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讀後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

百度語《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學著作,也是一本偉大的心理學著作,它出自我們這個時代最傑出的心理醫生斯科特·派克。我覺得這本書啊其實應該就是一本關於正視心理問題,然後克服自己的心理問題,克服自己的恐懼,做到身心結合,也即是心理上的獲取成功。這本書類似於心理學教材,個人閱讀對自己的心靈提升有很大的幫助。

第1部分是自律。從問題引申到承擔責任,最後是迎接挑戰。所謂的得到心靈的成長吧,確實很困難,引用文章的話就是,你要突破現狀的經歷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對於現狀的不滿,就不說越過越差吧,即便是過得很平淡,個人渾渾噩噩,這也是一種心理問題,需要尋求突破。

第2部分是愛。他說是愛的定義,是一個廣泛的愛,戀人之愛,還是親友之間的愛,甚至於說是個人的愛好,就是讓你沉迷的事情。作者給的一個定義是:“愛,是為了促進自己與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斷拓展自我界限,實現自我完善的一種意願”。這裡面提出了心靈上的成長,而且是需要雙方付出的,這與第一部分的“自律”也有呼應,需要彼此打破自己習慣的界限,然後雙方才能獲得突破。這部分給我映像最深的,還是他舉的與6歲大的孩子進行溝通的事情,因為是自己也是孩子的父親,孩子確實喜歡過來跟我喋喋不休的講話,她會跟你說一些單調、不連貫、詞不達意的故事,一些異想天開的話語,我應對孩子時應該是耐心傾聽她希望你接收的信息,而不是打斷她的話,同時還可以去請求孩子重複她說不清楚的話,互相之間能更順暢的溝通。書中,愛與自律的互相作用論證得同樣精彩,“自律的原動力源自於愛,而愛本質是一種意願”,舉的例子卻很有知音文章的感覺。發現了夫妻喜好不同,性格不一致,直接勸離不勸和,只要是大家雙方分開都過得好,又何必還要勉強在一起

第3部分是成長與信仰。這裡信仰是指信教也不是指信教,文章說“我們的心智可能很成熟,成熟到足以擺脫對上帝的信仰,我們也可能成熟到去信仰上帝,即接受宗教信仰”,他是所說的上帝,既是一個目標,一個心理上真善美的人格,需要通過自律、愛去不斷去突破自我,達到心理上的健全,人格上的獨立。

第4部分是恩典。講述有了信仰之力後,獲得未知力量的啟示,亦既是恩典,這也與上一章的“成熟到去信仰上帝”相呼應。這部分引用了大量的詩歌,由於成長環境不一樣,讀這類詩歌確實沒有心情澎湃、熱淚盈眶那種感覺,裡面例子也挺多,其中比較典型的是一個女患者與他潛意識中“小木偶”關聯,另一個是去到新加坡旅遊的時候是看到一個大建築物後,脫口而出說是“板球俱樂部”。斯科特解釋說,應該是“主”的恩典,給了他啟示。但我覺得這塊問題也許是他的理論自恰中,強加上的宗教原因。首先斯科特是一名博士,博覽群書,也周遊過世界,習慣於接收大量信息;其次他在處理患者或出去旅遊時,是做了大量的準備性工作,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個人潛意識中是希望長期努力是會有一個結果的;最後就是舌尖現象,能記起隻言片語,但是想不起這個詞語這個畫面完整的出處,所以造成了所謂的“神啟”吧。花了大篇幅解釋啥是奇蹟,其實我覺得是做完一件事情,應該是一種水到渠成吧。無論是心理問題還是說生活工作上的問題,只要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去準備,無論說是你是成功了還是失敗,都是我期待的結果(文章中提到有5%的人是心理問題,是沒有辦法解決的,亦既是所說的失敗),對吧?個人認為這個所謂的恩典與奇蹟,就是對你個人的努力,個人的堅持,一個肯定的收穫,不能算是主的恩典。文中給出了恩典的定義“恩典具有滋養生命、促進心智成熟的作用,他的機制是未知的,但他是普遍的,他是超脫於意識與思維之外的‘熵’?”,感覺像是無色無味無垢無形的“恩典”,但是不努力不堅持的人應該是無緣於這個“恩典”的吧。

總之,本書是一本心理學教科書級別的書籍。他教會你去正視你個人心理上面的問題,如何去克服克服這些問題,你通過自律與愛,最後達到心理的成熟。換成我們的說法,就是通過堅持長期目標,要通過不斷學習與他人交流,克服各種困難,然後是達到自我價值的實現。無論你是否有信仰,都應該把人性美好的那些事情作為你心理中堅實的地基,努力活成你心中的“上帝”的樣子,心靈的成熟都是痛苦的,痛並快樂的學習,就醬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