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徽縣簡介

甘肅省徽縣簡介:

甘肅省徽縣簡介


徽縣在秦嶺山脈南麓,嘉陵江上游,陝甘川經濟帶的中心區域,有一塊神奇的土地,這裡氣候溼潤,山清水秀,人傑地靈,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投資環境良好。這就是享有最佳人居環境之稱的歷史文化名縣——徽縣。

甘肅省徽縣簡介


徽縣位於甘肅東南部,地處秦巴山地中的徽成盆地,地處北緯33°32′~34°10′,東經105°34′~106°26′之間,北接天水,西連成縣,南通四川,東鄰陝西,全縣總面積2772平方公里。

甘肅省徽縣簡介


【自然資源】

自然生態資源十分豐富。全縣土地總面積408.3萬畝,有耕地80萬畝;植被覆蓋面積259萬畝,植被覆蓋率為63.4%;有各類野生植物250種,百年以上銀杏樹遍佈各地,是重要的核桃、板栗基地,有野生藥材200多種,金銀花、狼牙蜜名揚全國,有野牛動物200多種,其中有羚牛、紅腹錦雞、白唇鹿、長臂猿、梅花鹿、娃娃魚等珍惜動物10多種;境內有大小河流600多條,屬長江流域嘉陵江水系,年徑流量19.86億立方米,水能資源蘊藏量14.76萬千瓦;全縣已發現有鉛、鋅、鐵、金、銅、汞、硫、大理石、石灰石等4大類22種礦產資源;全縣主產小麥、玉米、大豆、油菜籽、稻米等糧油作物,盛產核桃、銀杏、板栗、柿子、生漆、狼牙蜜等林副產品,出產杜仲、柴胡、金銀花、天麻等100餘種中藥材。

甘肅省徽縣簡介


甘肅省徽縣簡介


甘肅省徽縣簡介


甘肅省徽縣簡介


【旅遊資源】

地質構造複雜,地貌奇特,自然風光集北國之雄奇與南國之靈秀於一體,景色怡人,民情淳樸,文化古蹟眾多,旅遊資源豐富獨特。森林覆蓋率達80%以上,保持著原始如初的自然風貌,高山草甸、峽谷溶洞、飛瀑流泉、雲海日出、奇花異卉、珍惜動物和人文古蹟融為一體,是徽成盆地的綠色屏障和天然動植物園,也是聞名省內外的旅遊勝地。境內以三灘風光、吳介墓碑、慄亭古塔、文池秋色、青泥古道(青泥嶺)、千年銀杏樹、嘉陵江漂流、月亮峽、仙女湖、仙人關、木皮嶺為主的旅遊景點景色秀美,風風光綺麗,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了眾多的省內外遊客;“銀杏人家”、“酒鄉人家”、“江峽人家”等“農家樂”旅遊服務水平不斷提高,更是觀光旅遊、休閒度假的理想之地。2007年,全年接待遊客達17萬人(次),旅遊業綜合收入達3130萬元。

甘肅省徽縣簡介


甘肅省徽縣簡介


甘肅省徽縣簡介


甘肅省徽縣簡介


甘肅省徽縣簡介


甘肅省徽縣簡介


甘肅省徽縣簡介


甘肅省徽縣簡介


甘肅省徽縣簡介


【森林資源】

徽縣還是甘肅省森林資源最豐富的縣之一,全縣森林覆蓋率達45.8%,木材蘊積量275.4萬立方米。野生動物種類繁多,已發現的257種野生動物中不少為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動物。縣內土特產品豐富,有各種野生中藥材430多種,游龍貢米、泥陽“三蒜”、藥用 “金銀花”、“七里香”名揚大江南北,西瓜、烤煙、核桃、銀杏、獼猴桃、黑木耳、板栗、狼牙密享譽全國。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藏有鉛、鋅、鐵和金等4大類22種,已建成了西北大型鉛鋅生產加工基地。徽縣還是中國有名的白酒之鄉,馳名西北的世紀金徽、隴南春優質白酒就出產在這裡。


【行政區劃】

截至2016年1月,徽縣轄13個鎮,2個鄉:城關鎮、伏家鎮、江洛鎮、泥陽鎮、柳林鎮、嘉陵鎮、永寧鎮、銀杏樹鎮、水陽鎮、慄川鎮、麻沿河鎮、高橋鎮、大河店鎮、榆樹鄉、虞關鄉,213個行政村。

【歷史沿革】

秦朝統一六國後,設全國為36郡,徽縣屬隴西郡。

西漢:徽縣設縣始於西漢,西漢王朝消滅南越諸政權後,又乘勝發兵消滅西南諸夷,於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隴西郡東南新平定之地置武都郡,並在徽縣地置河池縣,屬武都郡。元封五年(公元前106),漢王朝將全國郡國分為十三部,河池屬益州刺史部武都郡統轄。

新朝:新始建國元年(9年),河池縣名被改為樂平亭,隸沲平郡(武都郡改)。

東漢:樂平亭又複名河池縣,仍隸武都郡。

漢末、三國時期:河池地處烽火要地,歸屬無常。張魯割據漢中,河池縣地歸張魯控制,入梁州版圖。建安二十年(215年)三月,曹操出兵徵張魯。十一月,張魯降曹,河池地歸漢版圖。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蜀漢劉備據漢中,河池地又歸入蜀。後蜀漢河池地置河池縣,隸武都郡。蜀漢建興十二年(234年),相國諸葛亮死後,蜀漢逐漸退出漢中,河池地又入魏版圖。

西晉:徽地仍置河池縣,隸武都郡。

晉懷帝永嘉後,河池地被仇池國所佔。

東晉:東晉建武年(公元317年),司馬睿封楊堅頭為右賢王,屯河池,其間河池雖設縣,但實為氐酋藩邸。東晉永昌二年(公元323年),前趙將楊難敵趕至漢中,仇池國地大部被前趙佔領,河池也入前趙版圖。後趙時,河池隸秦州武都郡。前秦建元八年(公元372年),仇池國地被前秦佔據,並在其地置南幫州,被轄武都郡領下辨、沮、武都、故道四縣,河池地併入故道縣。

南北朝:宋元嘉十年(433年),仇池氐王億難當乘北魏用兵北方之際,出兵南侵蜀地,河池地再次歸入仇版圖。元嘉十九年(442年)宋滅仇池,河池地歸宋所有。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北魏出兵攻佔宋武郡地,河池又歸入北魏。後北魏於河池地置廣化縣,又於廣化縣置廣化郡,並在今徽縣東南置思安縣。北周時、廣化郡隸鳳州,領廣化、思安二縣。

隋:開皇三年(583年),廢廣化郡,廣化、思安二縣隸屬鳳州。仁壽元年(601年),大隋又改廣化縣名為河池縣,與思安縣同隸鳳州。大業初,省思安縣入河池縣,河池縣仍隸屬鳳州。

唐:初河池縣隸屬山南道鳳州。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河池縣隸屬山南西道鳳州。

五代十國:後梁時,河池地為岐王李茂卓割據,仍置河池縣,隸鳳州。後唐時,河池行政區劃為舊。後漢時,河池地歸後蜀所有,亦置河池縣,隸鳳州。後周建立後,河池如舊制,並在其境固鎮(今徽縣城關鎮先農村一帶)置雄勝軍。

北宋:河池地仍置縣,隸鳳州。開寶三年(970年)河池縣移治固鎮(今址)。至宣和四年(1122年)天下共設二十六路,河池縣隸屬秦鳳路鳳州。

南宋:河池一度改隸利州西路鳳州。紹興初,由於戰事需要,川陝宣撫司治所設於此,軍政大權統攬。

元:於河池置鳳州,隸鞏昌路,領河池,永寧(原河池縣永寧鄉開為縣)、兩當三縣,至元六年(1264年),南鳳州改名徽州。至元七年(1270年),省河池、永寧二縣八州,徽州當時,只領兩當二縣,仍隸屬鞏昌路。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正月,朝廷罷行尚書省,以行省分治天下,徽州當時隸屬陝西行省鞏昌路。[6]

明:承襲元制,今徽縣地仍置州,領兩當縣,隸屬陝西承宣布政使司鞏昌府。

清:仍承襲明制,今徽縣地仍置州,領兩當縣,隸屬陝西布政使司鞏昌府。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陝西布政使司鞏昌府。康熙六年(1667年),朝廷改陝西右布政使司為鞏昌布政使司,康熙七年(公元1688年)雙改名甘肅布政使司(徒治蘭州),徽州隸元。雍正七年(1729年),徽州降州為縣,與兩當同隸甘肅布政使司鞏昌府秦州。

民國元年(1912年),甘肅共設7道77縣,徽縣當時隸屬渭川道。

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建制後,徽縣直接隸屬省管。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甘肅全省又設八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徽縣當時隸屬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治天水)管轄。直到解放。

1949年12月4日,徽縣解放後,隸屬天水地區,縣址駐城關鎮。

1958年4月,徽縣與兩當縣合併,縣名仍為徽縣,縣址仍在城關鎮,隸屬天水地區。7月,徽縣又與成縣合併,名為徽成縣,縣址仍設在城關鎮。

1962年1月,恢復徽縣、成縣、兩當縣三縣建制,徽縣縣址仍設在城關鎮。

1985年6月,徽縣劃歸隴南地區管轄。

2004年,隴南撤地區設市後,徽縣隸屬隴南市管轄。

2016年,撤銷銀杏樹鄉、水陽鄉、慄川鄉、麻沿河鄉、大河店鄉、高橋鄉,設立銀杏樹鎮、水陽鎮、慄川鎮、麻沿河鎮、大河店鎮、高橋鎮。

氣候概況

徽縣地處大陸腹地中緯度地帶,屬北亞熱帶溼潤氣候區向暖溫帶過渡帶,為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大陸度52,乾燥度0.89,四季分明。冬季盛行西北風,氣溫主要受西伯利亞經蒙古南下的北方路徑冷空氣和來自烏拉爾山經河西走廊東南下的西北路經冷空氣影響,氣候比較寒冷乾燥,當冷空氣盛行時,則易引發寒潮。夏季盛行東南風,氣溫溫暖多雨,由於受太平洋副熱帶高氣壓帶和青藏高原大氣系統影響,降雨多以雷陣雨為主,易引發洪澇災害。縣內氣溫南北山區低,中部河谷丘陵區高,年平均氣溫10至12℃。生長期年平均250天左右,無霜期200至220天。年平均日照時數1726.4小時左右,年太陽輻射量100至110千卡/平方釐米。0℃以上持續期310天(一般為2月7日至12月13日)。年平均降水量756毫米,年平均降雨日為122天。極端年最大降雨量967毫米(1983年),極端年最少降雨量517.4毫米(1991年)。降雨量集中在每年的6月至9月,7月最多。

甘肅省徽縣簡介


甘肅省徽縣簡介


甘肅省徽縣簡介


甘肅省徽縣簡介


甘肅省徽縣簡介


徽縣系嘉陵江上游,全縣有大小河流645條,全長2261千米,河流密度0.83。境內嘉陵江干流長40.2千米;一級支流21條,長317.9千米;二級支流177條,長792.3千米;三級支流279條,長758.2千米;四級支流136條,長298.6千米;五級支流29條,長51.7千米;其它兩條長2.3千米。100平方千米以上河流有嘉陵江、永寧河、洛河、西河、麻沿河、東溝河等,稱為“一江五河”。

2020年3月3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