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十古來稀,祝福大伯父親健健康康

人生七十古來稀,祝福大伯父親健健康康

陳年往事:大伯年七十有八,四世同堂,相較於其二十餘歲即去世的父母來說算是高壽了。人老大都有病,大伯亦不例外,他因病在武漢住院放療兩個月回家不久。我回孃家特意去看望一下。他走路蹣跚了,眼力不濟了,打量人象有近視般往前探著頭。不變的是仍然清瘦,穿著整齊乾淨,這麼冷的天腳上竟是一雙光亮的皮靴,其他老人都會穿高幫的厚毛線靴和暖鞋,走哪拖哪。而大伯一生都是這樣講究,根本不象種田人,現在就象個退休幹部。我搬幾把椅子出來坐,邊曬太陽邊和大伯聊天。大伯是個直喉嚨,說話從不轉彎,但奇在他生氣罵人時都是帶笑的,不招人討厭。屋前屋後的人都喜歡來他家門口坐坐,故意撩他生氣,他也似中招般與人打嘴仗,來人開心一笑後會心滿意足的離開。他和父親相同的地方是一生對穿著很在意,無論再窮,這個門面撐得象個貴人樣。恐怕是幼時父母俱亡,穿得象叫化子總被人欺負,心裡總有要彌補的願望吧。在我印象中大伯一生未做太辛苦的體力,永遠清清爽爽,眯眯笑。我知道他很會做飯,有一次他教訓別人不懂得“生蔥熟蒜”——言及大蒜早入鍋蔥晚入鍋,他還會手工切黑芝麻糖,非常非常好吃,找不到第二家,去年過年還切。談及和父親的身體比較,他說父親那年出車禍臥床八個月已應劫,災星都帶走了。而他則大病沒有,小病不斷。我心頭一熱,此事已過去十七年,我都忘記父親具體躺在床上休養多久了。一瞬間兄弟如手足幾個字浮現出來。大伯只有父親一個弟弟,父親也只有大伯一個哥哥,再無其他姊妹。兩兄弟幼年少年共同經歷的苦難人生不是我們這些晚輩所能想象的,那種父母祖父母先後去世,兩個孤兒上無片瓦下無寸土相依為命的捱日子在他們一生當中應是最深刻的記憶。即使成年成家各自分開,但心裡那種默默的關注永遠是存在的。大伯讀過幾年私塾,他身上也總透著一種內斂潔身自好的文人氣質,與鄉野村夫絕然不同,即使同時挑糞滴菜都能一眼分辨。我很感興趣的問私塾的情況。大伯說早上六點上學,上書三行背來回家吃早飯,上午又上書背誦,下午還是上書背誦。一整天就是死記硬背,因為小孩記憶力好。先生很嚴格,沒背來要捱打,他就捱了不少打。以至於其祖母憐惜“書沒讀到先被打死了”,可以想見以前師道之尊,學風之嚴。大伯說現在的小孩老師不敢教育,家長教育不了,長大就胡來了。問到所讀之書,說是幼學————即《幼學瓊林》,他隨口背“混沌初開,乾坤始奠。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日月五星,謂之七政;天地與人,謂之三才。日為眾陽之宗,月乃太陰之象。虹名螮蝀,乃天地之淫氣;月裡蟾蜍,是月魄之精光。……就是天文地理這些東西”,大伯說。天,我真服了,七十八歲了,能背這一大段!他可只是讀了三年私塾,以後種田地再沒與文字有深交啊。難怪有些一生做學問的老輩文人八九十歲上百歲都能將幼時先生教的四書五經徹本背來。而新式教育完全拋棄中國幾千年口口相傳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全面採用西方以一對多同時批量教育的模式,再加之商業化影響,學校不再是為國家為民族培養人才,而是開學店,老師不再是傳道授業解惑,而是販賣知識,當嚴肅的教育變成一種產業鏈,鏈子上的各個環節將學生變成生源,也就是直接或間接的財源,這個教育也不是教育,教出來的學生進入社會大多不會成為真正意義上頂天立地三才之一中的人了。我三生有幸遇到各種善緣,才明白新式教育的先天不足,關於人格教育,生命教育,只有古代私塾用經過幾千年傳承的四書五經才做得出,現在的教材編寫與老師教學根本達不到育人這一根本目標。這也是這種教育方式下不能出大師的重要原因之一。大伯還說過去男娃女娃讀的經不一樣,象三字經,女兒經是女娃讀的,男娃讀幼學,大學等……古人的智慧,所謂男女有別,男有份,女有歸,連受教也尊重這一自然規律。這也是以前社會長幼有序,男女互敬,人心安定的原因吧。大伯只讀三年書,但常用字都識,都能寫,象家譜上的生僻字,文言解說全部懂。而這種文化程度現代教育最少要幼兒園三年小學六年共九年,天哪,想想現在這種讀書太浪費人生的寶貴時間了。古時教育效率效果太強了。如果是窮人,有志向的人真的只能用以前的私塾方式教,前者可以節省錢,後者可以節省時間。現代這種稀飯照影的教育誤了多少代子民啊。這也是此次回家看望大伯最大的感慨。我又想起父親講過的“白天背的書,晚上爺爺要再背。沒背來要捱打捱罵。”那種祖父母中年喪子寄望於兩幼孫,每年四擔谷供孩子讀書,晚上在昏暗的松油燈下抽查孫子背書,那是一種什麼年月啊。他們是父輩們的祖父母,是我們的曾祖父母,早已作古,可曾料到如今的世道物質極度豐富,而子孫教育則是極度不中不西,全部受教讀書,可又有多少有讀書人的氣質和氣節?讀過的書在七八十歲都隨口背出來又有幾句?我今四十五了,只記得木蘭辭的大部分,而且是課外自己看的,其餘只是幾句唐詩了。在我來講,斷斷續續未曾離開過書。可那些出學校就未再讀書的呢?這也是讀書無用論的一個原因吧。讀的不是真書,也不是真讀書,當然無用。人生苦短,前緣已錯,珍惜後時光吧。讀書總是能讓人隔斷紛繁複雜的生活,品嚐出生命的會心一笑。——祝福大伯父親健康度過餘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