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知道胡吃海喝那是吃貨,像孔子這樣吃才有文化

舌尖上的中國激起了多少人的味蕾,東奔西走尋吃尋喝,美其名曰品嚐美食文化,好像自己很有品位,其實吃貨一枚,看看孔子怎麼吃,那才叫有文化。

  • 0 1. 不以吃為人生追求

民以食為天,吃飯是人生的第一需要求,哪個人都不能不食人間煙火,孔子也不例外。吃飯是很重要,但孔子說:“君子謀道不謀食。”人是有追求的,要把求道當作人生的第一追求,而不是隻求吃飽,正如常說的吃飯是為了生存,生存不是為了吃飯,要有比吃飯更高的追求。

孔子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不是讓大家吃不飽,住不安,而是作為一個君子,要以天下國家為己任,不要只想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只想自己生存的事,要有大格局。如果只滿足於吃飽穿暖,貪求口腹之慾,這是動物的本能,與禽獸相差無幾。

只知道胡吃海喝那是吃貨,像孔子這樣吃才有文化

孔府菜

要把注意力放在做有意義的事情上面,而不是過分講究吃喝。“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孔子認為,口口聲聲追求道,而對吃粗糧、穿不好的衣服感到恥辱,這種人就不值得和他談論道了。道不是隻停留在口頭上,而是落實到行動中,一舉一動體現了道,把關注點放到吃上的人,哪裡還有心思去求道?

孔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一說到這兩個詞,有人會馬上說,食物不嫌做得精緻,肉不嫌切得精細,孔子哪裡是不講究吃呀?這分明是對食物特別挑剔。這是從現代的角度來理解這兩個詞的。孔子的意思是不能滿足於食物的精細,不要過分講究飲食的精美,他說自己“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他自己吃粗茶淡飯,喝白水,不以為苦,樂在其中。他為什麼那麼喜歡顏回呢?就是因為顏回同他一樣安貧樂道,“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不改其樂”。

正是孔子謀道不謀食,在周遊列國時,兩次遇到了兩次很嚴重的圍困,一次七天,一次五天,吃不上正常的飯菜,靠吃野菜為生,他依然講學不止,彈琴唱歌自樂,這就是信仰的力量。

只知道胡吃海喝那是吃貨,像孔子這樣吃才有文化

孔府菜

  • 0 2. 吃飯要講究禮儀
  • 我們常說吃要有吃相,就是說要吃的文明,要講文明禮貌,不能有不雅之舉。

    孔子特別注意吃飯禮儀,出席宴會,看到大餐上來,“必變色而作”,不是他看到硬菜就興奮地哈喇子直流,站起來爭著去夾菜,而是站起來感謝主人的盛情款待。我們現還有人這麼做嗎?

    “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孔子吃飯時候,看到旁邊有辦喪事的人,心裡就會十分難過,心懷悲慼,吃不下去飯,遇到這種情景,他從來就沒有吃飽過。而有些人,為喪家隨了份子,就覺得理應去赴喪家答謝的宴席,大吃大喝,完全不顧及喪家的悲痛心情。孔子說,他最看不慣的情景之一就是“臨喪不哀”。缺乏應有的悲憫之心,對著喪家,大吃大喝,這是很失禮的。

    只知道胡吃海喝那是吃貨,像孔子這樣吃才有文化

    孔子吃飯的時候,做到“食不言”。吃飯的時候少說話,如果大聲說笑,唾沫星子亂飛,濺到食物上,影響別人食用;口上沾飯,牙裡塞菜,看起來也不雅觀;還容易噎著或者嗆著,咳嗽起來,鼻涕、眼淚長流,影響別人食慾。

    酒文化在中國淵源流長,自西周時,酒以成禮,在重要的場合離不開酒,無酒不成席,酒成為禮的一種表達。孔子說:“惟酒無量,不及亂”,“不為酒困”。孔子時代,酒的酒精度很低,與現在的江米醪糟差不多,可以放開量喝,但是不能喝得爛醉,惹出事兒來。酒多傷身不說,一些人酒德很差,明明沒有酒量,卻不加控制,喝得爛醉如泥,需要別人照顧;更要命的是有人不能自控,尋釁滋事,引起糾紛,進而大打出手,做出各種失禮的行為。

    控制酒量不醉酒,才能照顧方方面面,把禮走到。“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孔子與老鄉一起喝酒,喝酒結束之後,一定要讓老年人先出去,然後自己才出去,以示對長者的尊敬。

    • 0 3. 飲食規律而節制
    只知道胡吃海喝那是吃貨,像孔子這樣吃才有文化

    孔府菜

    “時”是孔子提倡的一個重要思想,凡事因時而做,要合於時,才能恰到好處。孔子做任何事都是一板一眼,在飲食上同樣是守時之人。“不時,不食。”孔子不到吃飯點,就不吃飯。飲食很規律,按時按點吃,不會早一頓,晚一頓。現在,很多年輕人愛睡懶覺,日上三杆不起床,早飯午飯一起吃;晚上不按時睡覺,熬到深夜,半夜三更吃宵夜。吃飯沒有點,飢一頓,飽一頓,擾亂腸胃的消化功能,年級輕輕就弄出了嚴重的胃病。

    吃飯有節制,不多食。有人對“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樣解釋,不能看到飯菜做得精美,吃起來好吃,就放開肚皮可勁吃,吃超了量,飲食要適量節制。這符合中國養生學所說的“飯吃七分飽”,不暴食暴飲,利於養生。吃多了就會增加脾胃的負擔,消化液供應不足,容易消化不良;為了消化過多的食物,血液過多地集中在胃腸,導致心臟、大腦、肺等重要器官缺血缺氧。長期暴飲暴食,就會造成脾胃、心肺不同程度的傷害。

    只知道胡吃海喝那是吃貨,像孔子這樣吃才有文化

    孔府菜

    孔子飲食還注意膳食均衡,葷素合理搭配,以主食為主。“肉雖多,不能勝食。”餐桌上肉類食品很多,再好吃,也要控制攝入量,不能超過主食的量。

    中醫認為,五穀為養,五畜為益,在膳食結構中,以五穀為主,肉食只是輔助。吃肉過多,會引起小腸液和食物中的鹼性中和力失衡,可能患上酸血病。經常吃大魚大肉,飲食超量,導致肥胖,容易出現“三高”這樣的“富貴病”。只有主輔食品搭配合理,才能營養均衡。現代科學飲食提出,中國人每天肉類的攝入量50-75克為宜。

    • 0 4. 飲食要安全衛生

    孔子在飲食上有許多禁忌,他有許多“不食”,好像很挑剔,不像他不講究吃喝的風格,其實,他的“不食”是有原因的。我們看看孔子有哪些東西不吃:

    “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

    食物放久而變味了,不吃;魚和肉腐爛了,不吃;食物的顏色變了,氣味變了,不吃。孔子時代,沒有像現代的冰箱、冰櫃之類的保鮮、冷凍設備,食品容易腐爛變質。

    只知道胡吃海喝那是吃貨,像孔子這樣吃才有文化

    可以看出,孔子不吃的食品不是他挑食,而是這些食品變質了,當然不能吃了,吃了就可能生病,說明孔子很注意食品安全衛生,預防病從口入。如果不注意食品安全衛生,就可能吃出各種各樣的病來。科學證明,很多疾病病毒的中間宿主是野生動物,當前流行的新冠肺炎病毒的中間宿主是蝙蝠、穿山甲等野生動物,人類亂吃野生動物為新冠病毒肆虐人類提供了橋樑。

    自家做的食品最放心。從街上買來的酒和熟肉、乾肉,孔子是不吃的。有人推測,可能是不知道是怎麼做出來的,感到不安全。自己做的食物,吃著放心,也合口,家常飯讓人吃起來舒服。

    不吃外邊買的食品,現代人根本不可能。一是市面上賣的食物成品或半成品,對於上班族來說做飯便利;二是現在的衛生條件提高了;三是一些人不想或者不會做飯,不是吃工作餐,就是叫外賣。在外邊吃飯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很多飯店的飯菜都是重品味,現在特流行川菜,麻、辣、油、香,放了大量的花椒、大料、胡椒、辣椒等調料,這些調料性辛辣,容易上火、“三高”、肥胖,不利於養生。


    只知道胡吃海喝那是吃貨,像孔子這樣吃才有文化

    孔府菜

    • 0 5. 食材烹飪要得當

    選擇正確的食材是做好食物的第一步,孔子對食材也有要求。

    食材一定要注意時令節氣。“不時,不食”,還有一種解釋也很有道理,就是不到時令的食物,不吃。五穀、果蔬生長不到成熟季節,早了不熟,晚了長過了,食之傷人。比如,一些水果還不成熟,一些果農為了搶早高價出售,就給水果噴上早熟劑,表面看起來紅通通的,光鮮亮麗,裡面卻是青澀的,不好吃,吃多了也不舒服。還有反季節的大棚果蔬,日照不充足,口感、營養也較正常生長的差。多吃時令食物,少吃反季節果蔬,這點值得現代人學習。


    只知道胡吃海喝那是吃貨,像孔子這樣吃才有文化

    孔府菜

    切菜的時候要注意刀工。“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精就是精細,膾就是把肉切細或者切薄,這從另一個方面也反映廚師的刀工精細,不是把食材胡亂跺跺,扔進鍋裡就行了。根據食材,刀工該大的大,該小的小,便於烹飪,利於消化。“割不正,不食。”有多種解釋,核心一點是一樣的,就是不吃切得不方正的肉,做飯要認真不能馬虎。

    做飯一馬虎,一定會出問題。“失飪,不食。”失飪指的是烹飪時,不是火候不到,食物不熟或夾生;或者是火太大了,食物糊鍋了。不管是哪一種情況,飯菜肯定是做得不好,孔子認為都不能吃了。食物不熟,吃了會拉肚子,而糊了口感不好。

    有的食品還要配上適當的佐料。“不得其醬,不食。”在孔子看來,不同的食品要適量搭配與其匹配的醬,可以增強口感食慾。比如,吃火鍋的時候配上各種小料,吃起來就好吃。搭配不當,就不好吃。吃餃子的時候配點醋水、生抽,可以增加餃子的鮮度,而沾豆醬反而不爽口。


    只知道胡吃海喝那是吃貨,像孔子這樣吃才有文化

    孔子的吃飯已經不是簡單的吃飯,已經形成了一個較為完備飲食文化體系,涉及到飲食原則、飲食禮儀、安全衛生、烹飪技術等多方面,對中國飲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理論基礎。孔子後代把他的飲食理論不斷用於實踐,創建了獨具特色的孔府菜,已成為中華美食的一枝獨秀。

    作為現代人,不要再胡吃海喝那樣無品了,我們要向孔子學習,吃飯也要有學問,不僅會吃,還要懂得吃的禮儀,吃出文化來,你不再是吃貨,而是有文化有品位的美食家。

    (“丁小的時空”,學習傳統文化,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歡迎關注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