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中有秤,行動有則(2020年高考作文預測及範文升格點評)


胸中有秤,行動有則(2020年高考作文預測及範文升格點評)


根據以下材料,按要求完成寫作。 【2020屆原創預測同題異構作文】

材料一:《人民日報》刊發過這樣的故事。侄兒跟著一華人去澳大利亞雪梨海域捕魚。每撒下一網,總有收穫。可每次網拉上來後,那華人總要挑揀一番,然後將其中大部分蝦蟹扔回大海。他侄兒不解:“好不容易打上來,為啥扔回去?”華人回答:“符合規定尺寸的魚蝦才可以捕撈。”他侄兒說:“遠在公海,誰也管不著你呀?”華人淡淡一笑:“不是什麼都要別人來提醒督促的!”

材料二:他有一次在德國出差,跟德國朋友從萊茵河旁邊走過,看見有個小孩在河邊用兩根釣竿釣魚。德國規定:釣魚一人一竿。德國朋友走過去問:“孩子,你怎麼兩根釣竿?”小孩說:“我只有一根,另一根是朋友的。”“他去哪了?”“去洗手間了!”說著,另個小孩就走過來。朋友又問:“有執照嗎?“有。”再問“帶尺嗎?”“有!”德國規定:7寸以下放生。“先生,你認識他嗎?”“不認識,在德國,每個小孩都是我的子女,都有教育責任。”

閱讀上面的材料,結合自己的閱讀和人生體驗,寫一篇讀後感,闡述自己的看法和理由。要求: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標題自擬,不少於800字。

【升格作文】

胸中有秤,行動有則

聖人孔子說:“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亞聖孟子也告誡我們:“不以規矩,不成方圓。”這就是說,無論做什麼事,都要遵守規矩,可見規矩是多麼重要。而驕傲無知的現代人卻敢於藐視規矩,隨意捕殺野生動物。我認為,無論是否受人監督,我們胸中都應有一杆明辨是非的秤,行動起來才能不出格,不逾矩。

天地間有自己的運行規律,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往事萬物,各有其主。那麼,我們也應該遵循萬物之規律,從而確立我們自己的道德和法則,自覺守法。可以提高每個人的思想道德水準,從而提升國民的整體素質。

從世界角度看,一個文明的發達程度往往與公民對法規的敬畏程度成正比。在德國,人們釣魚時即便四周無人,也都不約而同地拿出尺子,將不足7寸的小魚放生。這正體現對義務與法則的堅守,責任和擔當。這種循規蹈矩的“德國精神”,使德國贏得“最具信任感”的口碑。而體現在工業,就連一個佈線工人都能把無數根電線擺排得如同五線譜,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的態度,才造就了發達工業的基礎和製造業的騰飛。

從我們自身看,雖有“禮儀之邦”之美譽,可總有不和諧的音符。過馬路闖紅燈、亂穿馬路,亂扔垃圾。在新冠肺炎期間也不戴口罩等不和諧的現象屢見不鮮……這種自私自大的傲慢,肆意踐踏規則。輕者斷送性命,重者輸掉前途。因為一個高度文明的國家,需要人人自律。因此,只有牢記準則,不越雷池不逾矩;遵守規則,社會和諧,素質提升,泱泱大國才得以容光煥發,真正令人尊重。

康德說,世界上有兩樣東西最令我敬畏:天上的星星和心中的道德律。人與自然關係準則必遵守,否則就會受到各樣懲罰,已令人類吃盡苦頭。而做好這一點,首先就要自覺守法,自律行事,才使社會井然有序,形成普遍的公民意識。任何一條法規的制定必有其因,必然以推動社會發展。如果將社會運轉比作齒輪,那麼每一條法規就如同一個鏈節,只有各部分完好,社會這臺機器才能有效運轉。

在全球化一體化的大背景下,這種效應更加明顯,新冠疫情便是例證。貪圖利益,非法捕殺販賣野生動物,造成病毒轉播,數萬人死亡,五十萬人慘遭病痛折磨。社會幾乎崩盤,血淋淋的教訓讓我們反省:小處不守規矩,大處就受到衝擊,引發雪崩式反應。當雪崩發生時,每片雪花都覺得自己冤枉,難道與己無關?自覺自律吧同胞,從我開始,心存一杆秤,行動有準則。

遼寧省瀋陽市東北育才科學高中部2020屆6班 張宇軒 指導教師:孫延堂

【升格指導】(810——928字)

一是原文的題目是《讓法規的秤永存心中》雖然能夠揭示中心,也很形象,但如果能夠整齊對稱,改為《胸中有秤,行動有則》會更美;二是全文從審題立意切合材料,中心突出;從結構安排上看,首尾照應;對比論證,充滿思辨。中規中矩,但總覺得缺少點什麼?缺少一點“神”,即文章的靈魂;三是如能夠恰當地引用一些名人名言,藉以提升和深化中心,讓文章的“精氣神”活躍起來,靈動起來,那麼就會升高規格;四是讓文章論述透徹,就要讓內容豐滿,論述的語言才能到位,深刻地揭示中心,這恐怕是近日需要努力提升的大方向。

【原文】 讓法規的秤永存心中

孟子云:“不以規矩,不成方圓。”古人尚有如此高的思想覺悟,今人又有何顏面藐視無處不在的法規呢?我認為,無論是否受人監督,我們心中都應有一杆明辨是非的秤,做到不出格,不逾矩。

自覺守法,可以提高每個人的思想道德水準,從而提升國民的整體素質與形象。

從世界的角度看,一個文明的發達程度往往與公民對法規的敬畏程度成正比。在德國,人們釣魚時即便四周空無一人,也都不約而同地拿出尺子,將不足7寸的魚放生。這種乍一看讓人詫異不已甚至啼笑皆非的行為,實質上正體現了德國人對於自身應盡義務與道德素養的堅持。正是這種循規蹈矩的“德國精神”,使德國贏得“最具信任感”的良好口碑。相比之下,我國雖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可在日常生活中仍能見到不和諧的音符。人們闖紅燈、亂穿馬路,亂扔垃圾,或是在新冠肺炎期間故意不戴口罩的現象屢見不鮮。一些人懷揣著利己的心態,肆意踐踏規章制度,最終無疑是斷送了自己的前途,又為人民的整體形象抹了黑。因此,只有牢記內心的準則,“不越雷池半步”,人們的素養才得以昇華,泱泱大國才得以容光煥發!

自覺守法,可以使社會井然有序。正所謂無風不起浪,任何一條法規的制定必有其因,也必然以推動社會發展為最終目的。如果將社會的運轉比作齒輪,那麼每一條法規就如同其中的一個鏈節,只有各部分完好無損,整個車子才能維持平衡。歷史上,百姓尊法效法的時期往往為治世,而抗法亂法往往發生在亂世。如今,在“全球化”“一體化”背景下,這種效應便更加明顯,近日的疫情便是很好的例證。如果不是一些人貪圖利益,非法販賣野生動物,又怎麼會有數十萬人慘遭病痛折磨呢?各國的發展又怎麼會停滯不前呢?血淋淋的教訓讓我們反省:小處不守規矩,與之相關的領域就會受到衝擊,最後甚至可能引發雪崩式反應。由此觀之,只有每個人心存一杆秤,社會的天平才能維持平衡。

“法令所以導民也,刑罰所以禁奸也。”從今天起,將法規的秤植入心中,只有這樣,民族才有良好的形象,社會才有良好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