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漢字在現代從嫌棄到巨大“復興”


劉東汶:古漢字在現代從嫌棄到巨大的“復興”

古漢字在現代從嫌棄到巨大“復興”

在中國歷史上,對於古漢字的功績以及繼續存在發展下去的必要性,長期以來人們是給予肯定的。但是,自從1919年的“五四運動”以來,一些人對中國古漢字大加鞭撻,認為它與西方拼音文字相比較顯得缺點太多:古漢字文字意思深奧、難理解,文字難寫、難認等。錢玄同等人甚至提出要廢除使用漢字;至今也仍然有些持有這種觀點的人們,意見的偏頗由此可見一斑。在這些改革漢文字之風中,主張將漢字改為拼音文字的意見最多。

在過去的近一個世紀裡,中國周邊一些從古代開始就使用漢字的國家,在使用漢字上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比如,有的國家變成較少使用漢字,如日本;只存留少量漢字,基本使用拼音,如朝鮮和南韓;或者徹底廢除使用漢字,改用法語拼音字,如越南。這種情況的發生對於我國國內一些人也有影響,廢止漢字的呼聲時有發生。

究其原因,首先是因為眾所周知的漢字難認,難寫等困難;其次是“五四運動”以來人們對於漢字的本來面目——甲骨文形態漢字的真實面目瞭解甚少,對從甲骨文到金文、篆書、隸書、楷書形態下漢字的博大精深和科學奧秘不太瞭解;值得嚴肅指出的是主張取消漢字的人們,都存在對古漢字的誤解,因為人們對古漢字發展歷史長河中的一個極其基礎、極其關鍵的階段,即甲骨文階段瞭解很少。隸書、楷書的出現,一方面增強了一些漢字的科學性,也大大增強了漢字的實用性和廣泛推廣;但另一方面統治階級和一些御用學者的故弄玄虛,又使得具體、理性的甲骨文古漢字逐漸淹沒在虛幻、神化的境界中。古漢字陷入似乎不食人間煙火,成為人們可以使用它,卻不能深刻認知它和了解它的境地。換言之,甲骨文階段後,封建統治者使得古漢字成為難認、難寫、難讀的文字,從而在中國歷史發展上產生許多的負作用,這正是人們產生誤解的原因所在。

令人高興的是在近一百餘年的歷史中,隨著甲骨文的發掘、整理和認知,古漢字的科學性、神奇性才顯露在人們的眼前,儘管目前我們還不能說已完全認知了甲骨文。中國在1919年“五四”運動以前,中國人發掘甲骨文不久,因而分析、認知甲骨文上還很膚淺,即使如同魯迅這樣的大家、偉人,對甲骨文也不熟悉。這的確是種遺憾。如果他們也像今天的我們那樣,掌握了較多關於甲骨文的資料和知識,那麼他們或許就不會對古漢字取消極態度了。

在古代世界上存在過五大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臘文明、古瑪雅文明和古中華文明。但是,世界五大文明中,至今依然存在的卻只有古中華文明,其他四大古文明則早已隨著歷史的過去而煙消雲散了。

事物在比較中存在,在鬥爭中發展。按照進化論的觀點,事物在競爭中“優勝劣汰”。一種古老文明在人類歷史上能否繼續傳承,原因有很多:有政治的、經濟的、軍事的、文化的諸多因素,甚至還有自然的因素,比如,有否發生巨大的自然災害等,但最關鍵的還是體現在這種文明的文字能否具備足夠的時代適應性上。

中華文明依然繼續存在的主要的原因是,作為中華文明的基礎和核心載體的漢字,具備了足夠的時代適應性,因而比起其他三種古老文明具有更加巨大的優越性。換言之,人類社會是不斷進步的,而古老文明,關鍵是文字,能否有著與時俱進的本領,則是決定這種古老文明生命力的關鍵。

作為中華文明基礎的古漢字,由於其極強的對各種事物,即使是最抽象的、最複雜的事物的表達能力,以及極強的“與時俱進”的本領(《元素週期表》的翻譯就是明證),能夠隨時代的前進而前進,隨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從而使得古漢字在高新科技時代的今天,仍能夠風采依然、朝氣蓬勃,使得中華文明在世界範圍內大放異彩,更加繁榮昌盛,更加充滿活力。這正是古漢字的奧秘所在,是古漢字至今在世界文明中依然光輝燦爛,能夠“與時俱進”的原因所在。

人們對於中國漢字的巨大優越性的正確認識,如同人們對於比較複雜歷史事物的正確認識要經過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一樣;對於漢字的巨大優越性的正確認識,也需要一個較長時期的認識過程的。因為,漢字的特點及其優越性的暴露也需要一個實踐的過程,人們對於漢字的作用及其本質、特點的認識,同樣也要有這樣一個過程。“歲寒知松柏”,只有在更加艱難的環境中,尤其在當今高新科技環境中,對於文字有更高要求下,人們才能夠知道這一點。

在高新科技發展到今天,特別是進入計算機時代以來,漢字的使用情況突然又發生了奇怪的變化,以往被視為難寫、難認,需要淘汰的古漢字,自從計算機“五筆字型”輸入法以及各種拼音輸入法等眾多漢字輸入法發明以來,漢字在計算機中輸入的速度、準確性,以及它在適應現實高新科技發展變化需要的應變能力等諸多方面,都有了令人“刮目相看”的表現,在計算機中漢字使用起來比起西方拼音文字甚至還具有一定的優勢。人們開始對中國老祖先的聰明才智,以及他們發明的古漢字的科學性開始給予高度的認可。

在探討古漢字的奧秘,特別是甲骨文的奧秘時,我們驚奇地發現:中國古漢字在造字上的科學性是令人驚歎的、以致在當代科技基礎上也是不易達到的。古漢字的科學性來源於古漢字的創造者們在造字時前赴後繼,不懈努力,歷經幾千年的極其周密和科學的思考上,在於創造者們把握事物本質規律性的驚人思維能力上。我們從一大批古漢字的文字解析中,驚奇地發現,古漢字是那樣地科學地符合人類對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深刻認識規律。

當然,古漢字在其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已經走過了從遠古到今天的歷程,儘管在初期古漢字造字時奠定了紮實而科學的基礎,但是,在其後的歷史進程中,古漢字依然經歷著變化和發展,今後漢字依然需要變革和前進,在與時俱進中得到輝煌和永生。

美國前副總統戈爾在2004年3月間到上海復旦大學講演過程中提到:“中國有偉大的(漢語)語法”。 而我則要特別強調:“中國還有偉大的漢字”!中國有偉大的漢字,中國有偉大的語法,這就為中華民族的文明歷史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基礎,為傳承中華文明提供了最牢固維繫的紐帶。

當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國民對於自己祖先幾千年甚至幾百年前的文字,已經感到極其陌生時(比如,我國的鄰居——韓國人對於幾百年前的韓國李氏王朝的漢字文化,已經十分陌生),中國人卻可以將幾千年前的歷史文字準確、生動地讀出來和翻譯出來;幾千年前的歷史就又活生生地展現在世人的眼前。中國人依然可以輕鬆繼承古代中國人的智慧。用古漢字記載的諸多中華文明的成果,比如,老子的《道德經》,孔子的《論語》,孫子的《兵法》,這些古代的智慧至今依然是我們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歷史遺產。當然,漢字之所以偉大,更重要的是漢字具有鳳凰涅槃那樣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它那與時俱進的本領正在中國人民的手中變成改變乾坤、轉變過去幾百年苦難命運的巨大動力,這是多麼令人驕傲和自豪的啊!

甲骨文中被人們認可的字(含字符)有近5000個,目前被人們破譯出來的有近2000字。這些甲骨文字成為今天漢字寶庫中的奠基者。正是有了甲骨文的造字思想邏輯,中華文明才能夠在近數百年的歷史劇變的環境中得到延續和發展。這當然包含著古漢字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得到新生。這表現在三個方面上:

其一,在人類對於自然界事物的認知上,能夠跟上世界歷史發展的總體水平。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對於西方的《元素週期表》的認知和翻譯上。迄今週期表中所表達的元素達到107個。在未翻譯這個週期表前,古漢字中,有關認知《元素週期表》中這些元素的字是不多的,大致有金銀銅鐵錫、鉛鋅等。而近200年間,隨著世界工業化的進展,我們地球上擁有的元素也逐漸被人們發現出來。問題是:古漢字的古樸和神秘,能否適應這種人類的科學新認識,能否表達出這些新的元素的內容和含義來?實踐證明,古漢字沒有辜負中華民族的期望。人們遵循古漢字的造字規律,按照金、木、水、火、土、氣等自然界物品的劃分方式,將《元素週期表》中人類新發現的所有元素,都給予準確的標示出來了。如今這些劃分對於中國進行科學研究和工業化生產都是很有益的。

其二,在高新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古漢字能否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呢?首先是,古漢字能否適應電腦等信息的輸入和輸出?結果證明,如同水銀墜地緊緊擁抱大地一樣,古漢字與電腦信息完全能夠融為一體,不論是信息發佈的迅即上,還是信息發佈的準確性上,古漢字與西方文字相比,毫無遜色之處。而且,在翻譯同內容的等量外文上,漢字比起西方文字還能夠節約出至少三分之一的篇幅來。

其三,古漢字造字規律逐漸被揭示出來,古漢字的神秘面紗被逐漸揭開,更有利於中華文化圈內民眾以及世界各國愛好中華文化的民眾對古漢字的學習和掌握。應當說,古漢字奧秘的揭示,使古漢字更加親近廣大民眾,更有利於中外廣大民眾學習、使用古漢字。完全有信心指出,古漢字在促進中華民族與世界各民族的相互瞭解、日益親近和融合上,將發揮出日益強大的威力和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