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亞生活科普——為什麼發生房顫(AF或AFib)

免責聲明:此文章只做生活健康類科普,只做健康信息分享,不做為任何醫療建議!


諾亞生活科普——為什麼發生房顫(AF或AFib)

心房顫動(AFib)的後果是什麼?

儘管房顫會感到怪異和令人恐懼,但“ AFib發作”通常本身不會產生有害後果。真正的危險是中風的風險增加。即使症狀不明顯,AFib也會增加中風和相關心臟問題的風險。

是什麼原因導致房顫?

有時,AFib的病因尚不清楚。在其他時候,這是其他條件(例如長期,不受控制的高血壓 或冠狀動脈疾病)對心臟電系統造成損害的結果。AFib也是心臟手術後最常見的併發症。

查看心房顫動的動畫。

通常,AFib最嚴重的風險是它可能導致其他醫療問題,包括:

  • 行程
  • 心臟衰竭
  • 慢性疲勞
  • 其他心律問題
  • 血液供應不一致

瞭解房顫,高血壓和中風之間的重要聯繫。

AFib如何導致中風?

  • 心跳似乎以不穩定的方式顫動(或顫動)。心臟的上腔(心房)不能產生有效的規則收縮,但會不規則收縮。
  • 收縮失敗。想象一下擰乾一塊海綿。沒有良好的擠壓,海綿中仍會殘留水。同樣,當心髒收縮太快或太不均勻時,它不會將血液從心房完全擠出到下一個腔室中。
  • 心房的血池。尚未完全從心房中抽出的血液可能會殘留並可能聚集在那裡。
  • 凝血風險增加。 當血液有彙集的機會時,血液也有凝結的機會。
  • 血塊可能傳播並造成堵塞。 如果在心房中形成血塊,則可以將其從心臟泵出至大腦,從而阻塞向大腦中動脈的血液供應,從而導致中風。這種中風稱為栓塞性中風,或者某些醫生稱其為心臟栓塞性中風。

AFib如何導致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意味著心臟沒有泵出足夠的血液來滿足身體的需求。AFib會導致心力衰竭,因為心臟跳動太快,以至於永遠無法適當地充滿血液以將其泵送到身體。

結果,當心髒無法有效地將血液以強烈的收縮力向前泵入時,就會出現以下症狀:

  • 血液可以“迴流”到肺靜脈(使富含氧氣的血液從肺部返回心臟的血管)中,從而導致液體迴流到肺部。
  • 當AFib引起心力衰竭時,肺部液體會引起疲勞和呼吸急促。富含氧氣的血液無法輸送到身體和大腦,從而導致身心疲勞並降低體力。液體還會積聚在腳,腳踝和腿部,導致與心衰相關的體重增加。

AFib如何導致其他心律問題?

基本答案:心臟的電系統停止正常工作,並且無法使心腔保持律動。

徹底的答案:每個心跳都由心臟的電氣系統控制。要了解為什麼心房顫動是一個問題,瞭解心臟電系統的正常模式會有所幫助。

心臟的正常電模​​式:

  • 電流從上到下傳播。心跳始於心臟的頂部,並且像電波一樣,電流流向心臟的下部,表明組織收縮。
  • 竇房結(SA)在心臟頂部開始收縮。右心房(心臟的兩種類型的心房之一)容納了一組稱為竇房結的細胞。在健康的成年人中,SA節點每分鐘觸發60-100次心跳。電波穿過心房到達“網守節點”。
  • 房室(AV)節點調節心臟下部的時間。AV節點充當通過心房(頂部)到心室(底部)的所有電脈衝的“守門人”。電脈衝在AV節點處被延遲,然後才允許其進入心室。延遲使心室有更多時間在收縮之前完成血液填充。
  • 心室收縮並將血液泵送到肺部和身體。

心房顫動的電氣問題:

  • 在AFib中,SA節點可能不會開始收縮。相反,收縮可能在心房的其他區域甚至在肺靜脈中隨機開始。
  • 在AFib中,電流不是以有組織的從上到下的方式流動的。相反,收縮迅速而混亂。
  • 在AFib中,AV節點通常無法調節混沌電流。它盡了最大的努力來保護心室免受額外的電脈衝的侵害,但是它不能阻止所有的電脈衝。結果,心室跳動比其應有的頻繁-引起呼吸困難和疲勞的明顯症狀。
  • 當節拍關閉時,血液供應可能無法預測。因此,即使心室跳動的速度可能比正常情況快,但它們的跳動速度卻不如心房快。因此,心房和心室不再以協調的方式跳動。這會產生快速且不規則的心律。在AFib中,心室每分鐘可跳動100到175次,而正常速度是每分鐘60到100次。

從心室泵出的血液量是基於心房搏動的隨機性。

身體可能會迅速吸收少量血液,偶爾還會吸收大量血液。該量取決於每次搏動從心房流向心室的血液量。

AFib可以簡單地消失嗎?

是的,很少發生“自發緩解”;它只是消失了。但是,您和您的醫療保健提供者仍然需要監視此問題,因為有些人患有AFib,並且感覺不到症狀。但是,風險仍然存在。

總體而言,AFib的大多數風險,症狀和後果與心臟跳動的速度以及心律失常的發生頻率有關。

AFib可能很短暫,伴有症狀不斷出現。房顫發作有可能自行解決。或者,該病可能持續存在,需要治療。有時AFib是永久性的,藥物或其他治療方法無法恢復正常的心律。

但是出於上述所有原因,與您的醫療保健提供者一起確定您的治療需求並瞭解您的治療選擇非常重要。保持心臟健康的生活方式並儘可能降低總體風險也很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