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活著》想到武漢,不知今夜我的淚為誰而流

《活著》我讀過兩遍,第一次是18歲!

記得18歲第一次讀餘華的《活著》,一遍讀完覺得平淡無奇、不過如此,沒有什麼特別吸引人的情節,故事的主角也沒有什麼特別有意思的性格,最關鍵還特別壓抑。

那時年輕,喜歡讀金庸古龍三毛,讀一切有意思文章和小說。總之,情感要濃烈,文字要華麗,要讓人看得百轉千回、愁腸百結、蕩氣迴腸。

而《活著》就像是一杯放了苦艾汁的白開水,不僅不濃烈,還有些苦澀,讀來讓人感覺說不出的憋屈。

18歲的年紀,哪懂得人生的悲歡離合?那些自己所謂的愁腸百結,不過是不識愁滋味的為賦新詞罷了。

可是今夜在家裡整理書櫃,無意中翻到已經泛黃的《活著》,不知怎麼一看就停不下來,竟看得淚流滿面。

人最痛苦莫過與親人的死別。一個人要經歷多少次這樣的痛苦,才會變得對苦痛麻木!

福貴的兒子有慶、女兒鳳霞、妻子家珍、女婿二喜、外孫苦根一個接一個或因意外或因疾病,離他而去。

特別是看到乖巧懂事的有慶,熱心去獻血卻被無良醫生為救縣長夫人,抽血抽到死,我一下就淚崩了。

我也是一個父親,將心比心,我能體會福貴的痛!

福貴從哀嘆不公到麻木不仁,再到接受命運,晚年與老牛相伴耕作的時候,甚至已經變得像個哲人一般洞透人生。

他變成了生活的強者了嗎?沒有!他只是變得能夠認清生活的真相,那就是——

人根本無力改變命運的安排。在命運的面前,絕大多數人毫無掙扎之力,無論怎樣不甘和不捨,最終都會以無奈收場。

當然這裡所說的命運,不是迷信觀念所謂的宿命,而是大時代中小人物的際遇。

在那些顛沛流離的歲月,每一個被生活嘲弄的小人物,都不過是狂瀾中的一片落葉,隨時都可能被浪頭打沒,轉眼無蹤影。

福貴所求的,不過是普通人兒女膝下承歡、夫妻白頭偕老這樣平淡的生活罷了,但命運卻要一點一點把他所擁有的本不富餘的幸福拿走。

人生就像在湍急的河流中順流而下,不知何時會觸碰到礁石堅壁,粉身碎骨。

正如這些天,在武漢,有多少原本幸福的家庭,一下子被這個巨浪打散。每次打開微博,不忍心去看那些原創求助,看了總會流淚。

是的,一切都會過去!但是有些傷痛,對於那些遭受苦難的人來說,永遠不會過去!

中國的歷史歷來是大時代的大敘述,是英雄史觀下的宏大敘事。對於底層人小人物的漠視,讓我們淡忘了,推動社會生長最原始的、最堅韌的、最強大的動力,正是那名不見經傳的無數小人物。

曾經讀過一些打工詩人的詩歌,那些並非多麼精緻的文字,描寫現代化大型工廠——如富士康——壓抑的、危險的、摧殘人性的流水線工作與集中營似的生活。

在那裡,青年男女被物化為一個個生產線上的符號,Ta們筆下從汗水、淚水甚至血水中凝結的文字,一個個粗糲得讀起來咯牙。

這些湧動著生命原力的文字,才是真正值得欣賞的好文字。

如果你不曾經歷人生,你就不會讀懂那些刻印著平凡與苦難的文字。

當很多人坐在舒適的房間通過想象敲擊鍵盤,碼出一篇又一篇雞湯、架空、穿越文的時候,還有那麼一些人,他們在令人窒息的困苦生活中,靠文字為自己掘一個勉強呼吸的小孔,讓生命不至於絕望。

寫作是與自己的對話,是實現自我救贖的一種手段。只有更接近大地,才能有直面生活的勇氣。

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城市的小中產們,其實稍不留神就有可能墮入困頓。而直面生活殘酷的生命韌性,我們並沒有具備。

我不知道自己面對福貴的境遇,會不會瘋掉,哦不,我一定會瘋掉。所以,我要珍惜現在的每一天,平日而幸福的日子。

小說的意義大概就在於,你讀、你哭、你痛苦、你感動,關上書你還可以繼續更加開心的生活下去。

讀完《活著》,要好好活著,為了自己、為了家人、為了這僅有一次的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