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129·太行深處的豐碑

一場細雨,鋪展真理浩瀚的海洋,橫無際涯,叫人蕩氣迴腸;

一個日子,寄予太多深沉的情感,定格歷史,書寫壯麗篇章;

一座豐碑,矗立太行巍峨的高山,永遠挺立,令人萬分敬仰;

一種精神,凝聚團結奮進的意志,堅如磐石,激起澎湃力量。


又是一季芳草綠,又是一年清明時。位於涉縣赤岸的將軍嶺,早已褪下一襲冬裘,換上一身新綠,用松柏的蒼翠、桃李的芬芳、花草的嬌美,來緬懷先烈,追思英魂。

紅色129·太行深處的豐碑
紅色129·太行深處的豐碑

沿著青石臺階而上,一陣清風襲來,落葉繽紛,如遲到的細雨,叩擊沉默安謐的土地。輕些,再輕些,烈士們已然熟睡長眠,請不要驚擾他們。時光踽踽而行,悲壯的是昨天的故事,沉重的是今天的回憶。

紅色129·太行深處的豐碑

八十年前,一支近千人的八路軍隊伍悄悄走進太行山,來到赤岸村。由於長途跋涉的勞累,他們默默的在房門外、街道旁、馬棚裡和衣而眠,堅決不叨擾百姓一針一線,一磚一瓦。面對破碎的山河,他們苦心營構,駐紮在這個小村莊里長達六年之久。他們的領導人便是劉伯承和鄧小平。

紅色129·太行深處的豐碑


紅色129·太行深處的豐碑


紅色129·太行深處的豐碑

司令部進駐後,各機關也陸續遷至附近。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冀南銀行、晉冀魯豫邊區高等法院、太行行署禮堂,綿延數十里的清漳河谷,佈滿了星辰般的機關院落。劉鄧和他們的九千兒郎,以這裡的山山水水為溫床、為乳汁,悄悄滋養著一場翻天覆地的革命。六年間,他們救國於危亡,挽民於水火,靠著“不怕困難,不怕犧牲,勇於擔當,勇於勝利”的一腔熱血,指揮了大小戰鬥戰役31000多次,殲敵42萬餘人,創建了下轄105座縣城,2550萬人口,面積達60萬平方公里的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譜寫了“9000將士進涉縣,30萬大軍出太行”的壯麗詩篇,為抗戰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955年部隊實行軍銜制時,單從這裡走出的就有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和2位元帥、3位大將、18位上將、48位中將、295位少將。將帥們像太行青峰一般多,無一不令人敬仰。


紅色129·太行深處的豐碑


紅色129·太行深處的豐碑


紅色129·太行深處的豐碑

將帥們一生征戰,跨越萬水千山;汗血如流,卻為山河耗盡;歷經生死,魂牽太行熱土。隨著年歲的增加,他們相繼謝世。“魂歸太行山,聚首將軍嶺”成為他們共同的心願。繼師長劉伯承的骨灰安葬後,副師長徐向前來了,參謀長李達來了,政治部副主任黃鎮來了,太行區黨委書記李雪峰來了,王新亭、袁子欽、韋傑、黃新友、何正文、劉建勳、陶魯笳、邢崇智、趙子嶽、楊博、趙忠、徐元存、石志本、劉自雙,他們都來了。他們的骨灰先後安葬在這裡。政委鄧小平逝世後,靈骨雖然身播中華大地,懷抱萬里海疆,但鄧政委缺席,群眾通不過,太行山更不能沒有他。不久,一尊5.6米高的鄧政委雕像立於太行山巔。


紅色129·太行深處的豐碑


紅色129·太行深處的豐碑


紅色129·太行深處的豐碑


紅色129·太行深處的豐碑


紅色129·太行深處的豐碑

仰望那高大的紀念碑,巍峨聳立,如鐵塔般的漢子。蒼松勁柏中,陽光穿透層層陰霾,照耀在將軍嶺雄渾有力的大字上,煥發出耀眼的光芒。此刻,我感覺到你們依舊強烈的生命脈搏。

走來,在硝煙中策馬!

走來,在烽火中吶喊!

走來,在軍旗下衝鋒!

走來,在勝利中高歌!

正是這光芒,帶領我們走出曾經的漫漫長夜,走向實現偉大復興的壯闊道路。

紅色129·太行深處的豐碑

前進的航道,一路上有許多晦暗和艱難。先烈們紛紛在最需要的時刻跳入旋渦,化身成燈塔,照耀著前進的方向。生如夏花,逝如冬雪,他們用精神戰勝了時間。今天的中國,昔日的硝煙早已散去,勃勃生氣、萬家燈火。紀念他們,是我們對自己內心最鄭重的洗禮,也是對他們莊嚴的告慰——希望這盛世如你所願!

紅色129·太行深處的豐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