分成若干個小問題,慢慢的跟孩子聊。

可以問問孩子:

“你們班老師今天有表揚誰了嗎?”

“上次你說誰惹老師生氣來著?現在老師對她怎麼樣呀?”

“今天數學作業還留那麼多嗎?我看你昨天寫了挺久的。”


然後在根據孩子的反應來做出回答。

只要我們保持傾聽和理解的心態,聊天就能很好的繼續下去。

· 適合吃飯時候聊的話題二 :

聊飯菜口味、營養,培養孩子感恩之心。

吃飯的時間,也是適合進行“食育”的時間。

“食育”的意思,就是良好的飲食習慣教育,這方面日本很多家庭做得是比較不錯的。

爸爸媽媽們會在孩子幼兒時期起,就開始有意識的給孩子們講有飲食的來源、製作、營養價值,以及怎樣吃,吃多少等知識。

在這種日積月累的連續強化教育中,孩子們會潛移默化的認識到要對食物說感謝,也會意識到偏食危害,並自覺做到膳食平衡。

孩子最怕的不是打罵,而是餐桌上……

另外,在吃飯的時候也可以對於做飯的“主廚”表達謝意,這也是增進家人感情,培養孩子感恩之心的好方法。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小歡喜》中,媽媽宋倩做了榴蓮煲雞,獲得前夫和女兒一口一個“嗯~真香”“太好喝了”“好鮮啊”不斷誇讚。

孩子最怕的不是打罵,而是餐桌上……

原本臉色不太好,還在生氣的宋倩,被哄得開始偷笑起來。

一蔬一飯,都是需要精心烹飪才能上桌。

吃飯的時候,多讚美做飯“主廚”的辛苦和手藝,不僅能夠讓做飯的人更開心,也會讓孩子更容易看到他人的付出。

適合吃飯時候聊的話題二 :

聊國事、家事、故事,拓寬孩子的知識面。

央視主持王芳曾在書裡提到,她因為工作忙,下班晚,所以很重視早餐的時候,跟孩子溝通,她寫:

“早餐只要我在家,一般都是她吃,我講,趕不上《百家講壇》,我這是《一家講壇》,就我自己講。

反正我知道的什麼都講,很雜,比如萊特兄弟為什麼要發明飛機,居里夫人到底有多少發明,澳大利亞被誰發現等。

每天一個知識點,但一定不是枯燥的,而是有趣的,孩子喜歡的。

有的時候世界上哪裡發生了重大新聞,我也會讀給她聽。

喜歡看新聞的人往往都更有思想一點,我希望我的女兒將來是個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所以早早就教會她怎樣瞭解新聞。”

這其實也是非常好的一個吃飯時間聊的話題,從百科知識到新聞故事,不僅能大大避免與孩子之間發生爭吵的概率,更能提升孩子的知識面和視野。


與孩子對某些事件進行討論,更能鍛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是餐桌上比較安全的話題。

吃飯的時間,是一家人難得在一起歡聚的時間,用來跟孩子溝通感情,交換信息,要遠比用來批評孩子,讓孩子帶著怨氣吃飯要合適得多。

4 記得 W.李溫斯通-拉恩德在《父親的忘卻》中,寫道自己對兒子的嚴苛:

就連你吃早餐的時候,我也曾不停地批評你。

批評你會把食物灑在桌子上。

批評你在吃飯的時候,會把胳膊肘靠在飯桌上。

批評你吃麵包的時候,會把黃油抹得太厚。

而後他開始反思:

最後,他下定決心,改變對兒子的態度:

“我要和你成為死黨,和你一起經受痛苦的考驗,和你一起開懷大笑。如果我還會指責你,我說話的時候就咬舌頭。我會一直唸叨這點:“他僅僅只是一個孩子!一個孩子而已!”

我覺得這種反思,也很值得我們每個普通父母思考。

孩子,總是會犯錯,總有缺點和不足,我們應該在合適的時間教孩子規則給孩子引導,但餐桌上不是合適的時間。

如果我們能保證跟孩子在一起吃飯的每一餐,都充滿歡樂和情感的交融,才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他不僅不會成長為一個壞孩子,反而會因為這份獨一無二的歡樂時光,成為一個更有安全感,更快樂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